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是丰收的季节,也是西吉最漂亮的季节,多像一首悠扬的田园诗,一幅绚丽的水墨画,在葫芦河两岸静静舒展开来,散发着迷人的芬芳与无尽的魅力。
西吉从月亮山到火石寨,从兴坪梁到大寨山林场,这些年在封山禁牧,退耕还林,每年植树造林,各个山头都是绿树成荫,不同品种的树木被九月的气候细腻地涂染成一幅渐变的多彩画卷。
夏日的热烈还在兴隆、将台,马莲等地尚未全然退场,秋的飒爽已携着凉意,丝丝缕缕地悄然渗透在吉强镇的万亩梯田。成熟的玉米,那饱满的颗粒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沉淀;争艳的荞麦,黑色饱满的颗粒在微风轻轻摇曳中发出沙沙的声音,似在展示生命的绚烂;笑透土坯的洋芋,憨厚地散落在新营,马建的田间地头,成功的等候九月给予它们编织独特的丰收梦。
要说九月西吉变化最大的还算乡村,有人说乡村是一部厚重的史书。确实,从白崖沙沟到王民什字,从偏城马莲到田坪震湖每个山头的一草一木、一路一径,皆写满了过去与现在的故事。
记载中,先辈们躬身于这片黄土地,从古至今,那古铜色的脊梁都在阳光下闪耀着坚毅的光芒,战天斗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家每户从土窑洞到简陋的土坯房,都过着贫穷而紧张的日子。
解放后,西吉人民当家做主,用勤劳的双手逐渐的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尤其上世纪八十年代,包产到户时,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种粮食的积极性。每到九月,收割完成时,山头上排起驮粮食的长长队伍,东家三个毛驴一趟,西家两个骡子一趟,乡间小路上扬起的尘土似白雾,跟驮的孩子满脸尘土。整个景象好似蚂蚁搬家。每家每户场里都摞起大大小小的垛子,等冬季人闲了才打碾。那画面清晰的,深深烙印在心底,成为这一代人最滚烫的乡愁。
时光流转,如今站在九月的西吉乡村,各种变化早已旧貌换新颜。柏油马路如黑色的丝带,在阳光下泛着希望之光,平整而光洁,它通向远方,也通向乡村的未来。昔日的羊肠小道已扩宽成车辆往来的大路,便捷地连接着田间地头与外面的世界。车辆代替了毛驴,机器声代替了吆喝声,好多年轻人的小轿车停放在田间地头,软草长的几乎淹没了车轮。到处绿油油的,行走期间,不防被野鸡野兔突然钻出草丛,吓人一跳。干什么都是机器,几乎解放了人力和蓄力。一年的庄稼几个小时就完成了。年轻人几乎都外出打工挣钱,村子里多数住着年迈的老人,欢聚在一起喝茶下棋的,打牌聊天的,享受着悠闲轻松的田园生活。
城里待久的人,多想到乡下烤一次洋芋,放飞一次心情。乡村一切都变了。唯独没有变的是乡村的这份温暖与质朴。
九月最能感受到这片土地上真真切切的不一样,仿佛能听到岁月的回声,它诉说着这片土地的变迁。从艰苦辛劳到安稳富足,从传统农耕到现代科技的融入,乡村在时代浪潮中奋勇前行,却也保留着那份独有的宁静与纯粹。过去与现在在这里交织、碰撞,是一曲花儿“阿哥的白牡丹”,是一碗飘满山丹花的浆水面。是一部饱经乡愁的《农历》。让每一个眷恋这片土地的人,心中都涌起无限的感慨与希望。
乡村,硬化路通到每家每户,到处干净的一尘不染,公益性环卫岗位上,一位身着橙黄环卫服的媳妇映入眼帘,格外引人注目。她在捡垃圾上动了心思,创作性的把一个编制袋口套在铁丝绑成的圆环上,大张着口便于随时装垃圾,一只手提着,走到那提到那,一手紧握着钢钳,目光犀利的如同猎鹰一般,行走在大路两旁,不放过任何一处隐匿角落的纸屑、枯叶。阳光倾洒,为她身影镀上一层暖黄色光晕,勾勒出坚定且执着的轮廓,这在她心底已经形成对生活质朴热爱,对家乡深情守护的力量,于无声处,捍卫乡村每一寸整洁与美丽。
河道两旁,都用石头水泥砌成石墙,河床治理的干干净净,两旁树木整齐而茂密,清澈的溪水欢快奔流,好多网红都想在这个美好的地方打卡。
九月更是养牛大户陈建的养殖场出栏的最佳季节,这座“牛魔王”的“欢乐城堡”养着近百头牛。一头头膘肥体壮的优质西门塔尔牛儿,悠然自得啃食着鲜嫩草料,咀嚼声似有韵律的节拍;一头利木赞牛或惬意卧地,安静反刍,一头鲁西黄牛眼眸中满是慵懒闲适。陈建满脸笑意,恰似秋阳般灿烂,见人讲述养牛经验时,眉飞色舞,从牛种的精挑细选到日夜悉心饲养,管理的点滴琐事,每一环节皆倾注心血智慧。这些牛儿,既给他生活带来了无尽的乐趣,也是他发家致富的一个密码,生活中尝到甜头的他,有了小轿车,小洋楼,大格局。他也带领周边好多年轻人走向靠养殖发家之路。
九月西吉的万亩梯田是一道靓丽风景,曾吸引过全国的摄影爱好者在这里摄影创作。就因为乡村的土地都推平了,也适合与机械化操作,农业合作社的马少祖,他承包了三百多亩农田,大量种植冷秋杂粮为主,每到这个时候,他都自信的站在糜子地畔,眼前漫山遍野金黄糜子,随风翻涌如金色浪涛,心中喜悦恰似熟透糜子,饱满欲绽。往昔“二牛抬杠”的艰辛农耕岁月,已随岁月风烟消逝,如今现代化农业机械霸气驰骋田间,播种似天女散花般精准,施肥如营养师调配般科学,旋耕似妙手推拿疏松土地,收割像快刀斩麻利落高效,整套流程一气呵成、有条不紊,演绎着农业“科技范”的华丽变身,产量与品质双升,撑起乡村产业振兴“硬脊梁”。的确,现代化农业恰似春风化雨,已浸润这片古老土地每个角落,重塑乡村,改写生活。人们不再困守传统农耕,纷纷求新求变,年轻人学新技术如饥似渴,迎新设备满心欢喜,于祖辈耕耘的热土上。让乡村经济拔节生长,焕发生机。
九月的西吉,芹菜是其中最为浓墨重彩的独特景致。身居西吉这片土地,目光所及之处,兴隆,将台,马莲,吉强,新营等地,皆是芹菜编织的盛景。一垄垄芹菜,如训练有素的绿衣士兵,整齐而葱郁地挺立着,那绿油油的色泽,在阳光的轻抚下闪烁着生命的光泽,将整个九月的活力都凝聚于此。田间,铲菜的媳妇们宛如灵动的舞者,她们弯腰、起身,动作迅速而熟练,手中的芹菜随之轻轻舞动,身后一捆捆芹菜像是乖巧的孩子,静静地等待着踏上新的旅程。丰收的气息弥漫在每一寸空气里,吸引着远方来客。一辆辆大车接踵而至,在田间地头有序地排起长队,仿若一条沉睡的巨龙卧于翠绿的海洋之畔。在芹菜装货点,自来水枪欢快地喷洒着水花,将每捆菜根洗刷得洁白如玉,那晶莹的水珠在阳光下折射出七彩的光芒,恰似为这丰收的庆典增添了一抹梦幻的色彩。装车的汉子们,吆喝着,扛起一捆捆芹菜,健步如飞地穿梭于车与田埂之间;过磅的工作人员,专注地盯着秤的数字,手中的笔不停地记录着;排队的司机们,脸上带着期许的笑容,耐心地等待着;算账的人们,手指在计算器上轻快地跳跃,口中念念有词。整个画面,热闹非凡却又秩序井然,每个人都在这忙碌中,感受着丰收的喜悦,也编织着西吉独有的烟火长卷。
西吉,不愧为“西芹之乡”,芹菜不仅是一种作物,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它凝聚着这片土地的人民最美好的辛勤与希望,也吸引着外界探寻的目光,给岁月留下一抹独属于西吉的、永不褪色的翠色印记。
记忆深处,乡村是光秃秃的,不下雨,吃窖水,铲草皮,住窑洞,黄土墙上长“雀斑”的地方。缺衣少穿,屋内昏暗,冬日牛粪取暖,烟火熏黑屋顶,热炕头上过冬。这里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人类最不易生存的地方。
现今,新农村如雨后春笋,整齐的规划、统一的装束,中式庭院各展风姿,瓷砖亮堂、门窗敞阔,室内装修精致,家电一应俱全,自来水引在各家各户。年轻人不再是坐家静守,游手好闲的懒汉。他们都为了更好的生活,走南创北,选择挣钱。只有逢年过节,一家人才能聚集在一起。围绕父母吃个团圆饭。网络世界里电视都成了摆设,每个人一部手机,网络牵起乡村与外界红线,老人视频连线远方亲人。
新居与旧屋,是居住条件飞跃,亦是乡情在现代与传统间的徘徊坚守。时代变迁,人们总是超前的眼光,顺应时代顺应发展。
九月的西吉,气候凉爽,傍晚最适应室外散步。闽宁一条街,西吉好吃头,原汁原味的各种美食,散发着诱人的香味,各大学回归的西吉学子,三三两两饱餐着家乡美食,远道而来的客人品尝西吉的新鲜,夜市小吃,人声鼎沸,具有民族特色的麻花和馓子,散发着诱人的金黄光泽,咬上一口,酥脆在舌尖散开。西吉牛羊肉更是烧烤界的宠儿,在炭火的烤制下滋滋冒油,香气四溢,吸引着无数食客驻足。还有琳琅满目的饮料、小吃,以及各类杂粮、水果蔬菜,应有尽有,人来人往,热闹非凡。西吉牛羊肉品质上乘,已成功远销全国各地,让更多人品尝到这份来自西吉的独特风味。西吉红军粉,承载着历史与文化,以独特的口感赢得赞誉;芹菜汁,清爽可口,营养丰富;土蜂蜜,甜润醇厚,是大自然的馈赠;冷秋杂粮,带着土地的质朴与滋养,刚一个土豆就有不同方式的几十种做法,吸引无数人,在美食的舞台上都占据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它们与九月的丰收一同启航,不仅是味蕾上的享受,更是西吉人民辛勤劳作与智慧的结晶。这些美食,沿着一条条宽阔的道路,走出西吉,让更多的人知晓西吉好吃头,西吉好东西,来向往这片土地的美好。陶醉这独特的风味,感受这憨厚别样的魅力。
九月的西吉,处处皆有希望和活力,它在田埂间、菜地里、校园里、集市中。这里的人们都珍视往昔的“根脉”,那是历史的沉淀,是文化的传承,是乡村的灵魂。也拥抱未来“枝芽”,意味着要积极拥抱变化,迎接新的发展机遇。以初心的笔,实干的墨,续写华彩长卷。
这片土地既有乡愁的“底色”,那是对过往岁月的怀念和尊重;更具发展“亮色”,那是对未来的憧憬和追求。
新时代的西吉不辜负岁月的期许、乡亲的热望。每一个角落都充满生机,每一寸土地都焕发新的活力。通过发展现代农业,提升乡村振兴,加强基础教育,改善基础设施,丰富文化生活,面貌焕然一新,让乡亲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九月这个成熟季节,在西吉这片吉祥如意的地方,以崭新的姿态,迎接每一位热爱生活的人。不负这片土地,不负这里的人民,不负这个伟大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