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善让的头像

王善让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4/03
分享

春到托云

去年春节前夕,有机会跟随兵团文联“送福迎春”文艺小分队翻越白雪皑皑的天山,来到喀喇昆仑山北麓的一个牧场,在牧民中开展写春联、送春联、讲春联活动。原本以为这个这个海拔很高的高原牧场和北疆的冬天一样,银装素裹,寒意逼人。结果到了地方才发现,这座边境线上的牧场与想像中的大相径庭,暖意融融,春意渐浓。

这座位于中国和吉尔吉斯斯坦边境上的牧场,有着一个非常诗意的名字:托云。托云牧场人口不多,各族人口加在一起也就一千多人,其中近百分之九十的职工群众是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族是新疆主要的世居民族之一。据了解,“柯尔克孜”有多种不同的解释,一种说法是“四十个部落”,说明当时部族人口繁盛;另一种说法是“高原之上的游牧人”、“依山傍河之人”,表达的是部族的生活方式。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充满浪漫色彩的说法,有人说“柯尔克”是“四十”的意思,“克孜”是“姑娘”的意思,合起来是“四十个姑娘”。不管哪一种说法,都能让人感受到生活在高原之上柯尔克孜人的幸福、安逸。

托云牧场始建于1951年1月,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军后勤部的羊场。牧场分布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境内,守护着七十多公里的边境线,隶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边境线上牧牛羊”,成为托云牧场70多年来几代人真实的工作生活形象写照,也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70年光辉历程的缩影。

托云牧场这块地方,虽然自然环境恶劣,却有着浓厚的历史人文积淀。早在汉代时期,这里属于“西域三十六国”中的捐毒国,在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交通和贸易通道,连接了中原与西域的交流。传说公元前 104 年夏秋之际,汉武帝拜李广利为贰师将军率兵西出玉门关,攻打大宛国,路过这里时看到水草丰美,景色宜人,便问手下这里是何处,有人告知为西域捐毒国境内。李广利连连摇头:国名与地名自然不同,此时此地跃马扬鞭,手可拿云,就叫托云吧。于是托云就成了这片土地延续了2100多年的名字。次年兵败东返再次路过这里,李广利曾在此率军休整,甘冽的泉水、肥美的羊肉,暂时拂去将军心头战败的阴影。

车子刚停稳,就听到车窗外等候的人群中有人提到我的名字。下车一看,原来是我以前所在师的一位同事老姜,如今他交流到这里担任牧场领导,看到文艺小分队的名单中有我的名字,所以格外关心。毕竟,他乡遇故知是莫大的幸事。从吐哈盆地到帕米尔高原工作,虽然没有离开新疆,跨度却是不小,从新疆最东部到了最西部,抛开1000多公里的路程不说,单是从600多米低海拔城市到平均海拔3200米的高海拔牧区,就是一个非同寻常的跨越。他不仅自己来了,而且动员爱人也调到这里工作。本来有些书生气的面庞,如今在长期超强紫外线作用下成了绛紫色。从老姜自信从容的言谈中,看得出他已经完全融入这座边境牧场。

春节前夕到托云,自然少不了写春联、送书画作品。室外数九寒天,室内热火朝天,柯尔克孜族群众早早挤满了礼堂。书法家们笔走龙蛇:金龙辞旧岁,银蛇迎新春。画家们妙笔生花:江山如画,国色天香。不一会儿,一幅幅大红的春联、多彩的国画拿在手中,映红了牧场职工群众朴实而幸福的笑脸。

休息的时候,老姜说带我去个好地方。看他神神秘秘的样子,我觉得这个地方应该很值得一去。出了场部办公楼,才有时间细细观看牧场的样子。让我有些恍惚的是,马头墙,朱红门,大牌坊,精雕的窗栏,这哪里是帕米尔高原的牧场?分明就是南国风光嘛。老姜问我怎么样,我说没想到,真的没想到,跟我想象中的牧场完全不一样。出门往南走,没多久来到一处白雪覆盖的园子,奇怪的是地面上覆盖着积雪,园子中央的几棵树仿佛开着花。“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是岑参诗中轮台的景象,在托云牧场也同样适用。

近前观看,才知道自己的判断失误了。哪里是什么雪落树上,分明就是一朵朵粉红的桃花绽放在枝头!老姜说没想到吧,这里可就是帕米尔高原上的诗和远方啊。这个地方叫“桃花源”,花和树都是假的,是我们牧场发展旅游经济的一个景点,别看现在人少,节假日的时候人可多了。你是笔杆子,应该多到基层转一转,不然总以为以为我们牧场就天天放羊。实话告诉你,我们现在牧业是基础,旅游才是主业。我们每年举办民俗运动会、民族文化旅游节、柯尔克孜刺绣展览,一年四季都有游客来。现在我们旅游收入快突破一千万了,明年光旅游收入就可以实现人均增收1万元。

徜徉在托云牧场的“桃花源”里,脚下是厚厚的积雪,抬头是灿烂的桃花,瓦蓝的天空中飘荡着自由自在的祥云,触手可及。苍鹰忽高忽低盘旋着,宛如大海中游弋的鱼儿,俏皮灵动。身在高原,哪里有一点儿高原的荒凉孤寂?

还没有走出“桃花源”,似乎听到右边的山谷里传来哗哗的流水声。高原之上,山谷之间,数九寒天,这样的季节,即便有河,难道不会结冰?身旁的老姜说,还真有条河从这里经过,叫恰克马克河。说话间,老姜带我走到河边,看着一道水流从上游奔流而下,冲刷着乱石堆铺成的河床,浪花四溅,惊涛拍岸,很有一番气势。老姜介绍说,我们虽然地处昆仑山,喝的却是天山的水。原来,这条恰克玛克河发源于天山南南麓海拔四千七百多米的阿克厘山,正是这条不起眼的河,将天山和昆仑山的血脉联系在一起。

奇怪,怎么看着河边的树梢上一层鹅黄?我有些弱视,想从老姜那里求证一下,自己的感觉是否正确。老姜说,河水温度高,没有结冰,所以河边的柳树都快发芽了。“五九六九,沿河看柳”,这句产生在中原地区的民间谚语,却在遥远的西部高原之上得到了验证。真应了那句诗: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河岸之上一处宽阔地带,树立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我在托云牧场很想你”。如果没有看到徽派建筑的小镇、浪漫的桃花源、恰克马克河岸泛出绿色的柳树,谁都会觉得这么一块牌子俗不可耐。可是此时此地,我觉得这句话放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如放在这个叫托云的地方合适。

我拉着老姜,在牌子下面合了个影。照片发到我手机上,我看到我们两个的笑容非常灿烂,就像刚才在“桃花源”里看到的桃花。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