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素娥的头像

王素娥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5/08
分享

沙岗上的金凤凰

一一寿圣寺双塔

周游四方,发现各地大大小小的寺庙挺多的。且不说闻名中外的少林寺,光原中牟县境内就有官渡寺、寿圣寺和清凉寺等,庙宇有土地庙、孙子庙、老白爷庙等,以庙、寺命名村庄更多,如天王寺、韩寺、潘庙、明山庙、芦医庙等。想必各国各地、世界各地寺庙更是难以胜数。不知从何时起,不知不觉间形成信仰,形成文化,哪一处寺庙没有传说没有故事?

去年秋天,我和家人慕名去参观双塔,到了才知,这里还有个寺院叫寿圣寺。故双塔又称寿圣寺双塔。

据说寿圣寺双塔位于一个叫双凤岗的大沙岗上,当地人又称双塔岗,像指路明灯一样,老远就能看见。过去,四周可能因开荒种地,沙岗面积逐步缩小。不知是自然原因还是人为所致,沙岗周边与耕地之间垂直下降,如同悬崖峭壁。岗上寺庙呈开放型,没有院墙。周围都是荒草野树,野鸡不时“咯咯”大叫,似乎在欢迎四面八方的来客。

一路走来,地势都是那么平坦,来到双塔前,举目北望,地势突然显得那么高,双塔仿佛是寺院的大门。

停下车,徒步走上一段斜坡,再登上一道道台阶。上去后顿觉八面来风,有种居高临下或者说是君临天下的感觉。怪不得有人说这里是龙脉,有王气。据说建塔就是为了镇住这股气,破坏这里的风水,不让它起来兴风作浪,招致天下大乱。

站在双塔中间,耳边全是鸟鸣。双塔都没封顶,且西高东低。西塔高而斜,东塔低而稳。

最近读了一篇文章《游千年名塔——寿圣寺双塔》,文中详细描述了双塔。说东塔高18米,共四层。西塔高30米,共七层。双塔建筑均为六角形,塔身全部是灰色砖垒砌,每层都有券门、真窗和盲窗。每层塔身上都有佛像浮雕。塔内有塔心室和螺旋状梯道,顺着梯道盘旋能到达塔顶。

塔四周有内寨和外寨双重土寨墙,内寨墙至今保存完好。双塔岗占地约400余亩。西塔明显向东北方向倾斜,可能是因为它所建的位置正好在十几万年来的黄河冲积扇上,地下是沙土,造成地基歪斜。

塔碑上隐约可见一些文字记载,述说着塔的故事。

文中还说,登上西塔,可以俯瞰中牟尉氏、长葛、新郑的城镇,方圆百里的村庄、田园将尽收眼底。往东可望见尉氏县城的钟鼓楼,往西可见京广线上列车南来北往,往北可望见滔滔东流的黄河,往南可望见双泊河水滚滚东去。

我们去时正在维修,塔身已被围起来加以保护,游客只能远观不能近前。塔里不知住了多少只鸟,老远就听见叽叽喳喳地叫声,夹杂着塔内的回音,充满了两个残缺不全的塔洞,就像官渡寺门前东西塔楼上的风铃一样,一天到晚响个不停。难道鸟儿不觉得累?也许是太多了吧。平时寺院访客并不是很多,这里就成了野鸡和鸟儿的天堂。

塔内禁止攀爬,人们也不忍心去打扰鸟儿们的快乐生活。那震耳的鸟鸣声,犹如百鸟朝凤,怪不得叫双凤岗呢!

至于寿圣寺和双塔建造的起因说法不一。

据说塔才修起,非常壮丽,塔上彩色的佛像,与青砖绿瓦的寺院相映生辉。东塔稍高于西塔更加别致。

可惜好景不长。几年后,在一个风雨交加雷鸣电闪的夜晚,两个塔都倒了半截。御修佛塔,无故倒去,的确不是小事。中牟县令差衙役去打探。当地老百姓对修塔劳民伤财,恨的要死。为防重修就对衙役说,修塔时,太阳神和月亮神路过这里,看着百姓那么劳累,就发善心,亲自出力支持,太阳神修东塔,月亮神修西塔。但是等塔修起,他们才知修塔是压风水的,后悔自己做错了事。就在一天夜里用自己的巴掌向塔打去。太阳神力大,把东塔打去大半截,砖头都飞到冉坟西边。月亮神力小,塔身打去小半截,砖头也无远去。

衙役往冉坟西一看,果然佛塔砖遍地都是。他们就如此这般地回复了上司。县官又修了道表章,送往京师。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了。塔也没有重修。所以直到如今,还是西塔高,东塔低。至于塔的倒掉,有人说是修塔的工匠在里面使了暗技,冉坟西的砖头是西南的老百姓运砖时扔到半路上的。

到了明朝,朱元璋兴打寨子,人们又绕塔修两寨墙,也就成了今天的样子。

关于双塔的建造,还有一种说法。

唐代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犯了对径河小龙许救不救之罪,被捉进阴曹地府,多亏崔判官从中周旋,借了开封府中牟县王老夫妇的两库银子,上下打点,又超度了被李世民消灭的18家反王,64路烟尘的亡魂,才算还阳。还阳后,李世民要还王老夫妇银子,但二位老人说什么也不要。李世民便敕建寿圣寺,派他的得力大臣尉迟敬德监工。时年贞观22年,即公元626年。如此说来,寿圣寺的命名既为纪念两位老人的功德,也是祝愿他们健康平安长寿的吧。

朝代更迭,历经宋、元、明、清又经维修,重建,又立了八通石碑,分别记载维修重建的时间、概况,其中第六次修复时间为明太祖洪武三十年,即公元1397年,这次修复将寺院周围筑为城寨。为此,当地流传着一句口头禅:“唐修塔朱打墙”。

传说神秘莫测,真真假假,让人半信半疑。一位访客说,正建塔时发生了战争,敌兵压境,工匠们都逃命去了。从此留下这个半拉子烂尾工程。谁知歪打正着,反而成了一道独特的奇景,以致人们只知双塔不知寿圣寺,双塔成了寿圣寺的代名词。也难怪,这样的双塔世间独有,而寿圣寺浙江还有一个。位于水口乡顾渚风景区内,始建于三国赤乌年间,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盛唐时寺院规模达到鼎盛,成为浙北首刹。门前没有双塔,而是千年雌雄银杏树。

那位访客还说,这里每年春节都有庙会,人山人海,吃的玩的都有,很热闹。周围四里八乡的人齐聚在此,共度旧历一年中最后一个大节日,彻底打破了寺庙平日的清静。

年代久远,兵荒马乱,缺少文字记载,留下的只有道听途说和民间传说。旧社会,黄河多次泛滥成灾,给后世留下不少沟沟岗岗。其中双凤岗是最典型的例子,它与西边的马陵岗堪称原中牟县南“双岗”。只是马陵岗非黄河冲积而成,而是新生代第四纪砂土堆成,为豫西丘陵向豫东平原延伸之余脉。当今,这岗尖上的文明文化文物,还有多少能保存完好呢。

小时候,我老家也是曾经的黄泛区,到处黄沙漫漫,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沙岗连绵不断。解放后,经过绿化治理,防风固沙,不毛之地都披上了绿装,使得沙岗沙丘更美更有诗意,成了孩子们的乐园,连村子都是建在沙岗前的。

春天,满岗的槐花盛开,洁白如云,甜香扑鼻,成为人们餐桌上的佳肴。

夏天,岗上林深叶茂,可放牧牛羊,摘野果,挖野菜,拾蘑菇,玩耍休憩。沙质柔软光滑清凉,不脏衣服不沾身,坐着,躺着,冰冰凉凉的。看蚂蚁搬家,挖沙坑,把小脚埋进沙土里更凉爽,舒服而有趣。

几个小伙伴坐在一起,把赤着的小脚埋进细软白净的流沙里,然后用食揩一点点掏,直到露出小脚Y,嘴里还念念有词:“掏,掏,掏,掏小虫。”“小白鸡挠墙根,一挠挠出个花落生。”

我上大二那年,曾带着来自郑州各县市的同班同学到我家作客,顺便参观了我家附近的沙岗群。大家脱下鞋袜,踩在沙土上。听大人说赤脚在沙土里走能治脚气。沙岗为我留下很多终生难忘的美好记忆。

不过,直立的流沙是很危险的,容易造成塌方,把人或物埋入沙下。

后来,土地平整,农村开发,铺路架桥,招商引资,很多无名沙岗沙丘被推平。拉沙卖沙,把沙岗拉成了平地或鱼塘。眼看沙岗即将退出历史舞台,物以稀为贵,沙窝森林公园应运而生,保住了一部分沙窝沙岗。像双凤岗这样有内涵的沙岗是不会消失的,受保护的。

寿圣寺双塔位于中牟县黄店镇冉家村东约1公里处,为宋代建筑,距今约有800多年的历史。1986年11月成为河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这是历史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和文化积淀,是一代代先人的精神寄托。自古至今,人都是有信仰有寄托的,从原始的图腾,到神灵,到宗教,再到唯物主义,从虚到实。随着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大趋势始终在向前发展,包括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活在当下,不求前生,不望来世,自信自立自强。

庙宇之间打扫得干净利落。平日来看,游客不多却也络绎不绝。三间庙宇,几间禅房,几尊塑像,日日夜夜,风霜雪雨,历经千年而不衰。一方水土一方庙宇,寄托着人们祈求平安、追求幸福之心念,也反映出人们对变幻莫测的巨大自然力量的敬畏、无助和不解,从而寻求神灵庇护,筑塔镇灾。

小小寿圣寺,巍巍两残塔,至今仍有一种凛然之气,高处不胜寒。

近年来,前方不远处新建一个游乐场,这里将成为人们忆古休闲、承前启后的圣地。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