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盛开的季节,渭水之滨的仓溪村,到处洋溢着春天的味道。76岁的李天恩老汉坐在103岁的母亲张玉兰的床边,贴着脸询问母亲:“你喝水吗?我给你倒点水。”有点耳背的母亲似乎没听见,李天恩的老伴贺巧云站在旁边,眼里充满了对婆婆的敬重,她温和地说:“妈,你喝水不?”“喝一点。”母亲应答着。她身后是一张空荡荡但被褥很整洁的土炕,李天恩瘫痪在床的妹妹李彩玲,就是在这土炕上度过了几十个难熬的春秋。如今,67岁的李彩玲住进了西安的ICU,这个市县“文明家庭”“最美家庭”和“首届大荔县道德模范孝老爱亲”的先进典型,此刻虽少了一份往日喧嚣的温情,却多了一份对生命的深深祈愿。
李天恩三十年如一日照顾瘫痪的妹妹,用爱与责任书写着孝老爱亲的传奇。
30年坚守彰显兄妹真情
1990年,李天恩一家从蒲城县迁移到大荔县仓溪村。面对家徒四壁的困境,李天恩乐观面对,没有退缩,包地种地,艰难度日。起初几年过得很清贫,加上妹妹身体一直缺乏营养,李天恩把借来的粮食大部分省下给妹妹吃,连自己正在发育的儿女也没舍得。为了更好的照顾家里,李天恩还当起了村里的电工,除了农忙时节,谁家用电有点小问题,也能帮帮忙,同时补贴点家用。
无论是烈日炎炎还是风雨交加,每天早上,他端着妹妹如厕,整理衣服,把妹妹抱回床上……这样的日常,他已经坚持了30多年。他每次从自家的田地里忙完回家,顾不上喝水,就急忙去照顾妹妹,等一切安顿好后他才稍微歇一歇。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李天恩的光景一天比一天好,为了让妹妹彩玲更好地生活,去外面看看大千世界,他攒钱买了个轮椅,天气好的时候,他把妹妹抱到轮椅上,推到大门外晒太阳,陪她聊天解闷。逢会,他便推上妹妹到镇上赶大集,让妹妹在充满爱的日子里幸福度过一生。就这样,长年累月的付出,李天恩看起来比同龄人要苍老很多,但他心里想着自己再苦再累都要把妹妹照顾好。
以爱为盾誓死守护安康
看着清瘦的李天恩,难免惹人心疼。有人说,“日子条件都这么好了,还不如把彩玲送到养老院去,还要伺候老母亲,这样下去你的身体吃不消的”。每当听到这样的声音,他不紧不慢地只说三个字:不可能。
岁月的风霜在他脸上刻下了深深的印痕,李天恩最终没能经受住长期的劳累和沉重的精神压力,被压垮了。
2019年,李天恩不幸患上了黑色素瘤、脑梗。患病期间,他始终秉持一个信念,“一定要快点好起来,彩玲需要我”。在家人无微不至的照料和医生的全力救治下,李天恩的病情奇迹般地好转,黑色素瘤也逐渐消失,就连西安的医疗专家都说是“奇迹”。
日子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李天恩家窗明几净,屋内又有了欢声笑语。而妹妹彩玲由于长期卧床,身体严重变形,右肺功能越来越差。今年2月,彩玲患上流感引发肺炎被紧急送往县医院,李天恩日夜守护,由于天生小儿麻痹,自身条件差,没有任何好转迹象,但是李天恩从未放弃,经全家商量后将妹妹送往省医院进一步救治。
五世同堂接续良好家风
现如今,李天恩已75岁高龄,体力精力大不如从前。儿子李增华毅然接过了照顾姑姑的重任,然而,病情的发展却不尽人意,李彩玲的病情依旧严重。在省医院重症监护室外,李天恩的儿子和侄子们心急如焚。
每当村上有人问:“你彩玲回来没有,病好些了么......”李天恩喉咙哽咽,像是被什么东西卡住,掏出手帕擦拭着眼角涌出的泪花。
父母的言传身教往往是润物细无声的。他的言行在潜移默化中教育着家里的每一个人。姑姑住院期间,李天恩的儿女和侄子们不仅轮流悉心照看,你争我抢地支付医院的各种费用。二儿子临返回新疆悄悄通过姑姑的住院手牌扫码,给医院预存了5万元。李天恩的孙子每次大学放假回家,也是亲自给百岁姥姥换尿不湿、照顾老人的饮食起居;外嫁孙女回来也是争着抢着给姥姥端尿盆、讲故事,一家人相处得和谐融洽,爱意满满。这个十多口人的大家庭,无论面对怎样的艰难困苦,始终紧紧相依、相互扶持。
孝老爱亲扬美德,天赐恩情润心田。在这个大家庭中,每一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孝老爱亲的真谛,他们用实际行动告诉世人:真正的亲情,不仅仅是言语上的表达,更是行动上的坚守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