搜索
粹白的头像

粹白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503/01
分享

让昨日的光芒照亮今天的生活 ——《六姊妹》观后感

2025-2-27

最近和爱人看了在央视一套播出的电视剧《六姊妹》。《六姊妹》,生活是一条不断的河流。六姐妹、四代人,共同呈现了从20世纪60年代到新世纪初以来五十余年一个家庭的发展演进史,让过往时光照进现实生活,这是正在热播的年代家庭伦理剧《六姊妹》所要表达的内容。生活是一条不断的河流,它在时代变迁中刻下个体家庭的经历,每个观众都能从中获得共情共鸣,从而体会到生活的真谛。

该剧根据伊北在豆瓣阅读创作的小说《六姊妹》改编,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何常胜为支持社会主义建设,举家从扬州江都迁至安徽淮南定居。此后二十年,他育有六女,但不幸因车祸离世。何家六姐妹团结一致,共同面对挑战,最终深刻领悟父亲生前强调的“家”的真谛的故事。看《六姊妹》,我感慨很多。句句皆细节,段段有场景。镜头穿透生活,场场烟火起,帧帧冷暖情。“年代+现实”的剧集创作内容与方式,可以看作对现实题材创作内容的拓展,也是对现实主义创作理念的一种深入探求。《父辈的荣耀》《小巷人家》《大江大河》三部曲等,就是其中的成功之作。在央视一套播出的电视剧《六姊妹》,也是以这种“年代+现实”的创作方法完成。

《六姊妹》为什么这么好看?这与其注重叙事的时代内涵、贴近生活的温情故事、主创对人物的入微诠释以及小中见大的艺术形式分不开。

在思想内容方面,《六姊妹》从过往时光走进现实生活。创作姿态上突出现场感。《六姊妹》,小家庭,大社会。注重思想性,在作品立意上下功夫。写一部什么样的作品,是摆在首位的创作思考。以百姓生活,铸时代光影。逐梦时代浪潮,谱写奋进诗篇。《六姊妹》,是浓墨重彩的时代图景,是时代旋律与烟火人间的协奏。《六姊妹》在时代的碧波荡漾与激水深流中,以更加有力、立体、饱满的形象,追求清晰的“显影”,记录时代发展进步,丰富人们的情感体验。电视剧《六姊妹》以细致入微的笔触,透过家庭、邻里、梦想、爱情等多维度叙事,将情感记忆与时代风貌融为一体。《六姊妹》讲述了20世纪60年代至21世纪初生活在淮南小城何家老一辈人及6个女儿的人生故事。剧集以半个世纪的时空跨度,通过何家四代人的生活经历,生动描绘中国社会中一个极其普通家庭的日常生活与命运变迁,并呈现出在不同年代中“中国式”家庭所具有的生存方式、情感状态、伦理关系,以亲情血缘为纽带的家庭的凝聚力和人性温暖。

理念表达上追求深刻性。《六姊妹》,在烟火日常中注重时代内涵,传承“家”文化。六姊妹,除了老五,名字里都带着一个“家”字。年代家庭情感电视剧《六姊妹》以安徽淮南小城中何家六姊妹的成长为主轴,用跨越几十余年的时间架构,记录一个家庭四代人的生活变迁。浓郁的烟火气和温润的旧时光,让该剧流溢出真实质朴、亲切治愈的气质。而故事中复杂的情感结构和精神寓意,则向观众进一步阐释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家”的内涵。《六姊妹》延续了现实主义创作的真实感,以轻快灵动的笔触传达出“生活流”叙事的魅力。与都市精英、古装权谋等类型作品不同,几乎所有年代剧都以给普通人作传、书写平民史诗为创作目标。《六姊妹》让观众从中看到自己和家人的影子,六姊妹里没有谁是达官显贵,没有谁是天赋异禀,顺利考上大学的只有何家欢一人。父亲何常胜不幸去世,姐妹们痛彻心扉,但伤痛之余,老四、老五还是为争岗位顶替名额吵得不可开交。这就是普通人,没有极致的善恶,但都有精明、糊涂、大方、自私等不同面向。他们偶尔妒忌使坏,但大多数时候也淳朴善良。这群有血有肉的人物群像,彰显了全剧坚定的普通人视角。这个故事不仅“接地气”,还能体现历史的变迁轨迹,折射社会发展脉络。时代之中,生如苔花般的人们坚忍地感受着悲欢,心怀希望地“一点一点往前挪”。《六姊妹》从朴素的日常中发现生活的诗性,于平淡的生命中积蓄情感的力量,引导观众去探寻家庭关系与人类情感的深层次意义。剧集满载着对“家”文化的传承热念,穿越历史与当下的时光,召唤善与爱、真与美。中正、沉稳的创作心态,让作品在内容市场激烈的竞争当中突围出来,延续了年代剧的口碑和影响力,也为更多此类佳作的问世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

去年的《小巷人家》如此,今年的《六姊妹》亦然。不过,不同的是,《小巷人家》更多的是浪漫主义色彩,注重情感表达、追求个性解放和自由创造,表达了对理想世界的向往,追求对人性中美好品质的描绘。‌《六姊妹》更多的是现实主义色彩,强调对现实生活进行客观、真实反映,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描绘,揭示社会的本质和真相,注重细节的真实性和社会的批判精神,揭示社会的不公和不完美。

注重可识性,在作品情感上下功夫。创作源于生活。真情实感离不开丰富的经历与对生活的感悟。生活书写,进而生命书写,能更全面反映身边故事与近前现实。《六姊妹》以细腻的笔触记录了不同年代寻常百姓家庭的生活景观:困难时期一粥一饭的艰辛,老少同堂的灯火,六姊妹成长中的烦恼……通过年代背景的变化、人物的迭代与成长、点滴日常生活的改变,一步步走进当下生活。这就使何家四代人的家庭生活故事,既具有了年代的背景与厚度,也能体现出在新的时代,六姊妹各自所焕发出的生命张力和命运由来。

时代演进中的家庭伦理。年代剧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就在于能够通过一个小的切口体现时代的风云变幻。时代在个体身上的投影,实际上也是社会的缩影。何常胜、刘美心夫妇一直希望能够生育一个儿子,没想到连续生下六个女孩,从最开始的心有不平到后来的安之若素,再到大家相互扶助艰难前行,从而成就了一个平凡却又圆满的家庭。这个平凡家庭的伦理表达对于时代中国来说很有代表性。

时代观念的当代审视。《六姊妹》是一部成功的年代剧,引发了不少观众的时代共情和集体怀旧,年代感十足。这种集体式怀旧在《激情燃烧的岁月》《金婚》《父辈的荣耀》《父母爱情》《大江大河》《人世间》等作品中均得到体现。但是,难能可贵的是,《六姊妹》还能体现出对时代观念的当代审视,从而真正达到穿越时空的效果。

在淮南小城,聆听时代脚步。《六姊妹》还浓缩和记录了新中国在不同历史时期所经历的一系列重要变化和重大事件:从计划经济到改革开放,从知青下乡到恢复高考、下岗、个体经营……剧中每个阶段的故事,都可以掀起人们记忆深处的情感波澜。同时它也形象地描画了中国社会几十年来家庭形态和伦理观念的变化,通过透视多种家庭关系,表达出中国人对“家”的理解和情感浓度。而对六姊妹各自婚恋观的不同解读,也映照出当代女性对情感和家庭生活的多样性理解和选择。

《六姊妹》提供情绪价值更要寻求精神共鸣。时光流转中的生命能量和精神力量,在生活的土壤里生长出来,成为《六姊妹》的诗意底色。六姊妹不仅是创作者,也是记录者,透过他们,记录普通人的生活,关心普通人的命运,为普通人的生活注入梦想的光亮。

大时代赋予小人物追求梦想的可能。他们开始思考个人命运与时代发展的关联,如年轻人努力学习,想要改变家庭命运。在面对家庭矛盾与人生抉择时,他们既要考虑大背景下的社会规范与发展趋势,又要顾及邻里的看法和家庭的期望。大背景与小家庭具体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共同塑造了剧中丰富的人物形象、复杂的情节脉络以及独特的文化氛围,使这部作品在展现时代变迁的同时,细腻描绘出生活的烟火气与人性的多面性。观众在看剧的同时,不仅能感受那个时代的社会面貌,亦能获得“温暖可以疗愈一切,向前可以战胜一切”的精神力量。

电视剧是持续流动的对话载体。看似暂时无解的矛盾恰恰印证着电视剧的生命力——无论世事怎样变迁,生活是持续流动、等待在某一刻焕新的对话载体。

《六姊妹》通过平常的故事塑造了平凡的人物。地域书写的重点还是“人”。《六姊妹》通过对何家四代人的平凡日常和生活点滴的细致刻画,描摹了各具性格、鲜活饱满的家庭群像,并随着故事的发展,让人物之间延伸出愈发紧密的互动和情感关联,输出细密的亲情情感力量。《六姊妹》中的何家丽,是一个把颠簸纠结的日子过出光亮的大姐。她是何家长女。何家丽成长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环境中,父亲何常胜意外去世后,她被迫承担起家庭的重担。由于家庭经济拮据,她被迫辍学打工以补贴家用,展现了坚韧不拔的性格。她外貌特征是浓眉大眼,皮肤状态良好,留着黑色短发,脸上有一些细纹,显示出她的成熟和岁月痕迹。性格坚韧,有主见,充满革命热情,面对生活的挑战从不退缩,是家中的精神支柱‌。在剧中,何家丽经历了许多坎坷。作为大姐,她比其他姊妹更懂事,更理解父母的艰辛。何家丽,突如其来的爆发、义无反顾的决绝;有静水深流的柔善,也有百转千回的执着。重中之重是塑造形象。写人物,写故事,归根结底是写精神,将熠熠星光镌刻进时代精神的图谱,为人们铭记。我们与“何家丽”同悲同喜。演戏看戏皆入戏,演的是袅袅炊烟、款款真情,看的是岁月静好、心之向往。我喜欢剧中何家丽,与她同悲同喜,看完后,很长时间“走”不出这个角色。家人也好,邻居也罢,用心对待彼此,邻里关系、家庭关系才更加融洽。六姊妹一个个幸福了,我们的社会大家庭才更美满。我们从剧中看到了生活的本真与人性的光辉,也看到了国家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共鸣共情。但故事中,编剧没有刻意拔高人物,让剧情悬浮,而是以喜剧包裹温暖内核,细细打磨人物,把人们的喜怒哀乐娓娓道来。

在艺术形式方面,《六姊妹》有创新。审美呈现上开拓多样性。注重艺术性,注重审美表达,在作品艺术形式上下功夫。一部作品仅有好的主题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艺术性来滋养它,技术手段是艺术性的重要支撑。小中见大,多维叙事,以人情味开拓电视剧审美新境界。《六姊妹》,生活的细节把人夺回来,以家庭故事映照时代变迁。《六姊妹》生动描绘了何家人在各自的人生轨迹中经历婚恋、工作、生活、人情等命运起伏,折射出普通百姓家庭的生活变迁。该剧凭借扎实接地的年代质感打造、真实可感的生活气息呈现和丰富自然的亲缘关系描刻,引起了观众的广泛共鸣。“年代+现实”的创作思路,让现实题材创作有了年代纵深感,又保持了对当下现实生活的表现力、关照性和感知度,从而进一步打开了现实题材的创作边界,让过往和当下相互呼应与衔接,并赋予现实题材更丰富的故事情节、更饱满的人物群像和更具岁月沧桑的人生底色。作品以温暖的叙事基调、鲜明的人物形象和昂扬的精神面貌,真实映照了时代的发展变迁。

时代环境的考古再现。《六姊妹》剧情跨越了五十年之久,这不光对演员的表演提出了很大的挑战,更在于剧情通过媒体考古的方式,将时代环境真实再现出来,从而让观众更好地认同。何文氏在剧中属于年龄最大的人物,尽管大字不识,但是对家人极尽呵护之能,往往有着以柔克刚的力度,是全家的定盘星。但她也不是因循守旧之人,这从她对几个孙女婚姻的态度就可以看出。该剧尽管时间跨度大,但是通过人物性格的转变,形象装扮的改变,处事方式的变化等,将时代环境揭示出来,感性而又客观,从而真正做到对时代的还原。

《六姊妹》充满艺术辩证法的智慧:平凡的人物、平常的故事,折射不平常的深度与光辉。在高速发展的技术不断刷新认知的今天,深情的年代令我们流连忘返,这就是《六姊妹》的艺术光彩与叙事魅力。像潺潺溪流溅起的朵朵水花,经历过的人感同身受,未经历过的人触及心底。柔情与刚毅、隐忍与爆发、奉献与收获,永远是生活的颤音,而善有善缘、好人好报,才是生活的旋律。真实的民间性情之响,化成每个时代的“山歌”,紧贴着日常生活的上下文。电视剧可以也应该成为一种公共文化资源,在保持自身特点的同时,嵌入更为宏大的文化结构之中。

《六姊妹》的矛盾冲突、喜怒哀乐都是家长里短。环境细节是打开优秀作品的密码。《六姊妹》剧中许多喜剧性场面,以幽默诙谐的方式展现了生活的乐趣和人物的乐观。这些喜剧性场面的背后,也有着生活的无奈与叹息。喜剧与悲剧的交织,使剧情更加丰富,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剧中人物之间存在的各种矛盾冲突,推动了剧情的发展,展现了亲情、爱情和友情。情感纽带的维系与修复,总是不失时机地给人以温暖与慰藉。

白玉微瑕。不过,也应看到的是,《六姊妹》也存在一些明显不足。《六姊妹》让人感到惊喜,但也暴露出剧情改编上的不足,我认为长于抒情而拙于叙事。因为人物众多,人物关系的介绍过于仓促,导致观众在欣赏过程中容易感到困惑。是为遗憾。在故事情节的安排上,出现了略显牵强的杂糅拼贴,部分看点过于生硬,类型塑造用力过猛,如,闫宏宇父亲生重病、家艺让家丽写借条等。对故事的编排,故事的过程本应是叙事重点,但几个关键的剧情反转则有待提高。化妆,二十年,父母头发没白。何家丽和父母区别度小。通过化妆技术将父母的容貌增龄二十年,让他们看起来头发花白、满脸皱纹,以此让子女们深刻体会到父母未来的衰老和生命的短暂,从而更加珍惜与父母相处的时光。场景,“改革开放,勤劳致富”的春联好多年没换。

瑕不掩瑜,在表达层面上,《六姊妹》对历史深度的刻画超出预期,向我们显示了电视剧艺术的力量:即便我们没有经历过,甚至对某个群体知之甚少,但仍能触摸到多年前的历史。观众在光影流转间亲历了历史,感受新时代中国的进步,并从中汲取向上向前的精神力量。

《六姊妹》,平凡的生活,编织成一幅绚丽多彩、饱含深情的画卷。《六姊妹》不仅着力建构个人的历史,还饶有兴致地描绘着听觉、视觉、味觉中的历史,并将历史融入现实的叙事之中。尽管以家庭作为核心锚点进行描刻,《六姊妹》也并未将故事囿于家庭一隅,而是把人物置于更加广阔的现实世界中,聚焦她们的个人发展、婚恋生活、日常工作和社会互动,并着力刻画面对现实难题时家庭对个人提供的相互支持,以及每个人从家庭中汲取的无尽力量,最终能够将目光再从绵延岁月中回归家庭,落根于家庭在每个普通人精神世界中的不可或缺。因此,《六姊妹》作为年代题材剧集,依然起到了观照现实的积极意义,它是对人们当下情感世界、情绪共鸣的一次回望,也是对普通人对于家庭精神图谱的重塑与再激发。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