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未回乡下老家,在村前公路上碰到发小正骑着电动自行车匆匆前行。经了解,原来是去往十余公里外的东浦新塘滩涂捉泥螺。这才记起现在正是泥螺旺发的季节,童年捉泥螺的情景不觉也浮现在眼前。
泥螺在我的老家被称为“沙雨”。温岭特产歌中有这样一段描述:“三塘四塘踏弹鲋,长沙莞岙捉泥螺……”可见家乡是泥螺产地了。
我的家乡滨临大海,村前有大片滩涂,从前讨小海是村人的一项副业。每到农闲时节,人们纷纷背着竹箩,提着木桶,到海里抓青蟹、踏弹鲋、捉泥螺……由于捉泥螺技术要求不高,所以成了我童年捕捉海鲜最常做的一项乐事。每逢休息天,我就邀上伙伴,卷起裤管,提着小木桶往海滩上跑。
泥螺一般都生长在带水的滩涂上,很容易被人发现,因此,捉泥螺是一项既轻松又简单的童年游戏。
初三十八昼平潮。在掌握了潮汐信息后,就来到海边。等到海潮一退,我们就争先恐后地往那镜子般的泥涂上跑。只见泥螺星星点点的撒在泥涂上,它既没有青蟹铁一般的钳子,也没有弹鲋那样高跳的本领。只是披着一身薄薄而又透明的铠甲,在水汪汪的泥涂上自由自在地游动,时而傻傻地爬,时而驻足歇息,且留下一道长长的足迹。
望着那些心爱的小猎物,我们也真象学数数那样,一、二、三、四……耐心地把泥螺捉到小木桶里去。
不过,捉泥螺时也要注意,那种小小紫色的铁泥螺可不能捉,它只是漂亮却不能食用;还有那种大大的泥螺王,更不能捉了,吃了它,第二天便会使人脸蛋发胖,让人家说你是个“馋嘴猫”。
捉回的泥螺不能放在竹箩里,它会泄放出一种粘液,把尾巴伸到竹片的缝隙里,偷偷地溜掉,使你空手而归。因而捉到的泥螺要放在干干的木桶里,那样它就束手无策老老实实了。要是不小心将木桶弄湿了,那可就麻烦了,泥螺就会顺着潮湿的地方,趁机逃走。
“雨花梅梅,泥螺成堆”。不过捉泥螺也要选择好时机。春夏时节是泥螺旺盛期。特别是阴雨天,是捉泥螺的好时候。
泥螺食用也比较简单,但清洗需要点时间。先将泥螺倒入米箩浸入水中慢慢地筛动,让泥螺中粘液清理掉。泥螺有红烧和腌制二种食用方法。在洗干净后,添加些姜蒜等调料,放到锅里鲜烧,烧出的泥螺鲜嫩可口,成为我们佐饭的佳肴。不过在烧时要掌握好火候,太熟了,泥螺就缩成一小点了。如果是腌制就在泥螺里放上点盐,过上几天就可食用。
近年来,随着担屿涂围垦工程的建设,昔日潮起潮落的万亩滩涂已变成一块块井字型农田,村民们没有了捡拾泥螺的处所,也失去了一项讨小海的副业。
光阴渐逝,我也不再是昔日在滩涂上奔跑的小孩,繁忙的工作而使我无法再享有捡拾泥螺的时间。然而对泥螺总牵挂着一份情愫。每每走进菜市场,看到一瓶瓶腌制或新鲜而价钱不菲的泥螺,不禁思忖着昔日少人问津的泥螺,如今成为稀有海鲜,又使我更想去重温那童年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