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在云南建水坝里,有很多明代形成的村落,它们大都建在土地肥沃的平坝中。而在坝子南则边缘,离城13里处,有一座村庄盘踞在一座山包上,这就是包家山村。在我认知里,这是距离古城最近的山村了,驱车不到20分钟便可到达。更让人惊奇的是,这是一座用石头垒砌的原始村落,至今还保留着几条完整的小巷。虽说这几年建盖了一些钢筋水泥别墅,但依然保留着石头村落的原始味道。
村庄坐落的山包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它东、西两边都是山冲,建水有名的象冲河就从其西则的山冲流入建水坝,汇入泸江河。虽说是山冲,但冲也分布着些许平坦的田地,海拔与古城相当,是建水坝延伸的枝岔。而包家山就像头颅一样,高高耸立在上面,鸟瞰看着整座古城。
上包家山的路很陡,好在都修成了水泥路。由坡脚到坡顶的村庄,有近100米的高度。整座山石头多,土地少。村干部说全村800余人。我心里一惊,这么一座贫瘠的石头山怎么能养活这么多人?村干部还说,包家山从明代开就有人居住。并领我们在村子旁一处杂草丛生的小山坡上找到了一座明代古墓。上面依稀可见万历年间字样,墓主人姓包。这样看来,包家山的历史至今已有400多年了。
更让我意外的是,包家山居然还有村志。是两位八九十岁的远离家乡,在外工作的老人根据上辈人的口述及自己的回忆编纂的。一座山村有线索清晰的志书,这非常少见,更难能可贵。
二
这座具有400多年历史的村庄是怎样形成的,怎样由小变大,经历了怎样的历史转折,又怎样形成今天的格局和姓氏成分?带着这些疑惑和好奇,我进入了它久远的历史烟云中。
一座村庄的形成至少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土地,这是村庄的饭碗,是一座村庄能够存在的根本;其次是水源,至少要有能供给人畜饮用的靠近水源。在此基础上,还有一个关键:封建社会土地买卖自由,使外乡人、外族人通过购买土地可以入住村庄(当然也可以通过租地的方式入住),并逐渐形成多姓氏多民族共居的村庄格局。这应该是那个时代建水村庄形成的一种重要方式。
而明代初期在建水坝子里形成的村落,则是大规模移民,普遍开展军屯、民屯的结果。如东坝的中所、右所,西庄的马家营、水打营、高营等等。那时建水坝子人烟稀少,土地肥沃,水源丰富,成为民屯、军屯的首选之地。而包家山的形成则在明朝末期,随着人口的增加,坝子里村庄逐渐稠密,有的人家通过购买土地的方式逐步向周边条件较差的地方迁移。包家山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形成的。而“包家山”这一命名也证明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和自由买卖的社会特征。
包家山村志中记述到:包家山上有一块较为平坦的土地,长满了黄泡,明代末期有人来此开荒种地,就叫做黄泡塘。但由于山上没有水源,种地要靠天吃饭,吃水要到东边山冲的龙潭去挑,条件艰苦,有的人搬来没几年又搬走了。不过山上一直都有人在,只是人家较少,后来改名为向富村。这时城里的包侍郎认为这座山属于包家(可能其祖上曾出钱购买),于是就派城郊东村一个姓包的穷亲戚去管理,从此改名为包家山。并说村旁那座万历年间古墓的主人,就是当年来管理包家山的这位穷亲戚了。
村志中这段记述,有祖上的口述,也有作者的推理。但也基本讲清了包家山的由来。当然这段记述已有不少存疑的地方,如城里的包侍郎,是人名?还是官名? 是人名,很少有这种叫法,如果是官名的话,临安城属于府城,不应该有侍郎这种官位。侍郎相当于现在的部级领导,是朝廷里的官员。当然这个包侍郎是不是指建水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包见捷?也有这种可能。包确实是万历年间朝廷里的官员。或者派人来管理包家山的这个“城里人”就是包见捷的亲属或后人,也不得而知,只能推理而已。另外关于万历年间的墓主人就是被派来管理包家山的观点,也只能是一种推理。因为别处姓包的人也可能埋葬在包家山上,毕竟古人十分注重风水,葬得远的也不少。这座万历年间的古墓看上去朴实无华,墓体不大,只有一个圆弧形的碑头,看来墓主人生前并不很富有,这很符合包家“穷亲戚”这一身份。如果是别处的包姓人家看中了这方风水,远道来埋葬的话,必定是富贵人家,墓应该建得更豪华。据村里干部讲,现在包家山包姓人家每年清明还来给这座古墓上坟。这样看来,这座明代古墓能够一直保存至今,一是分,坟墓朴实,不引人注目;二是一直有后人保护。不管怎样,村志里把这座古墓判定为村里包家人的祖先还是有道理的。
三
包家山因为土地贫瘠,又没有水,村民搬来搬去成为常态。水成为困扰包家山人的一个重大问题,是阻碍包家山发展的关键因素。但光秃秃的石头山上哪里有水?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但包家山人却做到了,并且是在100多年前就做到了(民国五年)。这就是在包家山历史上我们不得不谈及的一个堪称奇迹的事件,也是后来包家山这座石头山上能够养活800多人的根本原因:包家山人工修建了一条从神仙洞到包家山的水渠,把黑龙潭的泉水引到村子里来,让旱地变成水田,让山高水长成为现实。
这件事的源头得从清嘉庆年间说起。传说这一年包家山搬来一户姓高的人家。说是人家,其实只有兄弟两个。老二比较木讷,还有脚疾,行走不便,只知道死心塌地在寨子附近的后头山、破哇山开些山地,种些旱地作物,艰难的讨生活。而老大比较精明,爱动脑子,他知道包家山发展的难题就是水源,于是翻山越岭,发现包家山南边峡谷口的神仙洞流淌着从苟街黑龙潭过来一大股河水,常年不息(就是象冲河的主要水源)。他粗略踏看了山势,发现这里地势比包家山村略高一点点,就暗想:只要开条水沟把神仙洞的水引过来,不仅可以解决村民的日常用水,还可以把包家山上的旱地变成水田。这真是一个大胆而天才的构想。但现实是要在石头山上开挖三公里多的水渠,谈何容易,需要多少人力?多少资金?但不管怎样,从此后,修一条水渠到村子里来已成了包家山人的梦想。
谁曾想到,一百年后,这个梦想终于成真了。
民国初年包家山人商量决定,在神仙洞那段河道上修筑一道拦河坝,开条水沟,把黑龙潭水引到村子里来。修这条沟要经过河边的熬硝洞洞顶上长达五十多米的悬崖峭壁,跨越五条冲沟,绕过许多大小山梁。可谓困难重重,但包家山人说干就干,开启了村庄历史上的伟大创举。悬崖峭壁上那段过水隧道,全用钻子一锤一锤地凿穿,洞的高度及宽度刚好够一个成年人在里面爬行。那时沒有测量仪器,据说是夜间点着香火测量。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在民国五年腊月开通了,黑龙潭水从神仙洞顺着悬崖峭壁上的水渠缓缓流到包家山来,昔日荒凉的石头山流水潺潺,一片欢腾。从此,包家山上旱地变成水田,荒山变绿野,困扰包家山几百年的吃水和灌溉问题终于解决了。日后,包家山人丁日渐兴旺,迎来了发展的重大转折。水沟峻工后,村人在大沟“挑水处”立了块石碑,上面记载着修沟捐资人的名字。捐款的人家有白、吴、包、高、李等姓氏的人家,有的一家捐1元6毫,有的捐5毛或2毛。总共捐了253.9元。其中白姓捐款的人家最多,也许当时白姓人家在包家山比较兴旺吧。石碑落款为:“民国五年腊月初十合寨公具”。可惜没有记述修渠的经过,不知道总共花了多少钱?出了多少劳动力?也不知修了多长时间?其中的艰辛也不得而知。反正不管怎样,民国五年(1916年)立了碑,就是这一年修成通水了,至今已有108年,不知哺育了多少包家山人?曾与一位出生于包家山的同事说起这条水渠,他深情地说:我就是吃这条水渠的水长大的了!
包家山水渠的修建,也让我想起老家大田山(在面甸镇)的先辈也从高高的马家山水库脚(当时水库还没修建)的龙潭口处,沿着山腰修建了一条两公里长的水沟,一直把水引到村子里来,既灌溉了数千亩田地,又解决了村庄的饮水问题。有姓吴的人家还沿着村庄开挖了一块长约1000多米,宽20米的大田,从此这里呈现出:“大田山,大田山,大地水汪汪”的美好景象。但可惜没有石碑记载这条水渠开挖的时间。从村庄形成于民国初年来判断,这条水渠的修建时间与包家山相差不远。当然,修建这条水渠的水源点海拔明显较高,勘测并不像包家山艰难,经过的石头路段也没有包家山多。包家山的水渠应该是那个年代水利工程的代表。
为探寻包家山这条水渠,前不久,我骑着摩托车接连三次从县城来到包家山。直到第三次,在一位放牛老人的指引下才找到水渠。发现1998年修建的从神仙洞到绵羊冲水库的输水渠与民国时期包家山的水渠有700余米是共用的。这其中就包括了穿过悬崖的50米隧道。如今,当绵羊冲水库不输水的季节,黑龙潭水依旧会沿着古老的包家山水渠流淌过去,快到达包家山时成为一座水电站的发电用水(如今包家山因为电力方便,直接用电泵抽山脚的泉水饮用)。
包家山人自力更生,凿石穿山,修建水渠,除了证明包家山人有团结奋斗,敢于创新的精神外,也说明包家山藏龙卧虎,能工巧匠多。关于这一点,包家山的石头房子又是一个证明。
村志记载,包家山现存最古老的石头房子建于光绪年间,是李润彩、李用彩在上街心建起的一栋土平房。民国元年,白起又在下街心建盖了一间石头墙的大瓦房。之后,包家山的石头房子一间连一间,逐渐形成规模,组成了上街心和下街心两处核心街区,成为老包家山村的主要部分。直至前些年还有人建盖石头房子,现在还有一部分人家住在石头房子里。用他们的话说,石头房子冬暖夏凉,住着舒服。
包家山人的石头房子的墙全部就地取材,用石块垒砌而成,古人不用石灰,现代人也不用水泥。虽然石块大小不一,但通过石匠的巧妙搭配,依然能砌成整齐划一的墙体,让人不得不佩服其高超的手艺。可以看出,这是包家山人的一种独特手艺,也是几百年的一种沉淀和传承。虽然村志里没有记载清末以前包家山的建筑情况,但可以推断,肯定还是石头房子,因为包家山上石头多,土少,还是粘性不强的红土,筑墙或垒土坯都不适合。只是之前的房子可能更多的是石头墙的茅草房而已。
包家山的石头房子如今已成为一种特色,一种标志,古老沧桑,又富有乡愁和历史的韵味。只可惜没有一个能工巧匠的名字被记载下来。
四
现在,包家山主要有包、吴、白、曾、李、高等13个姓氏,有汉族也有彝族。彝族主要姓李,是清嘉庆年间从拖泥坝小寨搬来的。少数民族可以搬迁到汉族为主的村寨来,证明历史上建水地区民族关系是相对融洽的。
包家山既然以包姓来命名,说明包家长期在村里处于山主地位。村志里记载:道光八年,包怀清把一分祖遗地基卖给白云、何有顺、何有亮名下,并亲笔立下字据(字据由白光明后人保存)。证明包怀清当时仍处山主地位。但包家人丁不兴旺,最终导致山主易位。
据有关材料记载:包家差不多世代单传,乾隆年间有包敬起,道光年间有包怀清,同治年间有包永才,光绪年间有包文清,民国时期有包长生。对于包文清,村志的作者柏云林回忆说:当时他已五十多岁,大字不识,个子矮小,皮肤黝黑、粗糙,常穿一件粗布衣裳,一副穷汉模样。包文清的地,主要在破土坎儿和破哇山。破土坎儿有块四亩左右的地,地埂上种着些芭蕉,有时加高地埂,关起水来养鱼;有时把水放干种果树,来回穷折腾。包文清有一独子,叫包长生,先想娶本村姑娘普凤珍为妻,凤珍不从离家出走;再娶东村包丽芬为妻,生有一子,叫包云德;不久包长生去世,包丽芬带着包云德改嫁本村白曾明。再后来,包云德成家立业,生有两个女儿,沒有男丁,面临绝后。在这种情况下,两个女儿一个嫁到陈官屯方家,把寨子东边一条冲的土地,作“胭粉装”陪嫁,这个山冲后来就叫方家冲。另一个招在家里,但这个女儿婚姻历经坎坷,前后三嫁,只留下一名男孩(接下来会详细讲述)。包家在包家山逐渐边缘化,并丧失了山主地位。由此可见,在封建时代,土地和人口对于一个家族至关重要!
取代包家山山主地位的是吴家。
清嘉庆年间,城里东门外茭瓜塘有家姓吴的大户人家,赶着马帮,从建水经蒙自、文山、富宁、博隘到白色,来回经商做生意。马帮回来后吆马到包家山放牧。清道光年间,弟兄分家,吴绍周、吴绍曾两弟兄搬到包家山,置田买房成为包家山人。这是城区人口发展搬迁到城外的典型代表。到民国时期,吴家与包家联姻。前面提到,包家这时只有两个姑娘,一个嫁到陈官;另一个嫁给吴金亮(村志里前面说除一个姑娘嫁到城官外,一个招女婿在家里,但这个女儿后来离婚,前后三嫁。也许嫁给吴金亮是在招女婿离婚之后),出嫁时把包家的山场地契全部带到吴家,吴家很快取代了包家的山主地位,成了第二代山主。从此,哪家要葬一座坟,要开一块地,都要向吴家购买,这是不争的事实。吴家后人则说,当时,吴家有钱,土地是吴家向包家买的,具体情况已难分辨。
在包家山历史上,各个家族都有自己久远的历史和优秀的代表人物。如白家道光年间从石屏搬来的白朝阳识文断字,是个秀才。又如我在政协工作时就先后有两位同事都是包家山人。一位姓曾,年纪长我10多岁,是退伍干部,曾在县工会干过领导。另一位姓白,与我年龄相仿,因为读书走出村庄,成了国家干部。曾到乡镇任过镇党委书记,后来到城里还干过扶贫办和民政局的主要领导。还有编写村志的两位老同志,这里有必要把他们名字罗列出来:一位叫柏云林,一位叫白云飞,此书编写完成是2021年,当时柏云林92岁,白云飞也是80多岁。正因为他们的智慧和辛勤付出,让村庄历史得以流传,这是一座村庄的幸事,是文化的幸事。当然还有很多我所不知的,或者被历史淹没的优秀人物,如那些凿岩开渠和建盖石头房子的能工巧匠,他们留下了自己的杰作,却让自己淹没在时间的烟尘中。
五
包家山对于我而言是一个富有诗意的村庄。早在20年前,我就骑摩托来过这里,它的山高水长,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写下了几首自己满意的诗作。在2006年,我在创作长诗《惠历之水》时,又在史书中查到包家山的名字,说在几千万年前,建水坝还是一片高原湖泊时,一直连着石屏的异龙湖,湖水一直淹到今天的包家山。今年年初,我也来过,竟然发现包家山从山脚到山顶到处都开满了玉荷花,这里是建水玉荷花的主要产地。每天都有人去摘花,有人来收购花,整个村庄都充盈着一种淡淡的花香。今年9月初,受文联之邀,在村民的引导下,又走进了之前一直没有注意到的石头构建的建筑世界,让我恍如隔世,穿越到了清末民初的时光里。
这是一座有历史深度的村庄,它像磁石一般吸引着我一次次来到这里,从另外一种高度重新眺望我们熟悉的城市,反思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
这一次我写下了这样一首诗。并以此作为此文的结尾:
《生活的外壳如此坚硬》
古城南十三里
高高的包家山上
有坚硬的石头房子
抬头眺望
在这里
一块块杂乱无序的石头
无论平整或凸凹
大小和轻重
它们被一双双叫生活的手
堆砌成时间的墙
从清末民初 一直
固执地矗立在
村庄之上
在这里
一间房连着一间房
一条街连着一条街
生活的外壳如此坚硬
寒冷停顿
炎热望而却步
在这里
一代人连着一代人
一个家族连接着一个家族
生活的骨骼
如此鲜明
作于2024年9月21日
作成于2024年9月26日星期三晚
再改于2025年3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