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冯长平的头像

冯长平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212/06
分享

温泉,多彩的第二故乡

年末岁首,雪后的博尔塔拉大地,银装素裹,玉树琼枝,天地一色,美得纯净、静谧、空灵,犹似一个童话世界。

吃了早饭,在博乐市探亲的我和夫人,与老战友邓国林及夫人去了一趟温泉县,游览了这个终生难忘的地方。我在博尔塔拉戍边卫国21年,其间,在博乐和温泉分别战斗了17年和4年,对这两个地方都非常熟悉,也很有感情。博乐市和温泉县均隶属于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都是我的第二故乡。回到这两个地方,就像一个游子投入母亲怀抱,异常亲切,十分激动。这是十年后故地重游。博乐到温泉只有一小时车程,很快就到了。

温泉的天很蓝、水很清,远处的阿拉套山上白雪皑皑,博尔塔拉河像一条闪光的飘带逶迤而过,白天鹅和野鸭子在河水中游弋嬉戏,宛如一幅绝妙的水墨丹青。

和以前相比,县城变化很大,街道宽阔平直,楼房鳞次栉比,路灯华丽讲究,特别是一排排民居尖顶红瓦、错落有致,在蓝天白云下非常亮眼,有一种欧式小城的味道。

我们在在温泉县工作的老战友李迎昌陪同下,先是游览了国家湿地公园,接着参观了博物馆、地热温泉馆、新疆北鲵馆,然后看了冷水鱼养殖基地,最后到博格达尔美食村品尝了大盘鱼、大盘羊、大盘牛、大盘马等当地特色美食,又一次感受了温泉厚重的历史、壮美的风光、璀璨的文化,一种熟悉而久违的感觉充盈心间。

温泉县是一个边境县,位于天山西段北麓、准噶尔盆地西缘、博尔塔拉河上游,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毗邻,生活着汉、维吾尔、哈萨克、蒙古、回等17个民族,边境线长240余公里。因县域内有很多温泉而得名。巍峨的雪山,辽阔的草原,苍翠的松林,巨大的冰川,密布的溪流,湛蓝的天空,构成这里基本的风景元素。成群的牛羊,奔腾的骏马,矫健的骆驼,凌云的雄鹰,洁白的蒙古包,让这里的山川充满灵气。县城西、南、北三面环山,中部是一条西窄东阔的谷地长廊,地形由西向东缓缓倾斜,仿佛一个簸箕夹在大山中间 ,冬暖夏凉,四季宜人。位于城边的国家湿地公园,沼泽成片,灌丛穆穆,河流蜿蜒,野鸟成群,明静秀美,景色十分独特,有两句话这样盛赞:“半边湿地半边城,城在景中景是城”。这里被誉为“天然氧吧”“避暑胜地”“温泉之都”“北鲵故乡”,是一个养心、养身、养生的好地方。

我曾经在温泉两次领兵戍边,共有4年时间。当年,我和战友们以“祖国在心中,故乡在梦中”的家国情怀、“喜看人民数票子,乐为人民守卡子”的奉献精神、“长分离短团聚方知儿女情贵,多奉献少索取更显将士志高”的革命品格,在这里策马唱大风、挥戈扬国威,用青春、热血和忠诚守卫祖国安宁、人民幸福,谱写了绚丽多彩的人生华章,这里的界石、哨所、冷月,已化作内心永恒的风景。我熟悉温泉的一山一水、一花一草、一树一木,这里的一切深深刻印在脑海中。

这里闪光的悠久历史令人仰之弥高。秦汉时期,温泉是匈奴、乌孙游牧的肥美草原,传说汉家公主解忧西嫁乌孙时经过这里。隋唐时期,温泉属于突厥领地。清朝乾隆平定准噶尔叛乱后,派遣蒙古察哈尔部老八旗西迁驻防这一带,镇守西北边关。1762~1764年,清政府从蒙古察哈尔部抽调两千兵丁,携家带眷,于河北张家口集结后,一路向西,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历尽千辛万苦,西迁至温泉境内,在此永久居住、屯垦戍边。250多年来,英雄的察哈尔与各兄弟民族一道,为维护祖国统一、巩固西北边防、开发建设边疆,做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不朽功绩。为了永世铭记察哈尔西迁的历史壮举,2006年,温泉县人民政府在博格达尔山上建造了察哈尔西迁戍边纪念塔。站在纪念塔下,追忆这段历史,察哈尔官兵西迁戍边、英勇守疆的爱国主义精神,会深深叩击人们内心。

这里神圣的阿尔善敖包令人肃然起敬。阿尔善敖包地处博格达尔山。阿尔善蒙古语意为“温泉”,博格达尔山蒙古语意为“神山”,察哈尔蒙古西迁后其部分部众常在此祭神,视为神山圣水。敖包蒙古语意为“堆子”,是由人工堆成的“石头堆”“土堆”或“木块堆”,多筑于山顶丘陵之上,一般呈圆形,顶端插有柳条等,形似烽火台。敖包原来是人们在草原上用石头堆成的道路和境界的标志,后来逐步演变成供奉祭祀神灵和祈祷家业兴旺、幸福平安的重要载体,也有一些敖包是为纪念某一重大事件或活动而堆积的,具有碑铭意义。敖包在蒙古族同胞心目中非常神圣、不可亵渎。人们外出远行,但凡路经“敖包”,都要下马参拜,祈祷平安,还要往“敖包”上添上几块石头或几捧土,然后再跨马上路。来了重要宾客,也可在敖包迎送,敬献哈达,喝下马、上马酒,这是一种规格很高的重要礼仪。每年,温泉县都要隆重举行那达慕草原节,期间,要组织大型祭祀敖包活动,表达蒙古族人民祭祀先祖、追怀英雄、敬畏生命、祈福美好的精神信仰和真挚情感,这已成为温泉县一项十分重要的文化民俗。每次到了这里,我都要虔诚地给敖包添上几块石头,并围着敖包转上三圈,以示对民族信仰和文化的尊重。

这里美妙的地热温泉令人趋之若鹜。温泉县遍布大大小小数不清的温泉,最著名的是博格达尔、鄂托克赛尔、阿尔夏提三处温泉,分别被誉为“圣泉”“天泉”“仙泉”。泉水含有碘、硫、磷等多种矿物质,水质润滑,水温在摄氏42~61℃之间,经常沐浴,能治疗多种皮肤病,并对关节炎、气管炎、高血压、胃病、眼病和妇女不孕等具有良好疗效。当地人一年四季经常泡温泉,专门来这里洗温泉澡的外地人也很多。游客到了这里,都要洗个温泉澡。有人说,不洗个温泉澡,等于没有到过温泉。温泉县之所以温泉多,与特殊的地下构造有关。温泉是温泉县的一张亮丽名片。

这里珍稀的新疆北鲵令人惊叹不已。新疆北鲵,又称“娃娃鱼”,在温泉繁衍生息了3.5亿多年,素有“活化石”之称。北鲵是两栖类动物,只产于我国新疆、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极狭窄的范围内,又叫中亚北鲵。因为很像蜥蜴,而民间称蜥蜴为“四脚蛇”,所以又叫“水四脚蛇”。还因为在陆地上行进时像婴儿爬行,又多了个“娃娃鱼”的美称。新疆北鲵个儿比较小,一般的20厘米左右,最大的不超过30厘米。头像青蛙的脑袋,尾巴颀长,皮肤光滑,在陆地上为淡黄色、水中为褐色,腹部灰白,前肢四指,后肢五指,像初生婴儿的手指。昼伏夜出,白天,或隐身于溪边松散的泥草处,或藏身于岸上潮湿的洞穴内,或潜身于溪中石块下的缝隙中,夜间才出来觅食。新疆北鲵被列入世界自然资源保护联盟红皮书,以及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以前在温泉工作时,经常陪上级首长和亲朋好友参观。

这里沧桑的草原石人令人追古溯今。在温泉县阿尔夏特、乌拉斯台和米尔其克草原上,分布着不少古代突厥民族的石人,时间大约在公元5~7世纪。突厥是6世纪中叶兴起于阿尔泰山地区的一个游牧民族,曾建立突厥汗国,后随着汗国消亡于8世纪中后期解体,并在西迁中亚西亚过程中与当地部族融合,形成多个新的民族,从此退出历史舞台。在阿尔夏特草原石墓遗址曾有两尊石人,一尊高1.45米左右,为白砂岩石全身雕像,圆脸庞、大眼睛、八字胡,戴项圈、穿皮靴、着大衣,右手持杯、左手杖刀、腰佩短剑;一尊高90多厘米,除无胡须外,其余与前述石人略同。这两尊石人现陈列于新疆博物馆。乌拉斯台和米尔其克石人,大的八九十厘米,小的三四十厘米,所用石料和人物形象都与阿尔夏特石人基本相同。这些石人,仿佛是威武的将士,在警惕地巡视和保卫着碧波万顷的草原,也好像是沧桑的老者,在向后人讲述着一个古老民族的前世今生。

这里传奇的母亲石令人心生神秘。在温泉县查干屯格乡,有一块高大花岗漂砾石,形状奇特,犹如一个母亲昂首挺胸,呈临产状,当地人称之为“母亲石”。母亲石“胸”前为一对丰满的“乳房”,底部有一个溶洞,可容人穿过。这块石头,被附近各族牧民奉为朝拜祭祀、求子祈福的“神灵”。求子祈福时,围绕着母亲石先是顺时针转三圈,然后逆时针转三圈,最后再从溶洞中走出,象征着“六道轮回”与重生。有这么一个传说,相传,一位女子结婚三年,一直没有怀上孩子,于是就来到这里,围绕母亲石正反各转了三圈,然后从溶洞中钻出,并在母亲石上挂上色彩鲜艳的布条进行祈祷,不久,这位女子果真有了身孕。这个神奇的母亲石及其灵验的传说,蕴藏着一种美好的精神寄托,诠释着一种柔情的文化信仰。

这里旖旎的阿尔夏提草原令人陶然而醉。阿尔夏提草原,海拔1600余米,像一块巨大的绿色地毯,铺陈在巍峨的阿拉套山脚下。这里,群峰竞秀,积树成海,山泉叮咚,鸟儿鸣唱,花草丰茂,毡房点点,炊烟袅袅,牛羊遍野,骏马奔腾,奶茶飘香,如梦如幻,恰似人间仙境。夏天,绵延不尽的群峰簇拥着一座座耸入云端的雪峰,在蓝天、白云、草原、青松映衬下,分外妖娆。细细眺望,雪峰像个待嫁的少女,冰清玉洁,文静娴雅,而那些山峰则像一个个倾慕雪峰“姑娘”的墩实“青年”,青松又像“青年”的手臂,奋力上举,企图触摸“姑娘”的裙裾。山风吹来,松涛声声,似乎是“青年”深情的呼唤,或急或缓,时高时低,可“姑娘”却始终静默不语,仿佛在有意考验“青年”的耐心与忠诚。

……

温泉也是我的老战友、著名歌唱家、“西部情歌王子”王宏伟的家乡,他是从这里走向广阔而多彩的人生舞台的。王宏伟在温泉出生长大,这里壮阔美丽的山川河流、多元璀璨的民族文化,滋养了他歌唱的禀赋与艺术的灵性,可以说温泉是他艺术人生的根脉。王宏伟对养育他的这片土地,充满真情、深情和柔情,他把对家乡的热爱和眷恋注入悠扬而深邃的歌声之中,在一首叫《温泉河我的故乡》的歌中唱道:“故乡的大地托起了我,父亲的臂膀般的温泉河,稚嫩的草原养育了我,母亲的奶水般的温泉河,温泉河啊温泉河,常在我血里流过,泛起了思念的浪花几朵…… ”

温泉,不仅美在我的眼里,更美在我的心里!有时间了,我还要在温泉好好住上一阵,重走这里的神圣边关,重览这里的壮美风情,重品这里的独特文化……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