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武德平的头像

武德平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4/30
分享

胜天窖

蛇年的春日的一个午间,阳光温柔地铺满了庭院,我与挚友张让欣,一位耄耋之年的退休副县长,在他家院落凉亭中,品茗闲聊。不经意间,我们的话题转到了七十年代渭北农村那家家户户可见的水窖。

“张老,不如我们去寻几个水窖看看?我想亲自感受下那个时代人们吃水的艰辛。”我提议道。张老闻言,眼中闪过一丝光亮,欣然应允。

老张虽已八十有六,但身体依然硬朗,且还是一位摄影大师,中国摄影家协会的资深会员。他转身回屋,取出那陪伴他多年的相机,我们俩即刻启程。

这是一次随性而起“说走就走”的采风之旅。我们的目的地,是他的故乡——大荔县东高明村,一个位于金水沟畔,与合阳县交界的小村庄,距离县城不足百里。

正午时分,阳光如金,洒满大地。在原村支书马雪爱的引领下,我们踏入了东高明村。马雪爱心思细腻,早已与现任村支书凌锁成、村民李增祥打好招呼,说我们要看看过去的水窖。他们早已在村部等候多时。

在一片杂草丛生的农家小院中,一口形如古井的水窖映入眼帘。几位热心的村民帮我们清理了水窖上的干枝和柴草,用扫帚扫去窖盖上的尘土,一个完整的水窖便呈现在眼前。

窖盖中央,有一个直径约莫一尺的圆孔,透过它,可以隐约看见窖内沉积多年的污水。青石窖盖上方,“胜天窖”三个大字苍劲有力,左侧刻着“八字宪法首”,右侧刻着“五谷丰收塬”,下方则以阿拉伯数字标注着“1978.51节”。

这口胜天窖,是那个“煤油灯”时代苦难岁月的真实见证,是那个吃井水、窖水,啃野菜、窝窝头,看露天电影,坐绿皮火车的农村生活的缩影,承载着渭北旱塬地区老百姓的一段沉重记忆。在那个极度缺水的年代,它是当地群众积蓄雨水,维系人畜生活的“生命之泉”。

“这字是谁写的?”我好奇地问道。

凌锁成支书缓缓说道:“这是我们村里有名的一位乡绅写的,他叫李瑞杉,可惜已经去世了。他早年参加过朝邑起义,是位地下党工作者。”

“李瑞杉是我岳父,也是马雪爱的公公。”张老补充道。随后,他向我讲述了李瑞杉的传奇故事。

1948年,朝邑起义暴发。1949年春节后,西北野战军在渭北地区对国民党军发起进攻,当时组建了三个工作组,李瑞杉便是财务组的组长。解放后,他在省委工作,退休后回到农村老家,低调地过着晚年生活。

李瑞杉不仅文采斐然,还乐于助人。村里谁家办红白喜事,都会请他来坐镇;过年时,家家户户要挂对联,也都是他主动免费书写。

此刻我们所见的“胜天窖”石刻及其对联,字体及内容的编撰皆是李瑞杉的杰作。这足以彰显出这位投身革命的地下党人深厚的文化底蕴。他虽然离世多年,但他留下的不仅是这些文字,更是一种永不消逝的精神。

在李增祥家的屋檐下,我们又看到了一口类似的水窖,但窖盖上的字迹却截然不同。上面刻着“昔日用水难,今日水成渊”十个字,下方标注的日期是“1974.5”,说明这口窖经历了五十年的风风雨雨,为这口水窖增添了时光的印记。

我们走进村民李刚的家中,屋檐下同样有一口水窖。李刚的媳妇告诉我们,她家至今仍在冬季使用这窖水。

她端来一盆清水,拿着一块旧毛巾,细心地擦拭着窖盖上的尘土。随着尘土被抹去,“饮水思源”四个大字显露出来,左右两侧“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字样与之相映成趣,四个角上刻着“节、约、用、水”四个字,下方则是日期“一九七八年四月卄日”,仿佛在静静地诉说着往昔的艰苦生活与奋斗历程。

这三口不同的水窖,窖盖上的刻字各具特色。七十年代的渭北旱塬,干旱肆虐,吃水成了百姓生活中的头等大事,种庄稼要想有好收成更是难上加难。每一滴水,都承载着人们对生活的渴望;每一口水窖,都是他们与恶劣自然环境抗争的写照。

说到水,张老可谓是深有体会。他的一生都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18岁考入西安交大水利工程系,毕业后响应国家“到农村去,到边疆去”的号召,被分配到新疆建设兵团,踏戈壁,爬雪山,修水库,建电站,奉献了一腔热血和青春智慧。

1974年,他从新疆调回大荔,起初在县水工队上班,后来进入水利局。那段时间,他全身心投入到帮助群众修建水窖的工作中。当时,县里为每户修建水窖的村民免费提供五袋水泥,一场轰轰烈烈的打水窖运动在全县农村如火如荼地展开。

这些水窖,默默地诉说着过去荔北地区群众长期饮用高氟水、苦咸水的艰难岁月,是那段历史最真实的写照。

时光荏苒。张老在那个年代,骑着自行车、摩托车,风尘仆仆地为群众寻找水源。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带领专家团队终于在段家塬育红村的洛河边,发现了天然优质矿泉水。这矿泉水的锶、溴、偏硅酸、矿化度四项指标均达到并超过国家标准,被誉为“中国之冠,世界少见”。

张老回忆起那段往事,感慨万千。他参与并主持了当时在大荔县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实施的亚洲最大的农村改水工程,让大荔洛北地区的35万人喝上了医饮兼用的天然优质矿泉水。

1991年,张老还带队远赴北京,召开大荔县矿泉水新闻发布会。有幸的是,他们还受到了习老的亲切接见。习老高兴地说:“大荔矿泉水的发现,结束了老百姓吃高氟水、苦咸水的困境,这是件了不起的事情。”并亲自题字“大荔矿泉水厂”。去年,张老把习老等十多位国家和省市领导的墨宝赠送给了县档案馆。

如今,全县人民都喝上了甘甜的矿泉水。然而,岁月可以冲淡人们的记忆,却冲不淡历史的厚重。那些苦难的日子,我们永远不能忘怀。

胜天窖,预示着“人定胜天”。站在这水窖前,我仿佛能听到那个时代人们为水而战的呐喊声。这些水窖,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人们不屈不挠、与自然抗争的精神象征。它们将永远镌刻在人们的心中,成为一段永不磨灭的印记,让我们时刻铭记先辈们逆境中的坚韧抗争。

2025年4月30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