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总是以一种轻盈而温柔的姿态,悄然降临在大地之上。堰河村,这个被青山绿水环抱的世外桃源,在春天的润泽下,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诗意画卷,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我踏上了这场寻春之旅。
乙巳年的三月,阳光明媚,春暖花开,我随考察团一行三十余人来到了堰河村。堰河村位于湖北襄阳市的五山镇,地处谷城县的西南部,是一个有名的茶旅小镇,拥有1200亩生态茶园。
当汽车缓缓驶入堰河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连绵起伏的小山峦。此时的山,早已褪去了冬日的枯黄,换上了一袭翠绿的新衣。山上的树木,像是被春天的魔法棒轻轻一点,纷纷抽出了嫩绿的新芽。那新芽,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晶莹的光泽,仿佛是镶嵌在山间的颗颗翡翠。微风拂过,树叶沙沙作响,像是在演奏着一曲欢快的春之乐章。
沿着蜿蜒的小路前行,两旁是一片片错落有致的茶园。春天的茶园,是堰河村最亮丽的风景线之一,也是和美村庄建设的重要产业支撑。一排排、一队队茶树整齐地排列着,犹如等待检阅的士兵。嫩绿的茶叶在枝头肆意生长,散发着清新的茶香。我忍不住走进茶园,伸手轻轻摘下一片茶叶,放在鼻尖轻嗅,那淡淡的茶香瞬间沁入心扉,让人陶醉不已。茶农们穿梭在茶树之间,脸上洋溢着对丰收憧憬的喜悦。
如今的堰河村,依托着这一片片茶园,不仅发展了特色农业,还延伸出了茶文化旅游等产业。游客们可以参与采茶、制茶的全过程,深度体验茶农生活,感受传统茶文化的魅力。看着茶园里热闹而有序的景象,我深刻感受到了产业发展给这个村庄带来的活力与希望,这正是和美村庄产业兴旺的生动阐释。
村庄里,与茶有关的东西可谓琳琅满目。有鳞次栉比的茶建筑茶馆、茶店、茶楼、茶庄园,有五颜六色的茶装饰茶旗、茶幌、茶广告、茶招牌,有各具特色的茶商品茶叶、茶具、茶包装、茶机械,有络绎不绝的茶人采茶姑娘、制茶小伙、贩茶商人、品茶旅客,有新颖奇特的茶文化茶歌、茶舞、茶乡电影、茶艺表演。特别是品尝了用牛奶、豆浆种植的茶水时,仿佛闻到了牛奶的原始腥气和豆子蔓延的香气。
茶艺小姐现场展示茶艺,从茶叶展示、砌茶到最后谢茶收具,每一个过程都有一个响亮动听的名字,如茶叶展示叫“玉皇出山”,高提茶壶往茶杯里冲三次水叫“凤凰三点头”,还有玉皇云游、流云拂月、雨涨春池、喜闻幽香、细啜甘霖等,将茶文化诠释得淋漓尽致。北京电影制品厂拍摄的电影《茶色人生》,其主要外景地就取自堰河村。
离开茶园,继续前行,便来到了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边,这条河名曰黄孝界河。河水潺潺流淌,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河底的石头清晰可见,在阳光的映照下,闪烁着五彩的光芒。河边的野花竞相开放,红的、黄的、紫的,五彩斑斓,宛如繁星点缀在河边的草地上。几只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像是在追逐着春天的脚步。
堰河村也是典型的“八山半水分半田”之地,曾经这里是一片“看山山秃头,望水水断流,走路路断途,见人人犯愁”的景象。堰河村人几十年来辛辛苦苦开梯田、砍山扒、挖砂石、种苎麻、兴水利、捞鱼虾,但温饱问题仍未解决,生态环境也反而遭到了极大破坏。
十年如一日。如今,堰河村却走出了一条茶旅融合之路,让山水变风景、资源变资本、产品变商品、农民变股民,在总体布局上显山露水、在交通道路上依山顺水、在产业结构上保山护水、在生态资源上养山润水,逐步形成了春采茶、夏避暑、秋摘果、冬扫货的特色文旅品牌,呈现出民风淳朴、村美富裕的气象,真正实现了走绿色路、吃生态饭、挣环境钱、发旅游财的美好愿景。
古寨垣、茶公园、楠竹园、产业园、民俗园、游乐园,园园皆是。村里的一棵古树、一堵红墙、一眼深井、一泓清泉、一杯新茶、一碗黄酒,都是游客故土寻梦、体味乡愁的最佳去处。在这里,可看民俗园、品堰河香、吃百家宴、过年俗节,还可拜茶圣、读茶经、祭茶坛、赏奇石。走进农博馆内,犁、耙、擂子、水车、老式纺线车等农具应有尽有,八仙桌、架子床、碗柜、瓷碗、箱子等明清家具,成为农耕文化变迁的历史见证。堰河村境内有海拔900多米的百日山,有峡谷、瀑布、鸡鸣寺、甲板洞、凤凰寨、银杏阁等诸多景点。十里百日山,群峰隐隐,茂林苍苍;雾霭缭绕,紫气悠长;泉水清冽,绿茶飘香。
《堰河赋》中写道:“乡风文明,生态为本。”“生产生活生态相融,年货民俗观光并行。”在和美村庄的建设中,堰河村十分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这条河流便是村庄生态之美的缩影。村民们自觉维护着河水的清洁,不乱丢垃圾,不破坏周边的生态环境。也正是因为这份守护,才有了如今这清澈见底的河水和河边生机勃勃的景象。我蹲在河边,把手伸进河水中,感受着河水的清凉。那清凉的感觉顺着指尖传遍全身,让人顿时感到心旷神怡。
在河边不远处,有一片金黄色的油菜花田。远远望去,那片油菜花田像是一片金色的海洋,在微风中泛起层层波浪。走进花田,浓郁的花香扑鼻而来,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梦幻般的世界。油菜花高高地挺立着,花朵绽放得灿烂无比。蜜蜂在花丛中忙碌地采蜜,嗡嗡的声音仿佛是在为春天歌唱。我漫步在花田中,任由油菜花的花粉沾染在身上,感受着春天的气息和生命的活力。
河边,有一处楠竹林。竹林里石头遍布,像立着的一个个小矮人,是人们开会议事的场地,当地人称为堰河村的“人民大会堂”。据说,这里曾是一片荒沙滩,栽了1000多株白杨树防风固沙、保水护苗,是村里第一批较好的绿荫地。在村里协商议事时无处可去,每户便搬来小板凳到杨树林里。后来,村民自动到河里搬来石头,整整齐齐放在林子里,方便村民议事就坐。有人调侃说,首都北京有人民大会堂,这里就是村里的“人民大会堂”。久而久之,堰河村的“人民大会堂”就这么叫开了。
沿着河流继续前行,便来到了一个古朴而宁静的村庄。村庄里的房屋错落有致,灰墙黑瓦,散发着一种古朴的韵味。屋前屋后,种满了各种各样的果树。此时,桃花、梨花、杏花竞相开放,红的似火,白的似雪,粉的似霞,把整个村庄装点得如诗如画。
那桃花,一朵紧挨一朵,挤满了整个枝丫,它们像一群顽童,争先恐后地让人们来观赏自己的艳丽丰姿。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花蕊;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微风拂过,粉色的花瓣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如同天女散花一般,给地面铺上了一层粉色的花毯。
梨花则如一位素净的仙子,在枝头绽放着洁白的花朵。那花瓣层层叠叠,宛如雪堆,在阳光的照耀下,散发着柔和的光芒。凑近去看,花蕊上还带着清晨的露珠,晶莹剔透,更增添了几分清新与灵动。淡淡的花香弥漫在空气中,让人心旷神怡。
杏花也毫不逊色,粉白色的花朵小巧玲珑,点缀在枝头,如同繁星闪烁。那淡淡的粉色,给人一种温馨而浪漫的感觉。在杏花树下,偶尔有几只小鸟停歇,叽叽喳喳地叫着,仿佛也在为这美丽的景色欢呼喝彩。
在和美村庄的营造下,村民们之间相处和谐融洽。“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是这里的真实写照。尽管村民的阳台上、门前的摊位棚挂满了风干的腊肉,到了夜晚也无需收进屋内,根本不用担心有贼惦记。村民们坐在屋前的石凳上,悠闲地聊着天,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们热情地向游客打着招呼,邀请游客进屋做客。
走进村民的家中,感受到的是一种质朴而温暖的氛围。屋内的陈设虽然简单,但却充满了生活的气息,他们会主动让你品茶、品酒、品食。即便不买,他们也乐呵呵的。村里各家各户的菜价、物价和商品价都是统一价格,他们童叟无欺,老少皆宜,不打价格战,不欺蒙拐骗外地游客。
在村庄的中心,有一棵古老的银杏树。这棵银杏树高大挺拔,枝叶繁茂,像是一位守护村庄的老人。据说,这棵银杏树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见证了堰河村的变迁和发展。春天的银杏树,虽然没有秋天时那金黄的树叶,但却有着一种别样的生机。树枝上长满了嫩绿的叶子,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树下,有几位老人正在下棋,他们神情专注,仿佛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我静静地站在一旁,看着他们下棋,感受着这份宁静与悠闲。
离开村庄,我又来到了一片田野。田野里,麦苗青青,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农民们正在田间劳作,他们有的在耕地,有的在播种,有的在浇水,脸上洋溢着对未来的憧憬。看着他们忙碌的身影,我不禁想起了那句古诗:“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正是这些勤劳的农民,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美好的生活。
此时,极目远眺,整个田野仿佛是一块巨大的绿色绒毯,麦苗在微风中轻轻舞动,像是绒毯上的波纹。田埂上,不知名的小野花星星点点地散布着,红的、蓝的、紫的,为这绿色的世界增添了几分绚丽。在田野的尽头,与那连绵的山峦相接,山脚下的树木郁郁葱葱,和田野里的绿色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和谐而美丽的田园风光图。
在堰河村的春日里,时间仿佛变得很慢很慢。我漫步在这片土地上,感受着春天的气息,欣赏着大自然的美景,心中充满了宁静与喜悦。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和繁华,只有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这里的山、水、树、花、人,都让我感受到了一种淳朴的乡村风情。
当夕阳的余晖洒在堰河村的大地上,我不得不踏上了归程。回头望去,堰河村在夕阳的映照下,显得格外美丽。那连绵的山峦、翠绿的茶园、清澈的小河、金黄的油菜花田、古朴的村庄,都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我知道,这次考察堰河村,不仅仅是一次欣赏美景的旅程,更是一次对和美村庄建设成果的切身感受。
在这片充满生机与希望的土地上,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也感受到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所带来的幸福生活。我期待着下一次再来堰河村,再次感受它的美丽与宁静,再次体验它的淳朴与热情。我相信,无论春夏秋冬,堰河村都将以它独特的风姿,迎接每一位到来的客人,带给人们无尽的惊喜和感动。春天的堰河村,是一首优美的诗,是一幅绚丽的画,是一曲动听的歌。它让我陶醉,让我流连忘返,让我在这片土地上找到了心灵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