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韦不悔的头像

韦不悔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501/16
分享

从鲁迅的《一件小事》想到当下的碰瓷乱像

最近,在网上看到鲁迅先生的著名作品《一件小事》,又重将该文看了一遍,我的思想也随着先生书中‌字字珠玑之文字,穿越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再次目睹那场微不足道却又震撼人心的事件。

一件小事里的那个人力车夫在凛冽寒风中的身影,如同一座坚毅的灯塔,穿透岁月的迷雾,再次深深烙印在我的心间。

故事发生在那个灰暗的时代,北风呼啸,如刀割面,人力车夫艰难地拉着车前行,却在不经意间与一位老妇人相撞。

面对着这可能是一场麻烦和损失的算计,车夫没有丝毫的迟疑,毫不犹豫地放下车把,用他那粗糙却有力的双手,轻轻扶起老妇人。他的眼神中满是关切与愧疚,一心只想将老妇人送到巡警分驻所,承担起自己应尽的责任。

人力车夫的行为,在那个风雨如晦的社会,与老妇人一样同是社会底层人的他,能有这样的举动显然是纯粹而伟大的,这种行为在当时,犹如黑暗中的一丝微光,照亮了人性的光辉角落。

再看那老妇人,她“花白头发,衣服都很破烂”,在这冰冷的世界里,显得如此单薄、孱弱。她伏在地上,或许是真的受了惊吓,或许是身体本就欠佳,她的反应在当时的情境下是自然而真实的。她身处社会底层,生活的重担早已压得她喘不过气,她的诉求绝非是用不正当手段谋取钱财。她的出现,更像是那个时代无数底层民众悲惨命运的一个缩影,是生活重压下的无奈。

时光流转,斗转星移,当今我们的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汽车代替了人力车,成为了主要的交通工具。然而,在这繁华的表象之下,一些令人痛心的现象却悄然滋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了一些与车夫截然不同的司机。当面对交通事故时,他们首先想到的不是承担责任,而是逃避。有的将受伤的人抛在冰冷的马路上,任由其自生自灭;有的则百般抵赖,试图将责任推得一干二净,在证据面前还妄图狡辩。他们在责任与利益的天平上,毫不犹豫地倾向了后者,将自己的良心和道德抛诸脑后。

而碰瓷者的出现,更是让人心寒。这些人活跃在大街小巷及公路上,眼睛里闪烁着贪婪的光芒,时刻寻找着“猎物”。他们精心策划着一场场骗局,在车辆正常行驶时,突然冲上前去假装被撞;或是在与行人轻轻擦身而过时,便夸张地倒地,喊疼不止,随后便开始漫天要价地敲诈勒索。与《一件小事》里的老妇人相比,他们的行为简直是天壤之别。老妇人即便在摔倒后,也没有任何想要讹诈他人的表现,她只是在本能地应对自己遭遇的意外。而碰瓷者却是精心策划骗局,将他人的善良当作可以肆意利用的弱点。他们为了满足自己对金钱的欲望,毫无底线地践踏道德,让社会的信任之墙千疮百孔。

这种不良行为的泛滥,已经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当人们看到有人摔倒,第一反应不再是毫不犹豫地去帮助,而是心生警惕,怀疑这是不是一场骗局。原本温暖的社会互助氛围,在碰瓷现象的侵蚀下,渐渐变得冰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猜忌,善良的人在帮助他人时也开始畏缩不前。

我们不能任由这种不良风气继续蔓延。鲁迅在《一件小事》里所表达的对人性美好的期许,应该成为我们在现实中前行的指引。我们要重拾那份善良与担当,像车夫一样,勇敢地面对责任,不逃避、不推诿。每一个人都应该坚守道德底线,坚决抵制碰瓷行为。同时,社会需要加强法律监管,让那些逃避责任的司机和碰瓷者受到应有的惩处,让法律的威严成为守护社会公序良俗的坚固盾牌。

从《一件小事》到当下,时代在变迁,但道德的准则不应改变。我们应铭记书中车夫的善良与担当,以其为榜样,唾弃那些逃避责任的司机和碰瓷者的丑恶行径。让我们共同努力,营造一个充满信任、温暖与正义的社会环境,让道德的光辉照亮每一个角落,让善良和担当成为社会的主旋律。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