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冯长平的头像

冯长平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504/12
分享

清明·心祭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唐代著名文学家杜牧的这首《清明》,描绘了清明时节细雨纷纷、行人哀思的凄婉情景,同时,通过牧童指引杏花村的生动画面,展现了清明时节人们复杂的情感变化,体现了对生命、对死亡、对自然的深刻感悟。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是祭祀、祭祖和扫墓的节日,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也是人文节日,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又是一年清明时,慎终追远思故亲。今天是清明,心中涌起一股难以名状的情感,那是对已故父母的深切思念,无法割舍,绵延不绝,地老天荒。

父母虽然离世多年,但他们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神情气韵却始终清晰地刻印在我的心灵深处。父亲于2024年去世,享年91岁,离开我们已有1年多,而母亲1997年就去世了,享年60岁,更是早早地离开了我们,已经28年了。每当到了父母的诞辰、忌日以及清明、寒食等祭日,总会情不自禁地想起父母的含辛茹苦、无私伟大、春晖寸草。

——在清明的绵绵细雨中,我想起了父母操劳我们日常生活的艰辛。老家是黄土高原,那时靠从地里刨食过日子。家里种着几亩薄田,父母长年累月面朝黄土背朝天,寒耕暑耘,披星戴月,餐风沐雨,辛勤劳作,勉强维持着一家人的生活。有时候,父亲还会去五六十里之外的地方买粮或换粮,挑着沉重的担子,路途大都是盘旋的山路,回到家时肩都磨烂了,脚也起泡了。记得父亲的手掌布满了沟壑般的老茧,头发也因操持生计而早早地变白了。当年,父母用他们的辛劳和坚韧,顽强地支撑起了我们这个家。现在想起当年父母的辛劳,心里都隐隐作痛。

——在清明的袅袅香火中,我想起了父母拉扯我们长大成人的不易。小的时候,家境贫寒,生活窘迫,加之我们兄弟姊妹多,并且我和弟弟饭量大,粮食经常不够吃。除了挖野菜填补,父亲总是东奔西走,向邻居、亲戚、熟人赊粮借米。那时候,生活普遍困难,大多数人家也不宽裕,能借来一点粮食米面很不容易。尽管很困难,母亲还是想办法给我们改善生活,偶尔会做一次面叶子(白面面条)吃一下。在那个年代,能吃上一顿面叶子,也算是很奢侈了。母亲针线活非常好,做的衣服和鞋子穿上很合身,也很漂亮,即便是旧衣服,也会让母亲补的很好看。母亲在油灯下给我们纳鞋缝衣的身影,成了我心中永恒的风景。

——在清明的缕缕清风中,我想起了父母鼓励我们学习知识的远见。父亲虽然是一介农民,但却是个文化人,崇尚耕读传家。耕读并重,以耕田养家,以读书明理,通过耕田与读书实现个人与家庭全面发展,是中国人的一种理想生活追求,也是中华民族的一种重要传统文化。父母非常重视我们的学习,也十分支持我们的学习。在那个困难的年代,父母让我们兄弟姊妹几个都上了学,这在当时是比较少见的。父亲还给我们讲“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道理,并督促我们好好上学、好好学习。就是家里再忙,他们再辛苦,也不让我们干活,以影响学习。在父母全力支持下,我考上了大学,姐姐和小妹上了高中,弟弟和大妹上了初中。由于当年父母重视我们的学习,让我们的人生插上了知识的翅膀,多了一份选择、一份可能、一份希望。

——在清明的茵茵翠色中,我想起了父母教育我们如何做人的伟大。“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往大处看,鸟往高处飞”,“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诚信待人,一诺千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这是以前父亲给我们讲过的一些人生格言。小的时候,父母并不要求我们长大一定要挣多少钱、当多大官,而是希望我们一定要做一个好人,做一个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不做让人嫌弃、遭人唾弃的人。我考上军校离家的时候,父亲叮嘱到了部队一定要努力学习、遵守纪律、尊重领导、团结同志、积极工作、争取进步。工作以后,父亲还经常写信打电话要我严格要求、管好自己,不要犯错误、走邪路、栽跟头。这些,让我们懂得了如何做人、如何处事、如何立身,并时刻警醒,对我们的生活和人生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可以说奠基了我们的前程、未来、人生。

……

父母不仅给予了我们生命,更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从小到大,他们始终关心、呵护、福佑着我们。父母之爱,比山高;父母之情,比海深;父母之恩,比天大,无以回报。正如《诗经》中所说:“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我曾在西北边防部队工作,戍边卫国,使命如磐,责任在肩,几乎没有照顾和侍奉过父母,一直心生愧疚。尤其父母临终时我都不在身边,没能见上他们最后一面,让我抱憾终身。临终时,已经不能说话的父亲,用颤抖的手写下了5个字:“长平快回来!”这是父亲用最后力气发出的想见我这个儿子最后一面的呼唤,也是父亲的绝笔。回到老家看到这几个字,我的眼泪像断了线的珍珠,“扑簌扑簌”往下掉,仿佛心也在滴血。这未尽的孝道,化作永恒的缺憾!有人说,对祖国最大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这是我唯一能宽慰并原谅自己的理由。

相思如月,清辉永驻。如今,父母已长眠于黄土之下,只能在诞辰、忌日、祭日等时节,通过在坟头或路口放点花束、送点纸钱、燃点香火,来寄托无穷的思念、无尽的想念、无限的怀念。

今天,思潮起伏,心绪难平,草写了一首小诗——《忆椿萱》,以表达对父母的深深思念:清明雨丝凉,念达又思娘。达去整一载,娘别廿八长。五子蜷土炕,饥肠辘辘响。东邻赊谷糠,西舍借盐囊。娘缝布衫破,挑灯到夜央。达扶犁归来,蘸水画字方。茧掌裂沟壑,鬓雪染风霜。尘落脊檩暗,骤折土新黄。纸灰作絮舞,烟柱通天苍。跪捧心头土,二老可缺裳?泉台若有念,托梦到儿乡。且乘烟一缕,吹酥旧麦芒。葫芦水长流,恩深怎丈量?!

此刻,清明的风,轻轻拂过坟茔,纸灰如蝶,蹁跹飞舞,飘向天穹,宛如在低语着绵绵怀念;青烟如丝,袅袅升腾,直上苍冥,似乎在传递着悠悠哀思。恍惚间,依稀看见父母伫立于云端,依旧如昔,用深情而温暖的目光,静静地凝望着我们……

若思念有声,必响彻故乡的每一道沟壑梁峁,回荡在山川大地之间;若恩情有形,必溢满故乡的每一片乡野山河,映照在天地万物之上。愿这清明的香火,化作我们无尽的思念,穿越那阴阳阻隔,抵达至父母的心间:达达,妈,我们永远怀念你们,你们永远活在我们心中!让这清明的清风,载着我们深深的祝福,飘向那遥远天际,传递至父母的世界:达达,妈,愿你们在那边一切安好,永享安宁与幸福!

达达,妈,你们像长河般流淌在我们血脉的源头,滋养着我们灵魂的原野!

达达,妈,你们像星辰般镶嵌在我们记忆的天幕,指引着我们前行的方向!

达达,妈,你们像古树般扎根在我们生命的深处,遮护着我们人生的旅途!

(写于2025年4月4日清明)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