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是精灵、媒介,它具有与心理、心灵相应的意义,其本身蕴含着易于让人产生更多的诗词感性。同样的雪,不同的诗人在不同的心境下会赋雪以不同的意义。
寒夜雪花纷飞,屋内几人围炉或饮酒,或品茶,或吃清淡之食,闲谈慢聊中,温暖悄悄流淌心间。此时,宋代陆游想到的是煮雪烹茶:“雪液清甘涨井泉,自携茶灶就烹煎。一毫无复关心事,不枉人间住百年”,茶香中,所有的烦恼事都抛到了九霄云外,诗句间满是闲适和恬淡,突显了诗人的诗意人生,读来令人心生向往之情。“拨雪挑来踏地菘,味如蜜藕更肥醲。朱门肉食无风味,只作寻常菜把供。”而南宋范成大写的是拨开厚厚的雪,挑来新鲜的白菜,吃起来味道甜美,仿佛比蜜藕还好。不过,在富贵人家那里,吃肉已司空见惯,反而没有了原味,只能当做普通的菜来供应。此诗表达了诗人对纯朴、自然食物的珍视以及对富贵生活的审视。面对清贫生活,古人尚能保持乐观的心态和崇高的精神追求,那么,现今的我们,置身在优越的环境中是不更需忆苦思甜,珍惜当下呢?
纷纷扬扬的雪花,不仅给人美感与抚慰,还常常引发人的思乡之情。“银河宛转三千曲,浴凫飞鹭澄波绿。何处是归舟,夕阳江上楼。天憎梅浪发,故下封枝雪。深院卷帘看,应怜江上寒”,宋代周邦彦的这首《菩萨蛮·梅雪》词,景中寓情,情中见景,不仅以优美的笔触描绘了冬季自然景色,而且满含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生活的感慨,读来动人心扉。清代纳兰性德出关东巡,在塞上寒冷的风雪中写下了《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这首词描写了跋涉行军与途中驻扎夹杂着颇多无奈情绪,特别是夜来风雪交加,搅扰了乡梦,倍觉惆怅。时移世易,今天我们可以从“长相思”中获得启示和力量,那就是要加倍珍惜眼前的幸福时光,学会在孤独中自我反思和成长。
面对落雪,或抒发生活艰难之情,或抒发孤寂之情,成为诗人寄托情感的重要载体。雪是用眼看的。元代关汉卿在他的《大德歌·冬景》里说:”雪粉华,舞梨花,再不见烟村四五家。密洒堪图画,看疏林噪晚鸦。黄芦掩映清江下,斜缆着钓鱼艖。”诗人长年漂泊在外,生活没有安宁,当看到归巢的“晚鸦”和渔夫归去留下的“钓鱼艖”,他不由想到自己有家难回,这怎能不触发我们的思绪呢?与古人相比,今天的我们何其幸运与幸福,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奋发向前,不争做时代的实践者、奉献者呢?雪也是用耳听的。唐代白居易的《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通过侧面烘托的手法,描绘了一场夜雪。它由人的感觉、视觉和听觉间接表现了雪的深重和夜的寂静,体现了诗人深情的孤独与对自然的深刻感悟。此诗启示我们,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应放慢脚步,去聆听自然的声音、感受生活的韵律,从而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望雪遐思,情深意浓。古诗人大胆地由雪花联想到春花,从严冬飞跃到春天,跨越了一个季节,突破了实物形似的局限,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取象境界,引发出许多咏雪佳句。南宋王十朋的《迎春遇雪》:“飞雪送残腊,带花迎早春。西畴农事及,愧是不耕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和诗人情感的真挚流露,展现了冬去春来生命循环的美好寓意。同时也蕴含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尊敬和对社会和谐共处的向往。唐代韩愈的“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构思新奇,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刻画出春雪的美好和灵动,表现了诗人看到春雪的惊喜和激动之情。是啊,雪轻轻地飘落而下,好像是春天的使者,给人们带来了希望和生机。雪无声地覆盖了大地,将一切染成银白色,仿佛是春天的序曲,让人们心生欢喜,满怀期待。
雪,晶莹剔透,轻盈飘逸,是冬天独有的风景,历来颇受文人雅士的青睐。冬雪在古诗人笔下,无论是表现冬食、冬饮、冬愁、冬韧,还是表现冬离、冬孤、冬归、冬思,一切皆由冬雪生发而美而富有韵味,通过他们深邃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让我从心底无由滋生出一种力量,惟愿与时光共从容!
当时间定格在这个被冬雪拥抱的冬天,春天已经不远了,它即将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