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周陵有缘。
刚参加工作时,单位在周陵,这里是开启我人生之旅的第一站。
十多年后,命运之神向我招手,我二返周陵,创造了事业上的第一次辉煌。
周陵,鉴证了我的成长经历。
周陵,成就了我的人生梦想。
周陵,是润泽我生命的福地。
初到周陵
1982年7月,我从农校毕业,分配到了咸阳,那一年我十九岁。
我带着行李到咸阳报到,这是我第一次到咸阳,也是第一次到大城市,一切对于我都是那样的陌生和新奇。
在原咸阳市农林局(那时有咸阳地区),赖副局长接待了我。他说局里研究过了,你到农科所工作,单位在周陵。他还说周陵是一个好地方,在那里工作,你是幸运的。
当时我并不理解他的意思。
周陵在原上,距离市区不太远。
周陵是以周文王陵园所在地而命名的。
我的单位咸阳市农科所,位于周陵镇街道上。单位院子很大,有一栋大楼、一座平房、五座排房,院子外面还有一块20亩大的试验田。单位有技术干部四十多人,所长沙砾,是一位有事业心、工作能力强、对干部要求很严的人。支部书记杨志杰,是一位工农干部,人很正派、很随和、政治上过得硬。他们俩很团结,单位风气很正,这两个人对我的影响很大。
农科所里的同志基本上都是技术干部,有农艺师、助理农艺师,也有技术员。职责是从事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同时也承担一些农业科研项目。农技单位的同志都很朴实,吃苦耐劳,甘于清贫,乐于奉献。
农科所是我走向社会的第一站,我很庆幸分到了这个单位,碰上了这两位好领导。
我对沙砾所长很崇拜,他也很喜欢我,我们在一起相处了五年多时间。
那年夏天,沙所长得了疝气,他和医生约好,准备住院做疝气手术。走之前他给单位同志开了会,把当前工作作了安排。会后还到我房间给我交待了一件事情,要我一定做好。
没想到这一别,他再也没能回来。
住院后,突然查出他得了肝癌,且已到了晚期。听到这个消息,我们都很震惊。沙所长是一个很自律、很有毅力的人,常年坚持锻炼、洗冷水澡。据他讲,工作二十多年,很少吃药打针,没住过院。可这一次却彻底击垮了他。从查出癌症到去世,仅仅40多天。一切都那么突然,令人猝不及防。
在沙所长生命的最后时刻,我在医院陪护。他是一个很坚强的人,肝癌后期,疼痛难忍,他却咬着牙,一声不吭。严重的肝腹水,导致他的肚子胀得像一个大气球,咽气后护士从肚子里放血水就放了几脸盆。待处理完毕,殡仪馆的运尸车已到医院后门等候,需要把遗体抬到运尸车上,单位的几个同志面面相觑,有些胆怯,我说:“我来,”我和医院的一个同志把遗体抬到运尸车上放好,我一点害怕的感觉都没有,觉得所长并没有死,只是睡着了。
看着运尸车渐渐远去,我的眼泪夺眶而出。
一个好人,就这么走了,像树上的一片叶子飘然落下,无声无息。
两年后,我调离了农科所,到农林局工作。
我一直很怀念在农科所的日子,怀念那个年代同志之间那种纯朴的友情,怀念我敬重的沙砾所长和杨志杰书记。
拜谒周陵陵园
我第一次到周陵陵园,是农科所一位姓许的老同志带着去的,他在这里工作了多年,对周陵的历史文化很了解。
他先带我进入周陵中学,他介绍说周陵中学历史悠久,早在解放前,就是省立重点中学。正是因为建立了周陵中学,周陵陵园才得以很好的保存下来。
走进校门不远,就看到一棵柏树,他说:“你看看这棵柏树有啥特点?”
这是一棵高5、6米,碗口粗的柏树,叶子翠绿茂盛,除此之外,我并没有看出别的。
“你看看这棵树的叶子?”
经他这么一说,我仔细一看,啊?!树上叶子不一样。
“这棵柏树叫‘文武柏’或‘阴阳柏’,同一棵树上长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叶子,左边是侧柏,右边是古柏。”
“怎么会这样?”
“哈哈,这就是它独特的地方。”
往前走,是一座气势恢宏的木牌坊,上书“文王坊”三个大字。文王坊为木质牌坊,明清建筑,古色古香。
再往前是献殿,座北向南,(是接待来宾的地方)。过了献殿就进入周陵碑廊,有宋以来历代皇帝祭祀周陵碑石40余通,是我国御制祭祀碑文最多的陵园,为“咸阳八景”之一,有“小碑林”之称。
老许特意给我介绍了一块碑石,说这是一个宝贝,因为它本身就是一块化石,能清晰地看到昆虫的图案。
北面是周陵最主要的建筑物享殿,大殿内泥塑彩绘的有周文王、周武王和周公像,高大威武,神态安祥。殿门上有四个大字“文治武功”,两边有一副很长的楹联,为大书法家舒同所书,概括了西周的十五世历史和周文王、周武王的丰功伟绩。
享殿门外,有蒋介石、宋美龄夫妇在1934年10月21日祭拜周陵时亲手所栽的两棵柏树。
享殿旁边有一个通向后边大陵的侧门,出了侧门就是周文王陵,是一座高大的土冢,陵前有巨型石碑,上书四个大字“周文王陵”,为清代陕西巡抚毕沅所题。
从陵下到达陵顶有砖砌的台阶,我们一步步登上了陵顶。陵顶比较平坦,没有高大的树木,只有一些灌木和篙草。整个大陵是一个“覆斗型”的,陵顶就是“斗”的底部。站在陵顶朝四周看,视野开阔。在北边100多米还有一座陵,呈园丘型,上园下方,规模比文王陵小,那是周武王陵。
整个陵园面积很大,有七百多亩。在大陵的西边,有一片很大的柏树林,2000多棵柏树郁郁葱葱,蔚为壮观。这些柏树是1932年国民党元老戴季陶募捐资金栽植的,戴季陶是中华民国考试院的院长,他自认为是姬氏后裔,后改姓戴,他还组织人编写过一部《周陵志》。
老许说:“陵园的布局很有意思,朝南是古司马道,在司马道的左前方和右前方,远远的你能看见两座大陵。”
“我看到了。”
“那是西周的成王陵和康王陵,民间传说整个陵园的布局为‘背子抱孙图’,周文王居中,背上背着儿子武王,怀里抱着两个孙子成王和康王。”老许两手伸出,做了一个怀抱的动作。
“在陵园围墙外东边不远,有一个墓,你看看。”他用手一指。
“我看到了。”
“那是姜子牙的墓。”
“周围的这些村子据说都是周陵守陵人的后裔繁衍生息形成的。”
老许指着陵顶的一个位置说:“周陵还有一个奇特的地方,别处的篙草都是绿秆的,唯有文王陵顶这个位置的篙草是红秆的,据说当年周文王就是用这种红秆篙草演绎八卦的。”
“是吗?”
周陵真是一个神秘而又神奇的地方。
我心里充满了对周陵的敬仰之情。
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也知道了,关于周陵的真假,学术界一直有争议。可我觉得,周陵已成为一种文化,真假之争已没有多大的意义。
二返周陵
1996年8月,我听到一个惊人的消息,我可能被调走,到周陵镇任党委书记。
当时,我在底张镇当镇长,才八个月,在这之前当了两年的副镇长,我没有想到,这么快组织上又会动我,更没想到会让我去周陵。
当时,底张镇是全省的“名星镇”,各项工作都走在前边,在全区乃至全市都是响当当的。而周陵是全区最大的镇,班子严重不团结,五年换了五任镇长,最短的镇长才当了六个月。镇领导走马灯的换,上下人心涣散,矛盾重重,工作滞后,在乡镇是“老大哥”,也是“老大难”。“周陵费干部”,是一个让人望而生畏的地方。
在这种情况下,我肯定不愿意离开底张去周陵,那怕是提拔。
于是,我去找区委书记,汇报了我的想法。
书记笑了笑,说这事书办会已研究过了,大家一致认为你去最合适。明天就要上常委会了,你要服从大局,调整好心态,回去把工作交接一下,准备去上任吧。并说组织上对你寄予厚望。
书记这么一说,我感到已没有留下的可能了,就对书记表态,“服从组织决定,绝不让领导失望。”
在回去的路上,司机紧张地问:“咋样?”
“留不下,得走。”
“我的爷呀!这财东家的女子嫁到穷汉屋,这以后的日子可咋过呀!”
司机是一位老同志,在乡镇工作了多年,陪了几任书记、镇长,对乡镇的情况很了解。
“怕啥?它就不吃人么。”
我心里清楚,底张已经成为过去时,我面临的将是一场严峻的考验。
改写周陵坐标
柳青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到周陵报到的那一刻,我就意识到,我已走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这一步对于我至关重要。
新官上任三把火,我到周陵烧的第一把火,“抓班子,带队伍。”
我认为,周陵面临的问题很多,可第一重要的是要建设一个团结坚强的领导班子,而班子建设的关键是党政一把手要团结,这就要求我必须处理好与镇长的关系。
镇长是一位老同志,长期在乡镇工作,年龄比我大十多岁。这次干部调整,他也是有想法的,可组织上却让我当了一把手,他思想上是有情绪的。
镇村干部都拿眼看着,有人替我担心,也有人等着看笑话,还有人预言,我的这驾马车会陷在周陵的这个烂泥潭里难以自拔。
我觉得要团结镇长,首先要尊重他,以诚感人。其次要发挥他熟悉镇上情况、能和农村干部打成一片、工作点子比较多的特长,取长补短,形成合力。
有一件事,深深地感动了他。
当时,乡镇一般有一辆小车,供书记、镇长使用。其他领导成员每人配备一辆摩托车,作为下村的交通工具。周陵镇原有一辆小车,是租来的,基本上是书记专用,镇长和其他领导成员一样,各配备了一辆摩托车。在我到任前,把小车还了。我一到就无车可用,而我不能一来就先给自己买车,何况镇上也没钱,只有各种债务七十多万元。于是,我便向原单位求救。底张镇有两辆小车,我请底张书记把我支持一下,借一辆车让我用一段时间,他答应了,化解了这个尴尬的局面。
我对镇长说:“这辆小车供你我共同使用,从今天起,别骑摩托车了,你的摩托车调剂给其他领导使用。”
他说:“书记,不用,我骑摩托车已习惯了,小车供你用,我还是骑摩托车。”
“那不行,有我坐的车,就有你坐的车。书记年轻坐小车,镇长年龄大骑摩托车,别人笑我不笑你,骂我不骂你。”
“不会的,过去就是这样。”
“过去是过去,现在是现在。你想让人骂我不尊重老同志吗?”我态度很坚决。
“唉,既然你这么说,那就依你吧。”
这件事在镇村干部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对班子成员我逐一谈心,反复讲团结共事的重要性,要大家明白一个道理,班子成员相互补台,好戏连台。相互拆台,统统垮台。如果闹不团结,上级往往是各打五十大板,没有谁输谁赢。
在机关干部中开展纪律作风整顿,坚决摒弃团团伙伙,是是非非,拉拉扯扯,吃吃喝喝的不良习气,给村干部做出表率。一时间,镇干部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心齐了,劲浑了,工作有了明显起色。
接着,我又烧了第二把火,“办实事,树形象。”
周陵镇街道呈“L”型,全长1500米左右。路面狭窄,多年前铺设的一条柏油路面,坑坑洼洼。路两边有一些大小不一的泡桐树、白杨树。街道没有排水设施,污水横流,垃圾遍地。周陵初级中学位于街道的最南端,门口地势较低,每逢下大雨就会积水,学生们都过不去。
为彻底改变这种脏、乱、差状况,建设一个现代文明的小城镇,决定对周陵街道进行拓宽改造。
街道拓宽改造最大的问题是拆迁难。
街道上的单位比较多,有工商所、税务所、派出所、农科所、供销社、信用社、学校、农场等,这些单位都不归镇上管。门面房有单位的,也有个人的,情况比较复杂。
拆迁动员会开后三天,没有人动,都在等待观望。
这是一场“硬仗”,也是一场“生死之战”,如果这一仗败下阵来,今后干什么都将寸步难行。
我决定以派出所为突破口。
一天晚上,我把派出所所长叫到办公室,给他讲了镇上小城镇建设的规划和工作步骤,他说:“书记,对镇上的小城镇建设,我们全力支持配合,按照规划,所里的门楼、围墙、厕所都要拆,我们同意拆,只是重建,我们没钱。”
“首先感谢你对镇上工作的支持,你说的也是实情。这样吧,明天上午你不要到所里来,我安排人去拆,你给所里同志打个招呼,不要阻拦。重建资金我全额䃼助给你。”
“这没问题。”所长痛快地表了态。
第二天上午,镇拆迁办组织了二十多人,开着挖掘机、铲车,声势浩大地把派出所的门楼、围墙、厕所全拆了。
那天围观看热闹的人很多,这下可炸了锅。
“这新来的书记二的很么,连派出所都敢拆。”
“拆迁办的人说了,一周之内不动的,镇上将组织人强拆,机械、人工费用要被拆迁单位出,还要罚款。”
“扛不住了,赶紧拆吧,早拆还有优惠政策。”
就这样,不到一个月,拆迁完毕。
街道的拆迁打了一个漂亮仗,鼓舞了士气,提振了信心。接着施工机械、人员进入工地,大规模的小城镇建设拉开了序幕。
从此,周陵没有干不成的事,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
新班子半年就打开了工作局面,一年后面貌大变,各项工作迈上了一个新台阶,荣获了全区目标责任制考核优秀单位。
有人说,周陵最大的变化是风气的变化,是人心的变化,是干部精神面貌的变化。一个想干事、能干事、团结务实的领导班子让大家看到了希望,赢得了干部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三年后,周陵班子获得了全区评选的“乡镇黄金搭档班子”荣誉称号,周陵全面进入到了全区第一方阵的行列。
当我走上领奖台,接过区委、区政府授予的奖牌时,台下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我的眼睛湿润了,因为只有我知道,这奖牌的份量有多重,领奖的路有多长。
恢复司马道
按照小城镇建设的总体规划,第二步要恢复最早通往周陵陵园的道路——司马道,修建周陵牌楼。
这是周陵的一个标志,是一项功德无量的工程。
恢复司马道不需要拆迁,街道之外的这一部分司马道现为农田,群众种着庄稼。要修司马道,需要把地从群众手里拿回来。
征地,资金量大,镇上没那么多钱。于是就想了一个土地置换的办法,用大陵周围的护陵田(这部分土地归区农场管)把群众耕种的司马道用地置换过来。我找区上领导,领导很支持,顺利解决了这个问题。
司马道一次规划到位,宽40米,双向4车道,中间一个大绿化带,两边各一个小绿化带。绿化以绿篱和杏树为主。古时司马道两边是成片的杏林,每到春季,杏花开了,呈现出“周陵吉星照,杏林满目春。”的美丽景色,是周陵著名的三大自然景观(杏林、柏林、竹林)之一。
没想到司马道在施工时却遇到了麻烦。
当时,国家正在修订《土地法》,修订后的《土地法》对建设用地做了更严格的规定。新法将于第二年1月1日起施行。
司马道工程是秋收后工程队进的地,冬前基本完成了路基工程,原计划第二年春季打水泥路面。这下必须调整工期,整个路面工程必须于12月31日前完工,否则将与新法有冲突。
我给工队经理讲了这个问题。他说不行,强调冬天施工如何困难,无法完成。我气的拍了桌子,“你如果想让我违法,想让工程骑虎难下,如果你不想要工程款了,你就不干,现在就退出,我找能完成的工队来干。”经理吓坏了,他没想到我会发这么大的火,忙点头同意。立马增加机械、人员,按照时间节点,计算出每天的施工量,倒排工期,加班加点,昼夜施工。
我每天早上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工地检查施工进度。我在心里祈愿文王保佑,冬天能有一个好天气,确保工程建设顺利进行。
也许是我们的诚心感动了上天,那年冬天出现了少有的“十月小阳春”天气,整个冬天,天气晴朗,没下过雪,冬日暖阳,特别有利于施工,路面工程于12月26日顺利完工,比计划工期提早了5天。
我心头的一块石头落了地。
一天下午,暮色中,我和镇长、主管工程的同志一起来到文王陵上,向南一望,看到新修成的宽阔的司马大道,想起建设过程中的一桩桩往事,心潮起伏。
我们想把这一喜讯告知文王,就在陵顶上放了一个大炮。
突然,奇迹出现了。
随着“嗵”的一声炮响,空中出现了一个烟圈,由小到大,冉冉上升。越来越大,越来越高,向着东北方向,飘然而去。
我们心里一惊,文王显灵了。
遗憾的是当时没带照相机,那时也没有智能手机,没有拍下这奇异的一幕。
第二年,我们又在司马道南口,修建了周陵牌楼,我们请了修建牌楼最有经验的富平县专业建筑公司施工,保质保量,按期完工。为完善周陵陵园设施,弘扬周文化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就在这一年年底,我调到区政府工作,离开了周陵。
回望周陵
阳春三月,五陵原上。
清晨,迎着初升的太阳,踏着薄雾,我来到了周陵。
下个月,我就要退休了,我想来周陵看一看。
离开周陵后,我曾在几个县区任职,最后到了市上工作,不管我走到哪里,我心里都一直想着周陵。在这里,我曾先后工作生活了十二个年头,这里有我的情,有我的爱,有我永远难以忘却的记忆。
当我站在司马道上,望着周陵牌楼,红褐色的柱子,仿古建筑,巍然屹立,庄严肃穆,牌楼中间两个金黄色的大字“周陵”令人肃然起敬。牌楼前,一对石狮子,威严地守护着陵园。
过去这个时段来,一定会看到司马道如雪的杏花,一团团,一簇簇,白的,粉的,远远望去,犹如彩色的花带飘浮在空中。司马道两边,空旷的田野里,返青的麦苗,一片翠绿,春意盎然。
这次来,看到的却是一座座的楼房和一个大型商场。杏树已没有了,换成了别的绿化树种,心里不免有些失落。
我最早的工作单位,也变成了渭城区农技站,早已搬到了市区。
周陵镇政府大院还在,只是改名为周陵街道办事处。我站在院子中,看到建筑格局基本没变,只是做了一些修缮改造。院子中间的四棵大雪松比过去更粗更高了,枝繁叶茂,高大挺拔,像威武的哨兵。
看到有一棵雪松的头没了,不由得想起几年前周陵老班子在一次聚会时的一个笑话。我问我之后的一位书记,我在任时,他是副镇长,后来当了镇长、书记,从我算起,他已是第四任书记了。我说:“老秦,周陵镇政府院子有四棵大雪松,我请人算过卦的,要连出四个县团级。你的前三任都应验了,实现了这一目标。只是你没有当上正而八经的县团级,而是享受副县级待遇(他当了区上一所重点中学的校长),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他说:“不知道。”“唉,这是天意,怨不得别人。因为四棵大雪松,第四棵雪松的树头让虫蛀了,树头坏了,把风水破坏咧,所以你没当上。”我的话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最后,我来到了周陵陵园,看到文管中心的工作人员充实了,办公条件改善了,重修了陵园围墙,整修了献殿和登陵踏步,翻修了东西碑廊和配殿,陵园的应急消防设施也得到了加强,整个陵园保护得很好。现在全民兴起了中华传统文化热,到周陵观光旅游的人也越来越多。
我站在文王陵上,眺望远方,浮想联翩。
悠悠岁月,世事更迭。
斗转星移,冬去春来。
心祭圣贤,敬意绵长。
感恩周陵,一世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