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万事成的头像

万事成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5/08
分享

森林人家

“你看看老田一家,那种玩命的干法、那种俭省、那种好客待人之道,你说:人家不富裕谁富裕?人家那可是堂堂正正的富裕,实打实干出来的!我看庄户人家要想过好日子,还得好好向老田家学学才成!”在黑湾村,提起田伯一家,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乡亲们都会不约而同地竖起大拇指,赞扬声一片,那可是妥妥的“五好家庭”、勤俭致富“模范户”啊!家家夸奖,人人称赞。王伯一家人的“勤劳苦干和热情好客”,那是十里八乡远近闻名的,是我们林区里出了名的“好人家”和“冒尖户”!

黑湾村地处秦岭南部原始森林的腹地:山大沟深,植被茂密,人口稀少。黑湾村位置偏僻,远离城镇,交通不便,耕地少、林地多。俗话说得好:一方水土养活一方人。老百姓过日子向来比较实在: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黑湾村当然也会不列外:沟里的河水太小,没有多少资源可以利用,无法“靠水吃水”。但是不要紧,黑湾村人完全可以“靠山吃山”啊!因为黑湾村有连绵不断的大山,层层叠叠,无边无际,尤其是村子北边二里地外那黑压压、望不到边的原始森林,那就是黑湾村乡亲们生活的“靠山”。

原始森林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宝库,里面有丰富的宝藏,只要好好保护,合理利用,就是我们美好生活的坚实源泉!

田伯家居住在黑湾村一个小地名叫“小湾”的地方,单家独户,宽敞而宁静,这是深山老林农户安家居住的显著特点。农户之间居住的距离稍微远点而,这样更加有利于农户的生产、生活:房前屋后宽敞,可以多修圈舍,用来养猪、养牛,养鸡、养鸭,可以在门边宽敞的院坝里晾晒粮食等等;耕种的土地都在房子周周,非常近,便于耕种管理;自己家的山林也在房子周围,可以更好地利用森林资源,田伯家就是如此。

田伯家居住的地方可好了,可以说是黑湾村的“白菜心子”“风水宝地”:一个”U”型的“簸箕”湾,四周群山环绕,一湾平展展的肥沃黑土地,土层厚实疏松,看着就很舒服,那可是一把黑土能捏出油的好地:产粮食呀!几乎年年都是大丰收,古往今来,都是“民以食为天”!你说:喜不喜人!

在“簸箕”湾底部山脚下的一块比较平坦的高台上,是一排土木结构、黄墙青瓦,宽敞、气派的长五间廊檐房,还有一个近四百平方米的大院坝、厢房、柴棚及猪圈、牛圈等,这就是田伯的家,一看就是一个殷实的家。长五间廊檐房是正房,里面住着田伯老两口、儿子儿媳及两个孙女一家老小六口人。宽敞、漂亮的廊檐房背靠敦实的大山,面朝开阔的洼地,坐南朝北,居高向阳,视野开阔。

下面我们就来参观一下田伯一家辛辛苦苦建造的这个殷实、富裕的“小康之家”吧!了解一下田伯一家人“艰苦创业、勤俭持家”的“创业史”吧!

田伯家的长五间的廊檐房可以说是黑湾村最气派的房子,不仅位置好,修建的也很阔气:房间进深二丈四、开间一丈二、高度二丈六(其他农户修建的房屋基本上是进深一丈六、开间一丈、高度一丈八,最多是是进深一丈八、开间一丈一、高度二丈),房屋的地基基槽和水墙子(房屋一周一米以下的墙体)全部由一块块四棱上线的坚硬青条石修建的,既结实而美观,又防水防潮,一尺六宽的黄土夯墙不仅结实而平整,最重要的是这样建造的房屋保暖防晒、冬暖夏凉。整座房屋的木材相当亮眼:水桶粗的柱头几乎是上下一般粗、且笔直而光滑;椽子四棱上线,铺设的平平展展;横梁、檩条同样结实、笔直而光滑,整个房屋的木头框架全部都是榫卯结构,做工精细、大气,结实而漂亮。中间三间房最中间的房屋没有窗户,开一个厚实的双扇木门,这就是堂屋,即客厅,堂屋正面墙上居中位置张贴这一张宽八十厘米、高一百三十厘米的毛主席半身油画像,伟大领袖毛主席目光炯炯有神、慈祥可亲,正深情地望着人民群众。油画像下方挨墙横着摆放着一个长一丈二(即四米)、宽三尺、高三尺六的长条柜,柜子还是用坚实、沉重的板栗木制作的,依旧做的结实而粗苯,但是却非常实用,依旧被自己在森林里采割的土漆漆的乌黑油亮,在加上平日里勤快主人的反复擦拭,整个柜子油光发亮,犹如一面巨大的镜子,可以照出人的影子。

长条柜前面是一张做工精细、漆的乌黑油亮的八仙桌,配着八把红漆椅子,很漂亮,主人也非常爱惜,只有家里有重要事情,或者来客人吃饭时,才会将八仙桌和椅子移到堂屋中间,用完后立即擦拭的干干净净移到条柜前。

堂屋进门左手靠墙根处,是一个由青条石围成的一米见方的火塘,这是林区人家必备的烤火取暖设备,一年四季,火塘里那通红温暖的柴火几乎不灭,它是家里最热闹、最安逸的地方,繁忙的一天劳动后,身心疲惫不堪的庄稼人坐在红通通的火塘旁烤火、喝茶、吃饭、谝闲传,说说笑笑的,这是一家人难得的快乐时光。一早一晚,尤其是那秋分瑟瑟秋雨连绵及漫长而寒冷的冬季,那红通通的一火塘温暖的柴火,化解了庄稼人的疲惫、困乏,陪伴起早贪黑、风里来雨里去的庄稼人走过了酸甜苦辣、喜怒哀乐的一个个平凡而难忘的日子。

火塘右侧的屋子是田伯、田婶的卧室,左侧房屋则住着田大哥和田大嫂,外面左右两间房子单独开着单扇门,左边的为客房,右边的住着田大哥的女儿大花、小花两姊妹。每个睡觉的房间都有一张温暖、平整的六尺火炕,睡着非常舒坦,尤其是在那寒冷而漫长的秋冬季节。

正房左边两间厢房也宽敞、干燥,干净、整洁。一间为厨房,靠近“十字型套格”窗户一侧是一座用胡基和黄泥砌成的三口锅土灶,乌黑的铁锅铮铮发亮。灶台的左侧是碗柜、案板、粗壮的大肚子陶瓷浆水缸等。另外一间则是家里的粮仓,整整齐齐地堆放着一家人一年四季辛辛苦苦的劳动成果——颗粒归仓的珍贵粮食。进门顺墙左右两侧各放了一个长五米、宽一米二、高一米五的板栗木实木大柜子,柜子木材厚实,做的结实而粗苯,用土漆漆的乌黑发亮,里装的是干干净净、颗粒饱满、玛瑙似的小麦黄豆和小麦。两个柜子之间还安放着两个用竹子编制的直径约一米五、高度约两米的大粮囤,装满了金灿灿的苞谷颗粒。

正房右边的两间厢房同样宽敞。靠近正房的一间是睡房,就是卧室,里面靠近背墙窗户的一侧盘着一座六尺宽的大土炕。深山老林里海拔高、温度低,冬季寒冷而漫长,夏季又多雨而潮湿,而温暖、干燥的土炕就是庄户人家最好的睡觉之处和过冬的最好设备,林区的乡亲们全靠大火炕过冬里!

另外一间就是堆放农具的库房,放置着家里各种各样的农具,进门靠右手的一侧墙壁安装了一个结实的三层木架子,上面摆放着大斧头、小斧头、砍柴刀、割麦割草的小镰刀、八磅锤、小铁锤、木锤、长钢钎、短钢钎、泥瓦刀、铁抹子、钢锯、弯把锯、钳子、剪子、扳手、改刀等等。左边墙上钉着两排结实的木楔子,挂着犁头、夹担、背夹子、麻绳、尼龙绳、草绳、木锯、圆簸箕、露筛等等。墙角左侧放着铁镐、铁锹、锄头、铁叉、钉耙等工具。右边墙角则堆放着大大小小的背篓、木桶,整间房子各种农具虽然堆的满满当当,但却整整齐齐、尽然有序:铁的铮亮发青,木的油亮明净。

农具房的旁边依次是鸡圈、猪圈和牛羊圈。这里的猪圈和牛羊圈大多数都是一半房屋、一半木头围栏的结构,这种圈舍的优点是既可以为家畜遮风挡雨、保温保暖,又可以使家畜晒太阳、自由自在地活动,有利于家畜的健康生长。

鸡圈里是一大群叽叽咕咕、精神抖擞的土鸡,母鸡小巧玲珑,公鸡则是大红冠子花外衣,这些野鸡一样的家鸡,由于每天在森林里窜来窜去、飞上飞下,逮虫子、吃草籽、野果,此外,每天傍晚时分,田婶还给它们增加一道可口的晚餐——金灿灿的苞谷颗粒,因此这些鸡不仅个个长的结实、俊美,而且非常听话,每天下午,只要田婶站在院坝边上提起一个破洋瓷盆,拿起一根小木棍敲击几下洋瓷盆,瞬间就发出“铛铛铛、铛铛铛”的声音,一听到这种声音,这些鸡立即“噗塔塔、噗塔塔”地从森林里跑回家。

猪圈是里喂养着四头膘肥体壮的大肥猪,个个都有四五百斤重,这些肥嘟嘟的大家伙非常乖,每天就是吃了睡、睡了吃,实在无聊了,就哼哼唧唧在干净平整的猪圈里慢悠悠地转几个小圈,憨乎乎的,怪可爱的!

牛羊圈里则关着“三母一公”四头健壮的老黄牛,牛是大家畜,也是农户家的重要资产和劳动好帮手,尤其是这四头老黄牛,那可是田伯家的宝贝疙瘩:既可以耕田犁地、拉车干活,还可以下牛崽,壮大牛群,保值增值,多好啊!田伯把它们照顾的可好啦:个个毛色油亮、膘肥体壮,又温顺听话、一身使不完的力气,可把田伯乐坏了!

此外,田伯家还饲养着七八十只当地山羊。这可是田伯家“多种经营”中最大的一大笔财富呀!家里人人重视、齐心协力,精心地喂养。

看看!田伯家的“产业”怎么样!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可叫人羡慕了。

其实这些鸡猪牛羊只是王伯家的“副业”,当然也是家庭经济的主要来源。另外田伯家还耕种着二十多亩土地,种植着苞谷、小麦、黄豆、苦荞和土豆等等,每年收获的粮食除了供家里吃饭、酿造包谷酒外,大部分都作为饲料,用来喂养家里饲养的鸡猪牛羊。

田伯、田婶都是六十多岁的老人了,辛苦操劳了一辈子,按理说,应该在家休息,安度晚年,可是老两口却“宝刀不老”,依旧如同年轻人一样一年四季忙个不停,二老身体硬朗,旧精神矍铄,干劲十足。家里饲养的四头黄牛和七八十只山羊基本上都由田伯来照顾、放养,这个担子可不轻呦!山里有句俗语说的好:“牛羊想要壮,就得野外放。”这就是说,田伯家的这些牛羊,需要他一年四季赶到山上、森林里去放牧。这可不是一项简单的劳动,几乎每天都得出坡,风里来,雨里去,风吹、日晒、雨淋的,偌大的田野、森林中,孤零零的一个人放牧着牛羊,每天都是早出晚归的,真的很辛苦。尽管如此,每天看到那健壮的黄牛、生机勃勃的羊群、活蹦乱跳的小牛崽和小羊羔,田伯都是乐呵呵的,心里吃了蜜一样甜。

田婶身体其它都不错,就是经常腿疼,无法长时间行走和站立,看过多个医生,有的说是关节炎,有的说是痛风,治疗了好长时间,效果都不太好,慢性病,只得慢慢治疗,没办法,只好待在家里,一边治疗,一边休养。但是只要身体稍微好点,田婶就忙碌起来:端起半簸箕金灿灿的苞谷颗粒去喂鸡;用长菜刀剁猪草;架起锅灶给猪煮猪食;一跛一拐地提着猪食桶去喂猪;打扫院坝,扫地、擦桌子等等,陀螺似的,忙个不停。

“妈,您的腿脚不好,多歇息一阵子,这些活我们抽空就干了。”田大哥心疼腿疼的母亲,常常劝她少干一些,多休息。

“好,知道了!”田婶答应爽快,可是每天依旧如往日一样忙个不停,她也心疼儿子儿媳,他(她)们也累啊,家里几十亩耕地的耕种收割,家里里里外外、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要年轻人操心哩!她和田伯早不管家里的事了。儿子结婚成家后,老两口就将整个家交给儿子儿媳管理,是的,应该叫年轻人去闹腾去,他们会把家里的光景闹腾的更好,他们相信自己的儿子儿媳。事实确实如此,继承他们“勤苦、节俭、好客”品德的儿子当家后,不但种庄稼是一把好手,还搞起了“副业”:养殖山羊和黄牛,虽然规模不大,却搞的非常稳当,收获也不错,另外,儿子还在村上干事,虽然村干部的报酬不高,但是都是为乡亲们办事、服务,心里还是很舒坦的。两个孙女也慢慢长大了,也懂事、乖巧,经常帮助家里干些力所能及的时期,比如:扯猪草、打扫院坝,帮助奶奶喂猪、帮助妈妈做饭等等,当然了,家里的主力队员还是年富力壮的田大哥和田大嫂,两口子关系很好,很少吵架,都是居家过日子的好手,田大哥主外,田大嫂主内,两口子配合的非常默契,内外分工也不是十分明确,更多的时候,两口子都是一起劳动,田大嫂不仅做饭、洗衣、做鞋、缝补、喂猪等家务做的好,把家里拾掇的井井有条,种地、除草、收割等坡上的重体力活也干的相当不错,比有些男人都强。相比父母亲,两口子那可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更加勤劳、更加节俭,更加开源节流,敬老爱幼,勤俭持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操劳不息,家境越来越殷实,日子过的顺顺畅畅、红红火火的,如同芝麻开花——节节高。

田伯家最叫人敬佩的是一家人的勤苦:全家人都没有睡懒觉的习惯。田伯始终相信“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三早抵一天。”“人的力气使不完。”“人不哄土地,土地就不会哄人。”的“开源节流,勤俭持家”理念,并一直按照这样的理念去生活,而田大哥两口子则完美地继承了这种理念,并发扬光大,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一年四季,不管是农忙季节还是农闲季节、不管天晴还是下雨,田伯总是全家、全村第一个起床的。

这是农历五月的一个清晨,天气晴朗,凉风习习,又是一个好天气。和往常相比,田伯今天起来的更早,凌晨四点就起床了,天空还黑乎乎的。不早不行啊:繁忙的夏收已经到来:麦子已经成熟,马上要收割;苞谷苗长势虽好,但需要马上施肥、除草;然后就是翻耕麦茬地,播种黄豆和荞麦,还要打麦、碾场,晾晒小麦等等,活路一茬连着一茬,时间紧、活路重,需要全家齐动员,将力量拧成一股绳,得拼命干啊!因为季节不饶人啊!

田伯一起来,田婶、田大哥两口子也立即起床了,然后女儿大花小花也陆续起床了,没有多少言语和嘈杂声,一家人静悄悄的,起床后各干其事:田伯拾掇牛羊的圈舍、草料、粪便;田婶剁猪草、喂猪,田大哥或者拿着斧头砍柴、或者整理镰刀、锄头等农具,做好出山劳动的准备工作;田大嫂在火塘里生起柴火给大家烧上洗脸水,然后去厨房给全家人准备早饭,随着乌黑的炊烟从厨房顶上高射炮似的烟囱里徐徐升起、叮叮咚咚的声音从厨房里传出,不大功夫,清香的饭菜香味就飘入人们的口鼻;两个女儿帮助母亲打扫卫生、整理屋子。

“花花,饭好了,叫你婆婆爷爷和老爸吃饭!”田大嫂一边整理锅台,一边对小女儿花花说到。

“好!”小花愉快地跑出厨房,甜甜地吆喝:“爷爷、婆婆、爸爸,吃饭啦!”

早饭比较简单,大多数都是黄豆苞谷珍珍稀饭,还有自家蒸的大馒头,下饭菜很丰富:有豆豉炒腊肉、酸辣土豆丝、辣椒炒香椿、腌萝卜条,还有红油蒜泥油泼辣子。这是深山老林中乡亲们最常吃、也是最爱吃的饭,饭菜的原料都是自家地里种出来的,腊肉也是自己喂养的大肥猪熏制的。好的饭菜,往往都是用简单的食材和灶具烹制的,这样可以保持住食材最原始的营养价值和清淡醇香的滋味。像田伯家这样的早饭,看似简简单单,却营养丰富,养胃强身,蕴藏着深厚的民间饮食文化,值得我们好好去探讨!

早饭过后,田伯将一个大馒头、一个装满开水的绿色军用水壶、一个小腌萝卜装进一个淡黄色的小布袋子里,这是田伯给自己准备的午饭,去山上放牧牛羊,一般傍晚才能回家。一整天的时间,不吃点东西咋行啊!然后将装干粮的布袋和一把小挖锄一同装进一个用化肥口袋缝制的简易背包中,然后手握一把锋利的长柄山刀,背好口袋,头戴一顶褪色的草帽,走到牛羊圈前,打开圈门,早已饥肠辘辘的牛羊争先恐后地涌出了圈舍。

“牛儿呦,羊儿呦,不要急,不要抢,好吃的多着里,排好队,慢慢走,一会儿就开饭吆!”田伯大声吆喝着,顺着屋子左边的那条羊肠小道,将牛羊赶往那高高的、水草丰茂的密林深处……

田婶和小花一老一小则留在家里看家、烧水、做饭、喂鸡、喂猪、打扫屋子、院坝的卫生等。

田大哥、田大嫂背着背篓、背夹子,一人扛着一把锄头,带着大花急匆匆地向门前湾里的庄稼地走去,湾里的二十四亩土地,今年一半种植的是苞谷,另一半则是小麦。苞谷苗绿油油的,长势很好,全是地膜苞谷。深山老林里,海拔高,气温低,光照时间短,不用地膜种植的苞谷产量非常低,而且品质不好。用地膜种植苞谷则好多了:保温、保殇、保留水分、提高温度、防止杂草生长,使苞谷可以的到更多的养分、苞谷生长速度快、减轻庄稼人的劳动量等,最主要的原因,可以大幅度提高苞谷的产量和品质。

与土地一辈子打交道的乡亲们个个都是种庄稼的行家里手:怎样翻耕土地?怎样挑选种子?什么季节播种?什么时间施肥?用什么肥料?如何进行田间管理?如何收割、晾晒、贮存?大家闭着眼睛心里都清清楚楚,只有一个信念:好好干!增产增效,多打粮食,而田伯、田大哥无疑是这些优秀庄稼人中的佼佼者了:把握季节非常好,机会利用的好,又不怕吃苦、舍得一身的力气,该整地的时候按时整地,该播种的时候按时播种,按照节令进行田间管理,庄稼成熟后及时收割、及时晾晒、及时贮藏,每一个关键阶段,都是一家人全员齐上阵,早出晚归,没黑没夜地苦干不歇,衣裤被汗水浸湿了一次又一次。实践再次证明,土地是最诚信的:田伯一家人那一身又一身的汗水没有白流:那庄稼是黑湾村最好的、收获也是叫人赞叹不已的!

现在正是苞谷拔苗阶段,正是施肥、除草的大好时机,小麦也逐渐成熟了,机不可失、时不我待,趁着天晴的大好时光,得争分夺秒地干,毕竟季节不等人啊!

田大哥将活路安排的井井有条,按照轻重缓急,有条不紊地进行:上半天给苞谷施肥、除草,下半天收割小麦。因为上半天太阳小、露水大,小麦非常潮湿,不宜开镰收割,否则小麦容易出芽、发霉而坏掉,因此收割小麦的时间最好是大晴天,太阳越大越好。

走到苞谷地头的一棵枝繁叶茂、水桶粗的核桃树下,田大哥两口子放下背篓和锄头,取出背篓里的化肥和小篮子,开始干活。还是老规矩:田大嫂在前面给苞谷施肥,田大哥则在后面除草。

青油油的苞谷苗已有二十厘米高,四五片叶子,绿绿的、嫩嫩的,一个个昂着小脑袋四处张望,好像在召唤主人:快来吧,快来吧,我饿了,快给我吃的,快来给我除草、松土,我要赶快长大。

田大嫂麻利地提起化肥口袋,倒了一大一小两篮子化肥,然后和女儿大花挎起篮子,低着头,弯着腰,仔仔细细地给苞谷苗施肥,一窝苞谷苗施一小把化肥,肥料放置在距离苞谷苗十三四厘米处,太远了或者太近了都不行,太远了苞谷苗吸收不到化肥营养,太近了,化肥就会烧死苞谷苗。有时候,遇到苞谷苗根部长的杂草,田大嫂也会仔细地拔掉,杂草离苞谷苗太近了,就不好除草,锄头容易伤及苞谷苗,所以田嫂提前将这个障碍除掉,这样就可以提高后边田大哥的除草、拥苗的速度,夫妻俩配合的非常默契,一个在前面施肥,一个在后面除草。

太阳一点一点从东面大山的垭豁口处升了起来,红彤彤的,像个大火球,慢慢地,就挂到高高的蓝天上,向大地放射出万丈光芒,瞬间,碧绿森林、绿油油的苞谷地、金黄色小麦地全被镶上一层金灿灿的纱衣,朦胧而美丽,一阵清风从远处的森林里吹了,涛声阵阵,发出“呼啦啦,呼啦啦”的响声,风中夹杂着花草树木那淡淡的清香,凉爽怡人,让人心旷神怡。

时值中午,太阳逐渐直射,白花花的光线射的人脑袋和脊背发疼。

“爸,妈,回来吃饭了!饭好了!”女儿小花站在院坝边、双手呈喇叭状向在湾里正在干活的父母亲吆喝道。

“你们两个回去吃饭,回来给我带一碗饭就行了,我把剩下的这点苞谷草除完,吃完饭后我们就割麦子。”田大哥对妻子和女儿说道。

“一起回去吃吧,忙碌了一上午,休息一下再干也来的急!”田大嫂心疼地望着满脸汗水的丈夫缓缓说道,她知道丈夫虽然将活路抓的很紧,却很体贴家人,宁可自己多干一阵,都要尽量叫她们多休息一下。

“没事的,你们回去吃,完了把猪喂了再来,妈的腿脚不好。”

“知道了,你也歇一阵子再干,太阳这么大!”田大嫂背起满满一背篓猪草边走边回头向丈夫说道,这是她在给苞谷施肥的时候顺便扯的猪草。

“知道了,快回去吧!”田大哥头也不抬,双手握紧锄头继续卖力地除草。

“好天气啊!但愿老天爷多晴上几天吧,这样我们就可以把活干完了!”腰背有些酸痛的田大哥终于把今天施了肥的苞谷草地全部除完了,他双手拄着锄头把,微微伸直腰杆,半眯着眼睛望着碧蓝的天空、白花花的耀眼太阳喃喃自语。

“你都除完了?这么大的太阳,也不知道歇一歇,急啥里!快过来吃饭!”急匆匆走到地头大核桃树下的田大嫂大声叫到。

“你咋不在屋里歇一阵子,急啥?”田大哥一边往嘴里扒拉着饭、大口大口地嚼嚼着、吞咽着,一边望着妻子咕嘟着。

“你就是一张嘴!你咋不歇气?肚子不饿?不渴?慢慢吃,不要急!”田大嫂嗔怪地瞪了丈夫一眼,拿起镰刀走向一块金黄色的麦子地边。

“花花,那和你爸歇一下再来,我先看看这麦子好割不?”戴着头巾的田大嫂一边弯着腰“嚓嚓嚓”地割着麦子,一边向女儿说道。

“好啦,吃饱了,真舒服!”吃完饭,“咕噜、咕噜”地喝完一大瓶妻子送来的温热、带着浓浓苦味茶水后,田大哥打着饱嗝、摸着肚子站起身子,拿起镰刀走向麦地。

天空高远而空旷,如同碧蓝的大海浩瀚无边,烈日如同巨大的火炉,放射着无尽的热量炙烤着大地,几朵不大的云朵轻悠悠地在碧蓝如洗的天空飘荡。尽管如此,茂密的森林、绿油油的苞谷地、金黄色的麦地依旧生机勃勃。

田野宁静而安详,山梁上、山湾里、山沟里,一片片、一块块的庄稼地里,三三两两的庄稼人都弯着腰在地里忙碌着:割麦子的,给苞谷施肥、除草的,吆喝着老黄牛犁地的,背着满满一背夹子麦子顺着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往家里运送麦子的。

“割麦割到秦岭梁,情郎情妹哭一场。今日一别何时见?除非明年麦子黄……”一首高亢、粗野的山歌从对面山梁的麦地里飘来,听的人鼻子发酸,那是山里庄稼人的心声啊!庄稼人苦啊!尤其是深山老林里的庄稼人,但是他(她)们却没有被苦难压到,无论多苦,他(她)们都顽强地生活在,倔强而乐观地活着,祖祖辈辈守着这片大山、这片森林、这片土地,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辛勤地劳动着,无怨无悔地过着自己的生活:辛苦、恬静、孤独、安详!苦着、甜着,苦着、笑着……

下午三点多,田伯将牛羊赶回家,也来地里帮忙。

俗话说得好:“五月麦儿黄,男女老少割麦忙!”是呀,“夏收”是一年中最繁忙最重要的季节:小麦成熟了,要趁着天晴及时收割回家;苞谷长势旺盛,正是施肥、除草的关键时候,需要及时施肥、除草;还要翻耕割完麦子的麦茬地,播种黄豆、荞麦;还要碾场(脱粒小麦)、晾晒麦子,活路一茬压着一茬、一个接着一个,时间紧,活路重,需要全家老手齐动手才行,说到底,庄稼人一家老老小小都得靠土地生活啊!不敢耽误节令啊!人耽误庄稼一时,庄稼就会耽误人一年啊!不拼不行啊!

割倒的麦子平压压的一大片,排的整整齐齐,一堆堆地在白花花的太阳下暴晒着,一阵山风吹来,麦浪翻滚,散发着一阵淡淡麦香。田伯拿着藤条不慌不忙地捆麦子,别看他是个六十多岁的老人,干起活来却像个小伙子,动作娴熟有力,捆的麦捆大小一致,整整齐齐,手脚麻利,速度快,不大功夫就捆了一大片,一捆捆的麦子整整齐齐地立在麦地,看起来很舒服。

临近傍晚,麦子已割了一大片。田大哥两口子就用被夹子一趟又一趟地往家里背麦子,夕阳下,在那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上,两座“小麦山”不停地来来回回移动着,那就是背运麦子的田大哥夫妻两。这是深山老林,没有通车的道路,有的只是人和牛羊踩踏出来的、巴掌宽的羊肠小道。庄稼人干啥活都是肩挑背扛的:背柴,背粪,背化肥、农具,背麦子,背苞谷,背黄豆、背洋芋,给猪牛羊背草,挑水,担希粪等等。山大沟深、交通落后的黑湾村就是这条件,不管干啥活都得要有一个好身体、一副铁打的好脚板。

田伯继续一丝不苟地捆麦子,孙女花花则一个人继续弯着腰,“嚓嚓嚓”地割麦子,多干一点是一点,这可是“虎口夺粮”的日子啊!每个人都汗流浃背、腰酸背痛、灰头土脸的,但是没有一个人叫苦、没有一个人喊累,有的只是分工协作、默默无闻地拼尽全力干活,一直干到天黑透,将地里割倒的所有麦子全部背运回家、码放整齐,这一天的农活任务才算是告一个段落。

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每天都和第一天一样,天天如此:给苞谷施肥、除草,割麦;割麦,给苞谷施肥、除草,反复干、天天干,直到施肥除草、收割小麦结束,还有耕地,种植黄豆、荞麦,碾场等等,每天都是早出晚归、披星戴月的,人的骨头架子都差点累垮了。没日没夜的苦干,田伯家每个人都黑了、瘦了一圈,不过让人欣慰的是:该收的小麦都收回来了;该种植的黄豆和荞麦都按时播种到土地里了;那施过肥、除过草的包谷苗长的更加翠绿而茁壮;碾场也结束了;玛瑙似的麦子也晒干了;望着那一条柜、一条柜干干净净、颗粒饱满的金黄色的小麦,田伯一家人脸上笑开了花……

播种和收获,苦累和喜悦交织在一起,这就是林区大山深处庄稼人的日常生活一幕!

田伯在森林里放牧牛羊的时候,还会常常抽空去寻找各种草药和野果,比如:天麻、猪苓、柴胡、黄精、五味子及核桃、板栗等等,这些东西都可以卖钱,积少成多嘛!在放牧牛羊的时候,再有一份额外的收入,那也是相当不错的!

田大哥正值壮年,是家里的顶梁柱、当家的,家里家外、大事小事他都得管,当然干的活最多,操的心也最,辛亏妻子身体好、又贤惠、心眼又细,是他的贤内助,帮他解决了许多事情,让他的内心踏实、轻松了很多。除了和妻子一起拾掇庄稼,田大哥还在村上负责,也就是一名不脱产的村干部,虽然报酬很微薄,但那是实实在在的为乡亲们办实事、办好事,为大伙儿而服务,多出点力,多操点心也是值得的。用田伯的话来说,那就是“积德行善”的好事,自己家的人苦点、累点,但心里却舒坦!

黑湾村在秦岭南麓的大山深处,那里有连绵不断的大山,村子北面不远处就是茫茫无边的原始森林,那森林就是一座“大宝库”:木头、竹子、草药、野果、野生动物等等,啥都有。靠山就得吃山,黑湾人就是这样的,农闲时期就去“跑山”,大山里、森林里资源很丰富,只要人勤快,不怕吃苦,进山“跑一趟”,尽有收获。和黑湾村其他庄稼人一样,一有空闲时间,田大哥就去“跑山”,这是大山里庄稼人的“副业”,大部分人家的家里开销都靠“跑山”来赚取:什么采草药、采野果、打猎、伐木等等。田大哥多才多艺,又舍得下苦,因而“跑山”的效果很不错,几乎每次都是收获满满,是黑湾村“跑山”的佼佼者。此外,田大哥还经常和妻子一起上山去割竹子,过一段时间就卖一次竹子,这也是家里的一项收入。当然了,在大山里不管干啥营生,都得吃苦受累,每一分钱都是体力和汗水换来的。田大哥常常挂在嘴巴的一句口头禅:“人只要勤快、俭省,日子就一定会过好的!”的却如此,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们一家人都是这样的!

每年过年时,田伯家里都是黑湾村最热闹的人家:该干的农活基本上都干完了;也不需要再去“跑山”了;杀年猪前,连续背了半个月柴,院坝里堆了高高的“一大山”,全是火力旺盛的青冈木、蜡酱子(当地一种阔叶硬杂木的土名字,质地坚实,含油脂,易燃)等好柴,现在全都整整齐齐地码在屋檐下,基本够家里烧一年了。圈里饲养的四头四五百斤重大肥猪,卖了两头,换回来一踏子硬扎扎的钱,留下最肥的两头当做年猪杀了吃肉,高高兴兴过个大年。

深山里有个不成文的习俗:“杀年猪,过大年。”也就是说,只有杀了年猪,才能过个好年,年猪越肥越大,预示着日子过的滋润、红红火火。因此,几乎家家户户都喂养一头三四百斤的肥猪过年。田伯家的年猪更叫人赞叹:每年过年直接宰杀两头大肥猪,且每头都是五百多斤的超大肥猪啊!堂屋火塘上面的横杆上,密密麻麻挂满了一吊吊被柴火烟子熏制的金灿灿的腊肉,沉甸甸、香喷喷的馋的人直流口水。这么多腊肉,自己吃的很少,大部分都用来招待客人了,或者走亲访友时作为礼物送给亲戚朋友了。

“上门就是客!”这是田伯家一贯的待客之道。“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一世穷!”田伯、田大哥父子俩对此深信不疑,不管是亲朋好友、镇村干部或者是村里的农户,只要上门,田伯家肯定是热情招待:发烟倒茶,喝酒吃饭,对人热情的如同一团火。酒是自家种植粮食、自己酿造的包谷酒,俗称:“土茅台”!味道芳香纯正、口味甘甜爽口、后劲大而绵长。饭桌上,一土罐火塘里煨的热乎乎的包谷酒、香喷喷的腊肉炖竹笋香菇、豆豉炒腊肉苞谷珍珍大米饭。不吃饱喝足,主家是不会让你下桌子的。即使不认识的陌生人上门,田伯家也是热情招呼,又是让座、发烟倒茶,又是挽留着吃饭。总之,提起田伯家的待客之道,乡亲们无不交口称赞。

农村有句俗语说的非常好“男人是个耙耙,女人是个匣匣!”有两层意思:一是说男人要能挣钱,把钱带回家。女人要会管家、会管钱,把男人挣回家的钱管理好,不能胡花,更不能乱花,因该合理支配。精打细算:该开支开支,不该开支的,一分钱都不能开支;二是开源节流的意思,一个家庭要想过的好,就得将全家的力量拧成一股绳,每一个人都得努力,都得尽其所能,都得勤俭节约,遵纪守法,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分工协作,团结互助,苦干加巧干,全力以赴创造幸福生活,而田伯家就是这样的“家庭典范”和“样板”,一个“用勤劳双手创造美好生活”、充满社会正能量的美好家庭!

一边“开源”,一边“节流”;一边“勤劳苦干”,一边“精打细算”过日子;自家勤俭节约,对待客人却热情大方;代代相传,几十年如一日的“艰苦创业”,换来一个“家和万事兴”的“殷实小康之家”,这就是我们林区黑湾村的“田伯”家,一个大山深处“勤俭持家、热情好客”的普通农户!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