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破晓,“咚——咚、咚”的梆子声渐渐远去,这声音就像一条无形的线,一头连着黎明,一头连着安康城市一隅的篦子巷,径直钻进巷口“食味缘”的雕花木窗棂。案板上刚揉好的面团白得像珍珠,马老四粗糙的手掌搓过面剂子,一个个面团就变成了圆滚滚的小太阳。
“嗤——” 烧饼贴上炉膛的那一刻,芝麻粒在铁鏊上欢快地跳动。他家媳妇掀开吊鏊,烧饼出炉,麦香瞬间弥漫开来,引得屋檐下的麻雀都扑棱着翅膀,馋得直打转。
晨练的老张头提着画眉笼子走进来,笼中的画眉鸟儿清脆地叫了一声,仿佛在说:“来两个热乎的!”马老四媳妇麻利地递过去,好奇问道:“听说上海小笼包甜得厉害?”
“哪有!现在咱们小城可比大城市方便多了,洋早点哪比得上咱这老碱面做的烧饼香。”他一边迫不及待的嚼着烧饼,一边唠起了家常,分享着在孩子家的见闻,嘴角还不时沾上些烧饼的碎屑,落在衣裤上,就像洒了一层金箔。
篦子巷就像一幅徐徐展开的民俗画卷。这里的每一块青砖、每一片黛瓦,都镌刻着岁月的痕迹,历经战火与洪涝,却依旧坚守着那份独有的宁静与祥和。如今,它被精心梳理,焕然一新,巷道整洁有序,庭院里花草繁茂,处处洋溢着生机。
“小巷总理”小沙姑娘,身着回族绣花坎肩,搭配着精致的汉式盘扣,身姿轻盈,宛如一只灵动的小鹿。她抱着蓝色公文夹,挨家挨户地走访,每到一处,都能带来欢声笑语。衣摆轻拂,惊落了树梢的冰溜子,“啪嗒”一声,碎成一地晶莹,仿佛是新年奏响的清脆乐章。李老师笑容满面地迎接着她,铺开洒金红纸,饱蘸浓墨,挥毫写下 “春风同盏” 四个大字,笔锋苍劲有力,寓意着新的一年邻里和睦、共沐春风。
篦子巷的美食一条街热闹非凡。“回民小吃”的招牌在阳光下格外醒目,蒸面摊上,热气裹挟着八角的香气升腾而起,勾人食欲;牛羊肉铺前,悬挂的铜钩泛着清冷的光,与摊位上新鲜的肉品相映成趣;夹沙糕里,饱满的石榴籽颗颗晶莹,如同红宝石般镶嵌其中,寓意着多子多福;汉江熏鱼整齐地摆成一排,油亮的外皮散发着诱人的光泽。孝义长廊里,九旬的赵大爷悠然自得地唱着汉调二黄,那悠长的拖腔,和着油糍下锅的“滋滋”声,宛如一场别开生面的交响乐,让整条巷子都沉浸在这热闹非凡的氛围里,仿佛一场永不落幕的流动盛宴。
白日的喧嚣渐渐散去,暮色笼罩着马头墙。巷尾的锁奶奶,坐在温暖的灯光下,捧着那古老的面灯模子,对着手机视频,给远方的外孙们讲述着过去的故事。“当年逃难的时候,你曾祖母把这个面灯模子揣在怀里,比揣着娃娃还小心呐……”锁奶奶的声音轻柔而舒缓,带着岁月的沧桑与温情。突然,外孙的一声惊呼打破了宁静:“奶奶快看!您背后墙上的花纹在动!” 锁奶奶回头,只见窗棂投下的光影在面灯上缓缓移动,像是百年的砖雕花纹与新时代的光影在翩翩起舞,诉说着过去与现在的对话。
锁奶奶的苜蓿羊排锅在炉灶上 “咕嘟咕嘟” 地冒着泡,香气弥漫了整个屋子。她微笑着,眼中满是慈爱与满足,“这巷子啊,就像一锅老醪糟。糯米是汉家的,酒曲是回民的,大家在一起,用文火慢慢熬煮,熬出的都是岁月的甜蜜呐。”窗外,星月灯与宫廷灯交相辉映,通电的瞬间,整条街灯火辉煌,宛如银河落入凡间,璀璨夺目。
子夜,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为篦子巷披上了一层洁白的纱衣。老张头新贴的春联被风轻轻掀起一角,露出还未干透的面糊;马老四熄了炉火,媳妇则忙着往门楣上系红绸,那是隔壁大姐用裁衣剩下的料子精心编织的平安结,饱含着浓浓的祝福与牵挂。
当第一缕晨光再次照亮篦子巷,雪地上早已布满了各族孩子的脚印。他们深浅不一,却都坚定地朝着同一个方向延伸。那方向,是希望,是团圆,是新一年的美好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