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冯长平的头像

冯长平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12/16
分享

有一首诗,把雪写绝了

在新疆,到了冬天,洁白的雪点缀着高山大川、湖泊河流、沙漠戈壁、草原树木、城市乡村,一派粉妆玉砌、晶莹璀璨景象,仿佛如梦如幻、如诗如画的童话王国。

看到漫天飞雪,就会想起很多写雪的诗句,比如,刘长卿的“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白居易的“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李白的“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高适的“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杜甫的“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卢纶的“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王维的“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杜牧的“窗外正风雪,拥炉开酒缸”;袁枚的“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这些诗句,写雪景、写雪趣、写雪情,都十分优美,我非常喜欢,但最喜欢的还是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

这两句诗,出自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全诗是这样写的:“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湖北江陵人,唐代著名诗人,先后两度出塞到新疆从军戍边,第一次担任安西四镇节度使掌书记,第二次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判官,共6年时间。安西四镇,指龟兹、于阗、疏勒、碎叶,在今焉耆、和田、喀什和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一带。北庭在今吉木萨尔。在古代,节度使是地方军政要员,相当于现在的军区或战区级军事主官;掌书记和判官是节度使幕僚,相当于现在的师团级参谋。虽然军旅生活十分艰苦,高山、风雪、沙漠、奇寒、酷热等自然环境也非常恶劣,但岑参却以炽热似火、饱蘸激情的如椽巨笔,写下了70多首气概豪迈的边塞诗。他曾到过北庭、轮台(今乌鲁木齐)、交河(今吐鲁番)、于祝(今乌什),对天山南北的山川形胜和风土人情进行过深入了解,所以才写出了很多描绘边塞风光和反映戍边将士生活的边塞诗。他的诗,想象丰富,热情奔放,气势豪纵,瑰丽璀璨,洋溢着厚重的山河之爱、民族之爱,散发着浓郁的爱国气息、英雄气息,有一股“盛唐气象”。唐代是我国边塞诗创作的巅峰时期,而岑参是唐代写边塞诗数量最多,成就最突出的诗人,以边塞诗著称于世。他的诗对后世影响深远。岑参与高适、王昌龄、王之涣并称“唐代四大边塞诗人”。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首诗,是岑参第二次到新疆戍边期间,在一个风雪天送一个武姓幕僚战友时所作。在诗中,他将送别与咏雪巧妙结合,描绘了边塞雪景的绚丽多姿和雪天的无比奇寒,而又以此为背景,刻画了送别战友的热烈场面,表现了战友之间的真挚情感,读来令人怦然心动!送别前,漫天飞雪,仿佛万树梨花,严寒中透出春意;饯别时,帐内狐裘不暖,帐外天寒地冻,酒热曲畅里弥散着离愁别绪;送别时,暮雪纷纷,冻僵的军旗十分绚丽,象征威武不屈的将士;送别后,山回路转,雪留马迹,惜别之情低徊不已。这首诗,以奇丽多变的雪景、纵横矫健的笔力、开阖自如的结构、抑扬顿挫的韵律、浪漫奔放的风格,渲染了一种以景传情、化景为情的美好意境,构思新巧,雄奇豪壮,是当之无愧的边塞名作。读着这首诗,可以感受到古代戍边将士的满满家国情、悠悠边关情和浓浓战友情。

本来,一场风雪带来的是一个冰冷世界,但岑参却把凛冽的北风比作和煦的春风,把皑皑白雪比作千树万树梨花,好像是春风吹了一夜,使千树万树开满了梨花,比喻何等新奇、何等浪漫、何等豪迈!“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诗,想象、比喻、意境都堪称奇绝精妙,把雪写活了、写神了,写得美到了灵魂里、醉到了骨子里。

感谢1200多年前的岑参为我们留下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样出神入化的咏雪妙句,留下了《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样文采斐然的写雪佳作!

其实,岑参不只是一个杰出的边塞诗人,更是一个忠诚的祖国卫士。他不畏山高路远、不惧千难万险,两次出塞、两度戍边,为边疆巩固、祖国安宁贡献了智慧和力量。正是因为有无数像岑参一样的历代戍边将士开疆守土、捍卫一统,才有了我们祖国幅员辽阔的神圣版图,才有了我们这个大一统多民族国家的宏阔江山……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