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德平
蛇年春天到了,总寻思着去哪里踏春。夫人往常在西安照看不满一岁的孙儿,很是辛苦,近来回到大荔歇息,给我说想出去散散心。恰巧,大荔县作协新任主席田小勇来我家聊天,我便提议去他的家乡合阳走一走,看一看,品品合阳的美酒,吃吃当地的踅面,悄无声息地自驾游,也算是今春给自己的一份快乐和满足。
他欣然赞同,并说,美好的春天不能辜负,作协搞一次“探寻民间精品艺术 游历渭北壮美河山”的春游活动,让大家的思绪和文采在美丽的河山和春风里好好张扬一番。于是,十多位文友在群里接龙报名。
3月22日是个周六,一大早,小勇开上他的车接了几位文友,爱心企业家、作协副秘书长吴涛开上他的坐骑接了我和夫人,另外还有作协理事、热心慈善的成文斌老总驾驶他的“四环”,我们一行十多人向荔北方向驰行而去。
八旬老太太丹青绘长河
在合阳县金水沟畔和家庄镇良石村,有小勇一个文友,他叫王志敏,曾著有《迷津偶悟》一书。我们合阳行的第一站就是他家,去欣赏他母亲的画作。
他的母亲王海云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今年81岁,曾读过小学和一年初中。老太太心灵手巧,针线、刺绣、面花、饭菜样样拿手,尤其对绘画更是酷爱有加,几十年来从没放下手中的画笔。
她虽没有很扎实的绘画基础,更谈不上章法技巧,硬是靠着自己那份执着和热爱,凭着直觉和想象随意发挥,有时根据一首唐诗宋词的意境作画,竟画出了数百幅工笔画和写意画,有风景人物,有花鸟虫鱼,还有纺线、织布等民俗生活场景。
她的画色彩饱满,栩栩如生,主题积极乐观,看一眼便会让人深受鼓舞和启迪。她的子女在她家小院为她举办过多次“合阳农民画展览”。
那天,我们一群文友走进她家院子时,老太太画的《清明上河图》《百子闹春》《北京胜景》《二十四节气》等多幅长卷和斗方,已经铺在干净整洁的院子地面和桌子凳子上,老人高兴地忙前忙后,为我们介绍她的作品。
王志敏先生则是坐在他的工作室,把凝结着他智慧和心血的著作《迷津偶悟》签上名送给大家做纪念。他的书柜里摆放了一些藏书和文玩,还有栩栩如生的合阳面花。
此刻院子里异常热闹,充满了丹青墨香和浓郁的文化气息,赞叹声不绝于耳。
人都说,合阳的文化底蕴深厚,过去的文人墨客如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雷简夫;明末清初的文学家、书画家李灌;近现代的书法家、文化学者党晴梵;近代的佛教净土宗高僧印光法师;当代考古学家、青铜器研究专家吴镇烽等,这些都是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合阳人,他们在各个领域都有很高建树。
今天,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农村老太太都能如此这般地“丹青绘长河”,她的儿子王志敏耕耘半辈子“妙笔写人生”,她的儿媳和孙辈们也很擅长“面案上的雕塑”,并让作品远走他乡。我们从这个农村的家庭,不难看到合阳深厚的人文积淀。
俯瞰这个铺满阳光的农家小院,长卷画作闹春,著作催人奋进,面花绚丽多彩,三代人赓续文脉,简直就是合阳文化基因源远流长的一个缩影。
金水沟畔的古寨寻幽
欣赏完老人的画作,王志敏先生带领我们去村东探寻一座近乎废弃的古寨,名曰:金谷寨。
金谷寨占地约60亩,距离村子一里左右,一条两边是悬崖的陡峭小路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通往寨门。王志敏说,九十年代初,这里几乎废弃,他花钱从生产队承包了这个寨子,包括里面的几十亩干旱的土地和各种树木。
水是农业的命脉。多年以来,这片土地因为没有水而收获甚微。承包古寨后,王志敏先生先后花费数万元进行了修缮,光修寨门就花了7000多元。他还让侄子在寨子里养了一群鸡和一些鹅,并引入了自来水。这样,残破的古寨因为有了人看管,才勉勉强强保护了下来。
王志敏先生是合阳有名的文化学者,他对家乡的历史文化做了深入的研究,保护古寨是他热爱家乡的拳拳之心。
因为缺水,寨子里有几棵一人高的玉兰花,虽有花骨朵,但貌似长得一点也不欢实,似乎没有多少生机。
一位农校毕业的文友手捧玉米粒大小的花蕾及细小枝条,仔细观察,说道:“你们看,从花蕾下面就能看出,一年仅仅只生长不到一厘米。”我们都为这几棵玉兰花生在荒野的古寨而惋惜。
再往前走,有十多棵高高的柿子树,抬头看,许多深褐色的干柿子挂在树上,摘下来看,大都有鸟儿啄下的痕迹,干瘪、丑陋、没有了一点水分,吃起来竟然还很香甜、有嚼劲。
问王志敏为啥成熟季节不采摘,他说,柿子红了的时候,市场上价太低,几毛钱一斤,没人收购,雇人摘的话,也不够工钱。众人唏嘘不已,只叹农民辛苦。
可喜的是,我们看到,寨子里有好多桃树、梨树已经开出了白色的、红色的、粉色的花儿,给古寨增添了几许春色。
更为欣慰的是,当我们从古寨返回良石村时,惊喜地看到,村子里有个照碑,上书“厚德载福”四字。再看,家家户户的门头上都有几个大字,内容各异。“紫气东来”“清雅贤居”“鸿福家园”“康泰祥和”“天道酬勤”“福星高照”等等,良好祝愿比比皆是。
这一景观,提振人心,不能不彰显合阳人重视文化和传承文脉的精神境界。
邂逅香包工坊的非遗体验
“昨天我刷抖音看到合阳的香包制作非常精美,我想给车上买个香包挂件。”当我们坐在车里还沉浸在金谷寨的古韵之中时,文友伍胥升说到了香包,大家欣欣然都想一睹为快。
一行人便在合阳县城的小巷子里左拐右绕,终于找到了抖音介绍的那个隐匿在巷弄里的香包作坊——心香玉手工香包工作室。
推开门,那股混合着香料芬芳和手工温度的气息扑面而来。“哇,这么多好看的香包!”同行的文友们不禁惊叹出声。
只见屋内琳琅满目,全是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手工香包,像一场色彩与创意的狂欢派对。十二生肖香包个个活灵活现,那小老虎张牙舞爪,小兔子乖巧可爱;汽车挂件随风轻轻晃动,仿佛在诉说着旅途的故事;脖子吊坠精致小巧,恨不得立刻挂在脖子上。
再瞧墙上,一幅四尺书法作品《香玉满堂》笔走龙蛇,给这小小的工坊添了几分文雅之气。
大家瞬间被吸引,在狭窄的空间里挤来挤去,眼睛放光,都在挑选自己心爱的那一款,嘴里还念叨着:“这个给我家孩子肯定喜欢”“我得挑个最特别的送朋友”。
我家夫人也不例外,眼睛直勾勾地盯着那些香包,嘴里嘟囔着:“我得给我家小毛豆挑个好香包,孩子属龙。”她的手在香包之间来回穿梭,最后小心翼翼地拿起两个颜色不一样的小龙香包,脸上笑开了花,“这俩小龙真精神,孙儿肯定喜欢!”
就在这时,香包工坊的老板娘、民间艺人刘彦莉挤在文友们中间,她热情地说道:“欢迎大荔县的朋友们来到合阳香包的世界!我平时抖音直播,今天给大家现场讲解。”接着,便绘声绘色地给我们介绍起来。
刘彦莉从合阳传统香包的悠久历史,到背后那些美好的寓意,再到精细的制作工艺,讲得头头是道。
“这龙香包,象征着祥瑞和力量,承载着咱们合阳人千年的祈愿。”她拿起一个龙香包,边展示边说。
文友们都听得入神,看着那些形状各异、五彩缤纷的香包,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合阳传统文化深厚底蕴的大门,真切地感受到了那股传承千年的魅力,不由得对刘彦莉这样的民间艺人以及她身上这股坚持不懈的工匠精神肃然起敬。
香包,这小小的物件,它是历史的记忆,是文化的传承,更是合阳人心中永不熄灭的一团火,温暖又明亮。
秦帝酒庄品尝佳酿梦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在享有中国诗经文化之乡和中华情诗之源美誉的合阳,有个名叫梦关雎的白酒庄园。真没想到,这是小勇朋友李红星先生创办的。小勇竟然把我们一行人引到了这个白酒庄园的县城展示大厅。
向来对酒颇感兴趣的我,品尝了他们的52度梦关雎佳酿,参观了一楼各种酒品和酒器,以及二楼的茶室、会议室和饭厅,感受酒文化的美妙和魅力。
合阳的这片土地,本就充满诗意,梦关雎白酒庄园深藏在美丽的黄河西岸,默默地传承着古老的白酒酿造技艺,独具匠心地在美酒酿造工艺里融入了诗经文化元素。
传诵千年的诗经,为梦关雎酒注入了深厚而浪漫的文化基因,赋予了独特的风味和口感。
不曾想,老板李红星先生还为我们每个人赠送一瓶“梦关雎天作之合”纯粮好酒,这种热情好客,让我感受到合阳人的大度和热情。
当然,我们也不否认这是一种营销手段,但是我们一下来了这么多人,试问:究竟有多少私企老板能做到对“穷文人们”一掷千金?
当我们在酒庄大门口提着酒庄赠予的礼品与李红星先生合影留念时,我的脑海里突然闪现出一句话:“这位老板是真君子,是实干家,性情中人,可交之人!”
吃得酣畅淋漓的茂林踅面
中午12点半,暖阳正和煦。我与17位文友踏入合阳县坊镇茂林踅面店,开启这场期待已久的美食之约。
对于热爱探寻美食文化的我这个“吃货”而言,合阳美食文化的经典——踅面,早已在心中期待已久。
相传踅面起源于西汉初年,是韩信为解决行军粮草问题而发明的。这独特的面食,承载着千年的历史记忆,制作工艺也别具一格。需将荞面和温水反复搅拌成糊状,然后在特制的铁鏊上踅成薄饼,小火慢烙,过程中要不断用竹片翻折,“踅面”之名便由此而来。
入座后,饥肠辘辘的我迫不及待点了一碗。不一会儿,热气腾腾的踅面端上桌,面条粗细均匀,呈诱人的淡黄色。吃一口爽滑劲道,带着荞面独有的醇厚香气,碗底汤汁酸辣浓郁,瞬间唤醒味蕾。
我一连吃了两碗,又就着一个烧饼和一根大葱,吃得酣畅淋漓。环顾四周,文友们全都沉浸在这美味之中,因为大家也都饿了。
我们一行18人,竟吃了28碗踅面。吃得嘴角流油、额头冒汗,全身都暖烘烘的,还有人嘟囔着碗里没放韭菜,老板闻声笑着回应,下次一定满足。
饭后,我们与热情的店老板合影留念。这一顿踅面,不仅满足了口腹之欲,更让我们深入领略了合阳美食文化的魅力。它不只是一碗面,更是合阳历史与人文的生动注脚 ,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深深铭记。
众人合力栽植新疆野葡萄
新疆野,其实是我家院落早年栽植的一棵如今有老碗口粗的葡萄树的品种名称。
我们临出发前的大清早,我和文友吴涛、杨荔佳在我家院子架起梯子,手拿果树剪,剪下来一簇新疆野的枝条,这些枝条正是应小勇的叮咛,为他剪的。
我们吃完踅面,大家来到小勇老家合阳的农村老屋,其实距离茂林踅面店才三四百米。
口罩时期,小勇的母亲去世了。老人家去世前一天,我和几位大荔文友还曾来到合阳小勇老家看望她老人家,记得我当时拉着老人的手,听她用微弱的声音给我说话,虽听不清楚,但老人在弥留之际的那份对后辈的爱却让人记忆犹新。
现在,老人走了,门常锁着。小勇说,母亲好像还在,就在家里,她一个人还在守护着这个家。所以,小勇给我说了三次,让我到今年3月份,葡萄树发芽前,给他剪一些枝条,他要在老家的院子里栽上这新疆野葡萄树。
这种新疆野的枝条只要成活了,仅需两三年,藤蔓便可扯到几丈远,把院子罩严,形成一个天然的绿色遮荫棚。
几位年轻精干的文友拿起铁锨,在院子花园里挖下三个一尺深的小坑,小勇亲手把葡萄树的枝条栽到里面。
他在心里默默地祝愿,让这新疆野快快成活,扎根生长,拉出枝条,遮挡风雨,让葡萄树陪伴母亲,愿母亲的在天之灵,永世安详。
黄河岸边远眺大美河山
我是第二次来到东雷一期抽黄近距离观看黄河的。上一次是去年夏天,因天气异常炎热,没能登顶观望台,这次我率先爬上百余台阶。
我站在观望台上,眼前是波涛汹涌的黄河水,远处是连绵起伏的中条山脉,景色壮美无比。河床很宽阔,却没有了壶口的桀骜不驯,竟变得温顺了许多。
这里是黄河魂景区,素有“水有精气神,天下黄河魂”之美誉。这里每年都有成群的丹顶鹤、大天鹅、大鸨、琵鹭等十几种国家一、二级珍稀鸟类和大型水禽在此栖息。
素有“铁码头”之誉的东雷一级站,自古就是秦晋两省的水上交通要道,这里还号称亚洲第一黄河泵站,是一块跃动着中华民族的血脉、烙印着大禹治水足迹的沃土。
我们在这里观赏黄河风光,领略黄河神韵,弘扬黄河文化,激情满满。
东雷一级站的雷站长派了两位工作人员领我们参观了抽黄水利博物馆,并给我们做了详细的讲解。为了解决渭北旱原靠天吃饭的境况,1975年,合阳、澄城、大荔三县十万民工启动了伟大的抽黄工程,他们以“砸锅卖铁干抽黄,水不上塬不回家”的精神气概,披星戴月,栉风沐雨,风餐露宿,开凿隧洞,建站架桥,战胜千难万苦,把黄河水引上了黄土高原,成为秦东人民艰苦奋斗的精神坐标。
在这里,还有个悲催的故事。一位水利工程师,父子均在水利战线上牺牲,最终,他的老婆抱着骨灰盒回了老家河南。据说,这里的水利博物馆里竟然连他们的照片也没有一张,仅有的是几句干瘪的文字简介。
如今,水利人有几个还能记起当年这“英雄父子”?人们在领略黄河风光的时候,有多少人还能记得这些已去的“水利功臣”?
杏林春暖情系老郎中
参观完东雷一级站,正好是下午4点多。小勇提议去一位老中医家里看看。于是,我们来到了洽川处女泉景区旁的莘里村,找到了小勇的朋友王小龙大夫家,王大夫平日在西安回民街坐诊,今天正好回了合阳老家。
王大夫家院子很大,有一块不到一分的很平整的土地,也不像是花园,是才除了草待耕种的新翻地。客厅也很大,竟占了两大间,进入感觉很凉爽。
我们被主人迎进客厅,王大夫和他家里人又是让座,又是倒茶,又是递烟,十分热情好客。这份淳朴与真挚,让远离都市喧嚣的我们感受到了别样的温暖。
不知怎的,我们十多位文友竟然都依次挽起袖子让王大夫号脉,开具处方,就连我的夫人也最后一个让王大夫免费诊病。
唯独我,心中很矛盾,自己平时对中医特别推崇,却又不想“没事找事”地看病,更不想吃药,便没有让他号脉。
其实我很主张“心态好就是最好的良药”这一观点。我也常常给人说,健康不是第一,健康是唯一,所以任何时候都要善待自己。
看着王大夫那专注而温和的眼神,以及他为每一位文友细致入微地诊断,我已经在心灵深处替我们的文友们感谢王大夫。
听小勇讲,王大夫是同龄人,医德高尚,医技超群,为无数患者解除了病痛,在西安回民圈享有很高声誉。
再一问,才知他比我大一岁,但岁月似乎并未在他脸上留下太多痕迹。他很谦和,很实在,丝毫没有架子。
他给我们十几位文友义诊,还再三叮咛,让我和小勇去西安了联系他,说他有好酒,去了好好招待我们。那一刻,我深深感受到了他的真性情,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诚与热情,绝无虚情假意。
在王大夫的家里,我们聊起了各自的生活、工作,还有对健康的看法。王大夫以其丰富的医学知识和人生阅历,为我们解答了许多疑惑,也分享了许多养生之道。
他的话语中透露出对生命的敬畏与珍视,让我对人的健康和生存状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合阳之行,从黄河畔到诗经里,最后偶遇老中医,其实是一种幸福。这次偶遇,不仅让我们体验到了传统医学的魅力,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那份最纯粹的温暖与关怀。在王大夫身上,我看到了医者仁心的光辉,也看到了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离开王大夫家时,夕阳已西下,余晖洒满了整个院子。我们带着王大夫开具的处方,带着满满的收获和美好的回忆,踏上了归途,心中期待着下次再会,共话人生百态。
2025年3月28日于大荔槐苑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