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素娥的头像

王素娥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501/06
分享

漫漫探寻路

一一读《塬上》

《塬上》的作者是王剑冰,我这本有他的亲笔签名。

作者祖籍在河北唐山市,但长期生活在中原,以黄河为伴,以中原人自居,对老家和中原都很熟悉。从书中可知,他对中原河洛文化的认知认同不亚于土生土长的中原人,也算是地地道道的河南老乡了。

书名叫《塬上》,其实内容并不全是塬上的生活情景,还有作者的故乡渤海湾一带、四面环水的周庄、有一百多个姓氏的珠玑巷、黄河源头约古宗列、河洛文化的载体泉州洛阳桥、尽神尽秘的青藏高原等。这些地区跨大半个中国,风土人情千差万别,内容相当丰富多彩。

作者在后记开头说,“这是一部与我的生活、生命息息相关的集子。可以说是同一种感情维系,一种血脉因缘,一种长久的追寻。或者说,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家国情怀。”这么说,我开读先选作者这本书,算是选对了。

从后记可知,作者用《塬上》作题目,一是显示这部分内容的份量。二是这本书的主要内容都是在塬上这段时间里构思谋篇的,做笔记,做准备,也算是跟塬上有关。

不管你是否熟悉书中的生活和环境,读着都很吸引人。熟悉的勾起回忆,不熟悉的增长见识。在回忆与见识中往返,感觉开卷有益,余味无穷。

记得第一次听到作者名字、第一次读他的文章时,印象并不很深,感觉也不太强烈。直到把《塬上》读到将近一半时,尤其是《旷野》和《地气》,达到了佘音绕梁的程度。

在作者笔下,现实生活像故事一样平凡而有味。情节一环扣一环,越读越想读,越读越惊叹:过去的事情怎记得那么清呢?!这可能是作者爱记笔记的缘故吧。毕竟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在作者眼里,荒凉之地也能开出花来。不管是古老的地坑院、窑场、生产队,还是广袤荒凉的芦苇荡,交通不便的周庄,颠沛流离中的珠玑巷,充满乡愁的洛阳桥,人迹罕至的青藏高原,哪怕是平淡穷苦的生活,读起来别有风味。就像做饭一样,同样的食材,有人做的好吃,有人做的可能不好吃。

看得出来,作者写文章总是抱着研究的态度,通过脚踏实地地观察,认真深入地思考,细致入微地描绘,呈现出来就是完整而深刻的文化盛宴。

比如地坑院以及那里的人、事、物、风土人情、爱恨情仇和生活状态,作者花了三年时间深入实地,体验生活。他怀着异样的新鲜感,经历着孤独和单调,感受了四季时光。每天都在发现、交流、记录,结识了不少乡亲,认识了许多鸟和野菜野草,见识了平原少有的大风大雨大雪。从而,完全知晓了地坑院的构成以及与之有关的乡俗乡约,懂得了塬上人的思想和爱恨。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怎会不让读者感同身受,似乎也在那里生活了一段时光,间接地把那里了解透了。

书中的哪一个地方不是作者亲历亲见,而且不止一次。

又如《乡间的瓦》,刚开始以为是神话传说,越读越贴近现实,越读越饱经沧桑。每一种劳动场景,间苗浇地栽稻打药,烧窑下箔;每一种事物,如独轮车、泥泞路、马车、地气、黑夜、瓜庵、缸香木、风、木井、手炉脚炉、食盒夜壶、老庄老宅、茶楼店铺、古巷古桥、小溪、牦牛野驴等,形形色色,各行各业,样样逼真。我感叹,这些乡下司空见惯的东西,这些我几乎都经历过听说过的东西,竟然都被作者写绝了,无须别人再动笔,好好珍藏就是了。

没想到农村有这么大的写作空间,像农村的人口农村的草农村的房子一样多;没想到农村那些平凡的生活平凡的人,竟然是一个庞大的文学宝库,是大题材。都说高手在民间,看来大作也在民间。我甚至庆幸自己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了,要不然怎会如此熟悉,像重温旧梦,勾起儿时许多往事。

他写“牲口头一低一低地猛干”,“笆斗提着吃食一呼一吸地在垄上走”,如此真实贴切,足见作者从小就是个爱思考的有心人。正如他所说,“有时会恍惚地呆想”,思绪飞扬,好奇心极强。连入睡前的眼睛和烧火做饭都写得那么具体可感。

在寻找黄河源头约古宗列的章节中,作者写得那么仔细,那么认真,那么清楚,仿佛把读者也带到了现场,什么石渣路、泥水路、搓板路、盘山路,上陡坡,急转弯,不是碰头就是擦脸,野地露宿,一路艰险,一路奇遇,像西天取经一样。到达约古宗列,安营扎寨后,作者还一直往上寻找,发现玛曲曲果、沼泽地、草疙瘩等多处泉眼,真真切切让人了解了黄河源头的地貌。

读到此处,我心里一直发紧,捏着一把汗,生怕有什么危险。因为高原上奔跑的不只是绅士般的牦牛、野驴和白衣少女般的野羊,还暗藏着狼、熊、狐狸等野兽。何况还真看到过野狼和狐狸呢。

对当地人文扎来说,每次来钓古宗列,都是匆匆而过。露宿黄河源头只能作为梦想。作者竟然还悄悄钻出帐篷观景。足见作者一行几人的勇气胆魄和开拓精神。难怪作者会迎着寒风泪流满面。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经历这场探险,怎会见到青藏高原的奇丽景象,怎会留下那刻骨铭心精彩绝伦的片段。“天如何这么低?昆仑山和巴颜喀拉山呈现出一围的轮廓,暗蓝的天空平搭在上边,像一个顶棚。星星缀满棚子,这里那里眨着眼晴。半弯明月提着青灯,放牧着洁白的云团。那些云团仍然在赶路,它们还要去哪里?”这情景难得亲见,多少人望而却步?

看来,作者的探究之心始终未减,如今又多了一层探险之意。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风格。杜甫写诗“语不惊人死不休”,我感觉作者的文章是文不惊人不罢休。

观察思考,思考观察,读书也是一种观察与思考。只不过是间接而已。慢慢消化,一点点接受灵感的召唤。

每一辑都有吸引人的情节,真实经历或神话传说或历史典故。如二孬看瓜、贵妃塔、阿尼玛卿、蔡襄和月光菩萨等,一环一环扣着读者的心弦。越读越有味,越读越想读,每天像吃饭一样,不读不快。一本书能达到这样的效果,足矣!

阅读本书,不仅会增长见识,还会与作者产生共情共鸣。少年时的纯真可爱,两小无猜;青年时懵懵懂懂,情窦初开;成年时沉稳刚毅,负重前行。那些纯朴善良的乡情民意,甜蜜凄美的爱情友情亲情。苍茫的芦草,成群的野鸭野驴野牛野羊,肥美的鱼虾,乡间的恬静与美好,老宅旧院古墓坟头的幽惧深邃,流落珠玑巷和泉州等南方各地的中原文脉,雪域高原的孤独寂寞,如诗如画,如泣如诉,读者也如身临其境,感慨万千。时而欢喜,时而悲叹,发人深思。如王惟俭(字损仲)《赋枕轩稿序》中说:“纵笔所及,烂若披锦”。

书中人物众多,个个栩栩如生,细腻传神,呼之欲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如杏花、芦芦、美儿、大尹、二孬,李大夫和女青年、艺化、文扎,还有作者本人和他的爷爷、二叔等亲人,有名字的,无名字的。不管大人小孩,主角配角,只要一出场,经作者稍加描摩刻画,都能刻在人的脑海中。

语言简洁明快,不掉书袋,读起来轻松快活,行云流水,有种“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感觉。自始至终似乎都透着纯真年轻活力和好奇,仿佛作者一直没有长大,还是从前那个少年。用书中的话说:“他老了,他的认识不老,他的记忆不老,他的快乐也不老。”

他看待世界的眼光,总是“怀有新鲜感,怀有好奇心,怀有乡亲般的亲切”。比如,不说牌子,而说牌牌。把物当人来写,一桥一木一草一花一村一地,都有灵性有内涵。“开始还是雨,湿漉漉的雨。似乎上天转念一想,又将纷然的雪花撒下。”这一手法让上天显得多么可爱。

眼前总浮现一个恬静的乡村少年,放眼苍茫天地间,若有所思,若有所悟。他仿佛是用文字在走路,脚步所及皆文学。为写而走,为走而写。走走写写,写写走走。猛一看,像三毛走进撒哈拉。细品,也不全是。作者说,他有时是在现实中走,有时又是在回忆和幻境中走。也许,这是作家该有的样子,而不是天天坐家。如果现实中走不出去,那也要到书海去遨游。走出去写进来,二者缺一不可。

方言口语众多,我摘录了七十多个,让人倍感亲切。虽不全是河南话,也占绝大多数。如扒高上低、打小、利亮等。有时,语言亲切到像拉家常,“你不信,没有到过陡河的有的是”,“说是说,还是挡不住人们要去一趟陡河”,“都这样,人家都能捎带就你光着手回家”,“也就这么跟你说,一般的,见过最大世面的,也就是去过陡河镇”。怎么样,读着这样的文字,你会觉得累?觉得烦?“不说了,还是说说咱们村子吧…庄稼不好好长…树也不好好长,长成了就长成了,长不成就总也长不成”,字里行间似乎带着浓浓的河南话的味道,让我这个河南人感觉像在老家,碰上了老乡。

在《路好像总也到不了头》中,一个四五岁的小孩,第一坐马车,经过白天黑夜,路途遥远,心情由好奇兴奋骄傲到害怕乏味后悔,真切自然,处处透着童言童心童真童趣,好像刚刚发生过一样,把农村的生活表现得淋漓尽致。佩服作者超常的记忆力和表现力,惊叹作者的写作天赋和文学功底。

本书给人最大的感觉就是真实细致美好,处处透着善意。如同作者笔下青藏高原的花草,“一心向生,一心向静,一心向上。求真,求善,求美。”

我读着读着不忍释卷。夜色已深,我怕累坏身子,又怕影响第二天上班。狠狠心插上书签,合上厚厚的书页。

作者信笔写来,什么都很美。那顶着白穗儿的芦草,深深的车辙,湿黏的泥泞,见面时的招呼,野外的花草,这些普通的日常的甚至当时有点儿讨厌的东西,平凡的人,平凡的事,变成文字,读着像故事,像花儿开在心里。也许,这就是文学的魅力,是人们常说的“妙笔生花”。写出真善美,才能打动人征服人。

正如作者所说,要写好散文,就要交出自己的内心。如果一个作家的内心是浮躁的,那么他写出的作品也会华而不实。他还说,写作有很多种手法,如果你不能让自己的文字拥有万马奔腾的气概,那么像老牛犁田一样平实也可以。

其实,这种老牛耕田式的朴实之美,更接地气。看得出来,作者确实是用心在写,一颗善良纯真的心展露无佘。只要你能静心去读去体会,定会感受到书中从里到外的美。

书中条目清晰,大标题下含着小标题。大标题言简意赅,清晰明确。小标题别致,有规可循。除序号外,都是摘取文中某一关键句来命名,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有的干脆用“一、二、三、四”来代替。

不禁想起《应物兄》,用开头几个字作题目。《塬上》是又出一格。文章的题目就像人的名字,不好起,很费劲。这是我见过的两种别出心裁的命名方式。

标点符号和段落也不一般。句号使用率超高,显得句短情长,铿锵有力。不用引号和单句成段的地方很多,读起来有气势,有节奏。像音乐一样抑扬顿挫,时缓时急。

文学之路,是探寻之路。读书,就要读这样的好书。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