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耀宗
确切地说,早在二十多年前,我便喜爱上李巨老师的诗文了。至今,我的剪贴本里仍存有他的诗文,那是我写作上的典范,具有常读常新的价值。只是后来随着他所在的清水河县划出了乌盟地区,《乌兰察布日报》上便再难觅到他的诗文,从此有关他的一切我便无从知晓,心中不免有些惆怅有些失落。
时代发展到今天,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就在2017年,我俩不期而遇在“笔架山”微信群,真是同在一片蓝下,“相逢”曾经又“相识”,快哉!想一想,人生能有几次这样“失而复得”的机缘和巧合呢?因此,我们彼此都很珍惜对方,我们成了忘年交。纵然到写此文为止,我俩还末曾见过面,但这并不影响我们神交,以文会友,不也有种矇胧之美吗?
2018年11月下旬,李巨老师在微信里告诉我,他准备出诗集,嘱我为之写序,盛情难却,只得欣然从命。谁叫我们是文友呢?
从老师发来的诗稿看,诗集名:四季风。分春之情、夏之韵、秋之歌、冬之魂、风之声五辑。我以为集名、缉名皆属中性,既不俗,也不雅,适合大众口味。
翻阅打印出来的400首诗稿,我发现李巨老师的诗歌大多以乡愁为主题,抒发了他对家园和乡土的一片眷恋之情,更进一步说,他把诗书写在了他生活的这片大地上了,质朴、厚重、沉稳,是富于生命力的。
让我们拭目以待!
大地之诗,展现乡间四季多彩图
春,萌动着活力与生机。读《三月,在北方的土地上》这首诗,首先题目就令我们不由好奇、追问:“在土地上怎么了?”接着,诗人说土地睁开了眼、昂起了头、风筝飞满天、犁牛遍地走。最后,诗人总结:“北方的三月/是鸟歌大赛的朗朗三月/是杨柳媲美的柔柔三月/是山花竟艳的窃窃三月/是犁铧争播的融融三月。”从中可触可感到,三月是一年中开始闹腾的季节,是充满希望的季节,是催人奋进的季节。在此意义上,三月让情怀任意滋生,被春天激情点燃。
诗人依靠一种朴实、诚恳、本色,把春天先从乡村动起来这样一幅春意闹的图画呈现出来了,让人蠢蠢欲动,无由地产生一种向上的力,想跟这满园春色赛跑了。这就是孔子说的:“诗,可以兴”吧。
夏,流淌着奔放与热情。“夏天,是从树林里/浓绿浓绿流出来的/是从山野、园圃的花苞上/娇艳娇艳流出来的/是从叶荫下知了的口中/灼亮灼亮叫出来的/是从小溪明快的舞蹈中/轻轻柔柔跳出来的/是从落满露珠的禾田里/郁郁葱葱长出来的/是从百鸟清脆的歌喉里/婉婉转转唱出来的/是从数不清的芭蕉扇上/清清凉凉摇出来的/是从创业者的额头/淋淋漓漓滴出来的。”读《夏天》,一连串动词的运用,让人觉得夏是一种生命的展现,一种“万类霜天竞自由”,好像不动荡就不足以证明各自的存在和来过这世上一遭。接下来,诗人以层层递进,由小到大的方式,突出了夏是奇异变化、色彩繁杂的季节,是生机盅然、热烈奔放的季节。面对如此美好的时节,我们怎能不奋力以赴呢?
整首诗诗人采用“分总总”的结构形式,把客观景物拟人化,把自然神韵那种生命的律动传神地传达出来了,使人不能不感到这是一个充满了生命情调、空灵动荡的世界,显示出意境之魅,正如清人王夫之说的:“自然之华,因流动生变而成绮丽,动人无际矣!”
秋,收获着成熟与希冀。《山乡秋韵》第一节写了秋熟透了是山乡最美的风景;第二节写了秋是四季中的一季,是承上启下的一季。年年盼秋年年秋,或许秋的可贵正在于其循环往复,令人充满期待和无限向往吧。
《深秋的呓语》是诗人以“我”的名义对秋的深度解读,是为秋拨乱反正,是秋绝不“坐以待毙”的宣言书。它告诉我们:只要心存梦想,就该奋起直追。只要来世一遭,就不白活一回。详叙之,一个成功的人,总是懂得在现有条件下充分展示自己,而不是嫌热怕冷,畏缩不前,生命的意义就是绽放阳光般的笑脸。它启示我们:凡事不可拘泥于狭小,要学会换位思考,跳出事物看事物,最终不仅另有一番风光,甚且自己也感觉自己金光闪闪,大有用武之地了。
冬,袒露着纯洁与无私。《冬曰书》尽显了冬风、冬寒、冬长、冬闲,一幅十足的冬日全景图。“农家,窗台上/红番瓜黄南瓜正玩叠罗汉/屋檐下,裸袖的玉米在练拳。”由此可见,诗人描写冬日之长是借景抒情,寓理于象。本来,“长”是一个抽象的字,可诗人却画出一个如在眼前的具体情境——玩叠罗汉、在练拳,从而将瓜多、玉米棒迎风晃动的情形巧妙地显现出来了。试问一下,农人冬藏农产品是为了什么?诚然是因为冬曰长,以备过冬之用。不言长而长自见,具体的意象才能引起深切的情感。“炖羊肉还未上桌/十年老窖直喊/它想解馋”,此节写人不见人,以物代人,增强了亲切感,使被描写的对象生动、形象、可爱起来,从而将冬闲的色彩更鲜明地表现了出来。通过此诗,我们不难想象,冬天外面尽管风大天寒,可是农家粮丰食足,有酒有肉,足见他们生活何等和谐稳定,幸福安康!这正如孔子讲的:“诗,可以观。”
《聆听雪落的声音》一诗,诗人把雪落的声音比喻为脚步,又把脚步比喻为花开的声音、暖风拂过琴音、绿叶上的清露。最后,把“我”比喻为阳光,愿与雪论婚,见出诗人爱雪如爱人一样。总之,几种手法的运用,使落雪的形象更具体,以此引发读者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末节:“在窗口,看见你的倩影/不由得走出门,仰脸向天/让你,一次次/将我热吻”,再现了“我”爱雪爱冬爱大自然的博大情怀。
一年有四季,四季在诗人的眼中是如此的富有画面感,如此的色彩斑澜,令我们充满了奇异的幻想,美不胜收。
大地之诗,牵动思乡思亲片羽情
乡情、亲情、爱情历来是诗人创作的母题。对于李巨老师来说,这三种情感他看得更重。
首看乡情。《山里人的性恪》是诗人对乡人直爽、诚实、厚道、耐劳、坚强性恪的生动诠释。特别是方言的运用,既符合本土风情,又贴切、生动,可以说合情合理地显露了艺术形象。
《庄稼汉》采用先抑后扬、欲擒故纵的手法,把庄稼汉这一形象塑造得很有地域特色。该诗先写种子逢土就能生长;次写种子盼播种,喜欢阳光雨露;笫三用反证法,称怕晒、不喜土地的种子没资格做种子;笫四写真正的种子是无所畏惧的。结尾:“汉稼汉/一棵抱土的种子”,一个比喻点题破题,水到渠成,教人在幽幽暗暗、反反复复中恍然大悟。
其实,细思量,诗人把庄稼汉比喻为种子,具有新、奇、准的特征。新,我们初次听闻。奇,与其说这是诗人想象丰富,不如说这是诗人深刻体验乡土生活的结晶。准,种庄稼可不就是种种子,道出了庄稼汉劳作的实质。总的来说,这种描写细致入微,活灵活现。无疑,没有真实的经历和刻骨铭心的记忆,是写不出如此富有生活气息、乡土气息的诗歌的。
其它如《一把黄土》写意故土情深;《回故乡》展现乡恋情结;《故乡岭》《老家》《初心》《用我的余生爱你》等诗,皆是诗人久久注目且难以释怀的乡人与乡村之歌,文字之间,透出深长不测之牵挂,千饶百佪之留恋,对于有共同记忆的人来说,容易激荡起记忆深处的涟漪,在情感上引起共鸣。
在这个大开放大变革的时代,诗人紧贴脚下大地,怀着对家乡无尽的眷恋和热爱,坚持把农村、农民、土地作为他诗歌书写的对象,从宽广的乡土中汲取源源不断的鲜活灵气,致使他的诗歌创作题材生动、真实、丰富起来,读来温暖感人。
次看亲情。试读《牵挂》:“(1)蓝幕上,星/眨着眼睛思忖/翻山的太阳,是否/已投宿入梦//太阳,仍在/摸黑赶着路程/举首,翘望夜空/星啊,千万要站稳/别一失足/滑入谷中(2)母亲,看见/脚手架上摔下一个人/心一颤/冷汗把梦浇醒//儿子,听见/救护车在自家门前笛鸣/梦一跃/掉地的茶杯将梦割疼。”应该说,这是首情景交融、出类拨萃的好诗。好就好在景中藏情,情中见景,情景并茂。具体来讲,小1为景,小2为情,小1为小2做了铺垫,小2为小1做了延伸,二者互相映衬,美美与共。联系小2理解小1,其意是否说儿子没事想起母亲忙活了一天,累了,该睡了吧?从中看出,儿子牵挂母亲是肤皮潦草,时无时有的。可事实上呢?母亲为儿子正忙完家里忙家外,并且她一直牵挂着儿子,生怕他不走正路,一失足成千古恨。由此可见,母亲牵挂儿子是严肃认真,至始至终的。反过来,联系小1看小2,它是讲只要是个打工的出了事故,母亲便惊吓地误以为是自己的儿子,正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这表明母亲时时、事事牵挂儿子。然而现实呢?儿子即便听见救护车从门前路过,他想也想不到那车救护的正是自己的母亲,依然入梦,直到掉地的茶杯把梦惊醒,他才意识到了什么。这就是母与子、子与母的牵挂,上往下亲,入心入肺,似乎出于天然。下往上亲,隔心隔肚,好像勉强而为。
该诗不是正面歌颂子与母、母与子的彼此牵挂,而是由星、太阳这样一对偶虚境象的潜在,由两个具体偶实事故的险象环生,寓示了做子女的要多孝敬父母,关心他们的生活,照顾他们的饮食起居,千万别让“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悲剧发生,届时追悔莫及。质言之,《牵挂》是对行孝敲响的警钟,是一诗唤醒梦中人的喻世明言,它比一般的唱高调诗更击人心,更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再看爱情。纵观《想你》《又是七夕》《突然想起你的温柔》《祭奠》《想你,在这寒冷的冬夜》等爱情诗,可知诗人痛失我爱,一度处于悲思愁绪的漩涡中难以自拨,令我们无由悲着诗人的悲愁着诗人的愁。诗人以失去方知珍惜的心态告知我们关于他的爱情故事,关于他的伟大的爱的箴言,那是过来人的经验之谈,足以抚慰、启迪我们以后的人生路。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无论是写亲情还是爱情,李巨老师总能站在他的角度去观察、统等、表现,因而形成了他与众不同的思亲观,给我们回想、思索的东西多矣。
大地之诗,饱含家国情怀赤子心
有家才有国,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方。因之,家园的点滴变化、遭遇都会引起李巨老师的莫大关注与呼吁。
《这个夏天》是诗人借夏天天热天旱、洪水泛滥成灾的频频发生,指出人是生态环境破坏的始作俑者,由此抨击了他们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的恶劣行径和道德败坏。“人类啊,人类/你真要自己为自己挖墓掘坟”。末了,诗人以好生之德希望包括那些人在内的人类,需要对生态问题做出深刻的剖析和反省了,因为维护和建设生态新秩序的使命是紧迫的,也是任重道远的。
《黑土地流泪》第一节看似写城市嘲笑农村,实则是反问我们没有原来土气的农村,哪来今天洋气的城市?第二节写农村城市化,其结果是农村一片荒芜,正逐渐消失殆尽。于是,黑土地流泪我们痛心了,只是泪过痛过之后我们是否该思考一下:没有了以农村为根的黑土地,农民们又将何去何从呢?诗人对脚下大地被一天天侵蚀、破坏充满困感、担忧,恰是他深沉的乡愁情结表露,他的“乡愁”在无形地校正我们对于生活的想象:无论乡愁,还是乡建,皆不可忘记耕耘在乡村这片土地上的父老乡亲,他们才是乡村的真正主人。我们在乡土上做任何事都不能违背他们的利益,应考虑和顾及他们的意愿。进一步说,我们在城市与乡村建没上,若能在其间保留一些属于其自身的特色,处理好过去与现在的关系,既有所保留又有所创新,从而使乡愁这份独特的情感能够在新时代中得以新发展,我想,乡愁会延续下去的。
“诗,可以怨”,怨在这里的宗旨是呼吁全社会提高环保意识、留住乡愁,守护好我们的美丽家园。爱家尚且如此,爱国呢?在李巨老师这里,国与家同在。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象征中华民族坚不可摧永存于世的意志和力量。也许正因如此,长城遂成为诗人借以抒发爱国情怀的“媒介”,别具风韵。
《长城怀古》是诗人借古喻今的短歌长吟。其意是讲,既然历朝历代都在修巩它,利用它抵御外敌入侵,那么在今天,面对国外虎视眈眈、妄想瓜分甚或亡我中华者,我中华儿女是不也应该学习古人团结起来,筑成新的长城,“不叫虎狼近长城”呢?《长城断想》是反思长城之作。长城如一面历史的镜子,可照容颜变化,可鉴国家盛衰。读此诗,长城撞击着我们的心灵:人并不仅是为自己活着,还担负着对他人、对祖国的责任。长城是一面镜子,它告知我们挫折是人生的惠赐,人生应该有更高远的追求。《长城魂》是对中华儿女秉承长城精神,跻身科学技术领域大献身手大有作为的赞歌,意在让我们风物长宜放眼量,直挂云帆济苍海!
有人说,认知历史是开启尘封历史大门的钥匙。生长在这片大地上的诗人,常常从历史中吸取精华,为共产党人的事业献计献策,加油助威,体现了他的拳拳爱国、报国之心,抑或,体现了他对民族命运和国家命运的高度关注。
刘雅民认为,历史虽已过去,但留给人的感慨和思考却是丰盈的、多层次的、不可抗拒的。诗歌《打开史门》讲的是我们民族、共产党人之所以能立于不败之地、立于世界之林,在于倡导清廉、反对腐败。所以,勿忘历史,借古知今是国之昌盛的一大法宝,任何时候都不可以丢掉它。表面上看,这似乎是老生常谈,实则已给其注入了活力元素,使它灵动起来,彰显出一种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后人继承发扬这种精神至关重要,因为它关乎国运。《读史有感》道出了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道理,道出了热闹过后终归平静的道理。它想提醒我们的是: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事物都是在循环往复中发展的。即便《重阳登高》,诗人也能从历史云烟中寻觅到执政要诀:得民心者得天下,解百姓之苦者长留人间,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也是历史给予我们绵长的价值。读这些历史诗歌,我们感知到民族的自强不息和民族的伟大高尚。继承民族事业,我们将“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罗曼·罗兰曾说:“伟大的艺术家永远是自己时代的眼睛”。诗人李巨以他的目光观照农村生活,怀着浓郁的乡情对他脚下的大地发生了什么、会怎么样等问题给予严肃思考,他的诗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及其真实生动的农村图景,为当下诗歌领域注入了丰厚的社会内容,隐现着乡愁。于此,诗人们是坐观云际还是有所触动、有所作为,理应成为我们认识诗人的一个主要标尺。
不忘记根,不忘记土地,李巨用诗歌在大地上写下了自己生命的真迹,留下了自己精神追求的烙印,给我们诗歌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其一就是诗人要有自己创作的“心灵故乡”,因为地域环境对文学创作的塑造有深远的意义。立足文学的故乡,就一定会找到文学的富矿,建构起真正牢固的精神处所,那一个个适合存放“缓慢的灵魂”的地方,何愁无人来归,何愁无人皈依?
是为序,亦为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