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对面花园里那几株老柳树不知何时又披上了绿装,长出了新芽,引来多少人垂涎的目光。
听说老柳树又要被剪枝了。柳絮都能吃了还迟迟不见动锯。看到老柳树茂密的枝条,脑海中浮现出饱食柳絮的镜头。
终于有一天,柳树下传来一片欢声笑语。随着电锯嗡嗡作响,噼哩啪啦几声脆响,粗壮的柳枝缓缓下落,轰然倒地。树枝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树身,似有满腔的无奈之情。
操锯师傅爬上梯子,使出浑身解数,下面几个帮手拉紧绳索。拉拉锯锯之间,不大功夫,几棵老柳树只剩下粗黑的秃桩,寂寞无声地立在春风里,没有一丝怨言。
树下的人们七手八脚,折的折,撸的撸,不一会儿便把柳芽摘的净光,个个收获满满,大袋小袋地拎出园子。吃不完就送亲送友,甚至想远寄北京,千里送柳絮,礼轻情义重。
柳枝当柴烧,柳条编篮。第一次见对老柳树下如此狠心,真是心疼不已。原来这是在拯救它。都说柳树老了,越剪长得越旺,越显年轻。
到家后,先把这野味淘洗两三遍,焯熟。然后在清水中浸泡一段时间,除去苦涩之味。捞出控干水,凉拌、包包子都好吃。
年年吃柳絮,年年柳絮飞。“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柳丝依依,飘飘如带。柳树富有诗情画意,在中国富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自古就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宠儿。咏柳画柳的作品俯拾皆是。
柳树常被用来象征离别和思念。“折柳赠别”,“柳”“留”谐音,寄托着游子深深的离愁别绪和万般不舍之情。不管是生离还是死别,人们都会想起它,用到它。
此外,柳树还用来表达思乡之情,如《诗经·小雅·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杨柳,总以为是指杨树和柳树,谁知柳树曾被赐姓“杨”。传说隋炀帝开凿通济渠时,下令在堤岸种植柳树,并亲自种植,赐柳树姓“杨”,从此柳树被称为“杨柳”。这应该是柳树的高光时刻吧。
柳树姿态柔美,像多情的女子。看似柔弱实则顽强。“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足见其生命力之强。
柳木质地细密,结实耐用,常用来做案板等。听老人们讲,柳木不怕砍,经得起菜刀的利刃。可能是柳树喜欢长在水边的缘故吧,柳木耐水耐腐,也适合做案板。圆,柳根是做菜板的首选,任凭菜刀在上面剁来剁去,不显痕迹不开裂。
柳树多生长在野外小河边,“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水相依,情景交融。流水也即柳水。水光柳影,相映成辉,都是柔的象征。柳树常用来形容女子的柔。无论是独株还是群体,都不失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古人云,前不栽桑,后不植柳。所以,村子里很少有柳树,倒是坟地栽柳好。柳树寿命长,年深日久便会有一些精灵鬼怪的传说,神乎其神。比如有人在地头的老柳树下睡了一觉,结果中了邪,成了傻子。比如给柳树烧香能治病等。
其实,柳树万鬼惧怕的神树,能驱邪辟鬼。相传,古代门神神荼和郁垒在捉鬼时,曾用柳枝捆住凶兽,柳树因此沾染了神力。清明节在门户上插柳的习俗便由此而来。也有人说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的介子推。总之,都跟柳树有关。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传说有一种名为“柳之灵”的神奇生物,居住在柳树上,能够控制风向和气温,保护村庄免受自然灾害。可见,柳树上并没有传说中的什么恶鬼或什么希奇古怪的神力,更不能搞封建迷信活动。
记得小时候常把柳条截一段,拧得皮骨分离,抽出小白棍。再把一头的表皮掐掉指甲盖那么一块,露出里边嫩绿的真皮,捏扁,放在嘴唇间吹,像哨子一样。小孩子们到处吹着玩,嘟嘟嘟,哇哇哇。有的粗犷,有的高亢,有的清脆。大多是一个调,直来直去。很少有人能吹出悠扬婉转的曲子。柳笛声声,像夏夜雨后水塘里的蛙鸣,乱成一锅粥。这声音充满童趣,充满春天的蓬勃气息。
还记得儿时麦罢走亲戚,炸一大筐油条,用柳条串起来,一串十根八根,两头一编,呈椭圆形,放进柳条篮子里,盖上楝树叶。赶着马车,沿着深深浅浅的车辙,走在人烟稀少的乡间小路上。
炎热的夏天,用柳条编成草帽,戴在头上有股自然的凉意。柳条又细又长,韧性强,去了皮,白生生的,编个小筐,美观实用又干净。
柳树一身是宝,看着让人赏心悦目,能吃能用能玩。“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对面这几棵老柳树不知有多少年树龄,形将枯槁。为让它枯木逢春,焕发生机,不知动过几次这样的大手术,不知锯过几茬老枝长过几茬新枝。好不容易枝叶繁茂,绿阴仄地,又得锯断重发,从头再来,真有点于心不忍。
老柳树,倔强的老柳树,越挫越勇的老柳树,留得老根在,不怕不成阴。人生当如柳,不断革故鼎新,老了也要发新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