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句“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是曹雪芹在《风筝》中描写清明时,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深夜,妻子仍在清明节前夕,不能回老家巴东为已去世的亲人们挂青而焦虑,接二连三地给二嫂打视频电话,征询她是否回老家挂青。二嫂为悉心照料在巴东县一中读书的侄子,干脆跟班在学校附近租房照顾,顺便打点零工赚点生活费用。因工作关系,难以回一趟老家为已故亲人祭祀,清明节前挂青一事都由在老家的二嫂代劳了。
挂青,又叫挂清,因是在清明节进行的祭祀活动,因此而得名。之所以叫挂青,是因为在门楣悬挂青柳、青蒿和青萱习俗的缘故。我觉得应叫挂亲更为合适,亲与青谐音,又有牵挂挂念已故亲人的意思。俗话说,有儿坟上挂白纸,无儿坟上屙狗屎。或者说,有儿坟上飘白纸,无儿坟上草树青。一座坟头清明是否挂青,成了一个家族是否后继有人、兴旺发达、父慈子孝的明显标志。一个坟头上挂青越多,说明墓主家族人丁越旺,儿孙满堂。
挂青自古就有之。在明代的《帝京景物略》中就详细地记载了挂青的情景和场景:“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
在清明节的青烟袅袅里,我又仿佛看见祖母那双结满老茧的小手。她的手指粗糙,但很灵巧,在竹篾间翻飞着,将新发的柳枝与萱草编成圆环,末梢系上三寸长的白麻。春风掠过屋檐,那些轻飘飘的麻线便像燕子的尾羽,在清明微凉的空气里,划出一道美丽的涟漪。
我八岁那年,个儿并不高,母亲常常戏谑我为“矮打杵”,我踮着脚看祖母往门楣上挂青,颈部仰得生疼。老宅的朱漆门框早已斑驳不堪,却总在清明这天缀满新绿,好像孩子们在新年定要穿上新衣一样。祖母说这叫悬青,青柳驱百毒,萱草忘忧思,白麻引魂归。她说话时,檐角的铜铃忽然叮咚作响,惊飞了檐下正在衔泥筑巢的紫燕。堂屋里的八仙桌上,青团还冒着热气,艾草香混着新麦的甜香,在梁柱间织成一张温柔的密网。
“从前你太爷爷闯荡江湖回来,总要在门环上系一把艾草,或是一把发芽的新柳条。”祖母摩挲着早已褪色的铜门环,铜门环发出叮叮当当的声响,青苔顺着她的掌纹迅速爬上了石阶,将石阶也染成了一片青色。她教我辨认门楣上层层叠叠的旧痕,像老师教我识读课本上的生字。光绪年间的墨线,民国初期的朱砂,六十年代贴过门神的位置,她如数家珍,好像那些事情依然如昨,但都洇染着经年的青绿。最底下一道泛黄的印记,是曾祖母用苦楝汁描摹的符咒,但已暗淡得像一片腐蚀的枯叶。我仰头望着,忽见檐角垂下的柳枝上挂着半枚铜钱,绿锈里隐约现出“乾隆通宝”四个模糊字样,边缘还有缺口和磕碰的痕迹。
我十二岁那年的清明,天落着细雪,是适合思念已故亲人的氛围。祖母在廊下烧着柏枝,青烟贴着瓦当游走,在积雪上投下龙蛇般的影子。瓦当,是古建筑中覆盖建筑檐头的筒瓦前端的遮挡,或是屋檐最前端的那一整块瓦片,瓦面上带有花纹垂挂圆型的挡片。瓦当上刻有文字和图案,也有用四方之神的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做的图案。瓦当的图案设计优美,字体行云流水,极富变化,有云头纹、几何形纹、饕餮纹、文字纹和动物纹等等。
祖母破例让我碰触装有白麻的藤箱,箱底竟压着半幅褪色的绣品。这是她多年珍藏的宝贝,是不轻易示人,更不让人触碰的。在松鹤延年的图样里,掺着几缕银白的发丝。“这是你太奶奶的头发。”祖母用竹镊子轻轻挑起发丝,“那年闹饥荒,她剪断了头发换了粮食,剩下的就编进了引魂幡里。”我摸着发梢分叉的银丝,忽然懂得门楣上的青幡为何总在风里沙沙作响,像是有人刻意在絮絮低语呢喃。
我十六岁离家到县城求学,清明就变成了电话里沙沙的电流声。母亲在电话那头说今年门楣挂了七重青,柳环比往年多编了一道结。我望着宿舍窗外钢筋般的森林,突然想起老宅门前的棠梨树。暮春时节,雪白的花瓣会落满青石台阶,和门楣垂下的萱草缠成一片。有年清明雷雨,我蜷在母亲的膝头,听她摆龙门阵。她说战乱年间,先祖背着祖宗的牌位逃难,在破庙歇脚时,见残垣上垂着半截柳枝,便知此处定有同族来挂过青。果然在香炉灰里寻到族徽,这才续上了离散的宗脉。
读高中那年的清明,没有下雨,是一片晴朗的天。我攥着连夜赶回的车票,推开了老宅的门,门上的铜环响得特别厉害,那些斑驳的油漆又起皮掉落下来,檐下的青幡依旧,却再无人踮着小脚为我摘柳叶上的露珠,祖母已安安静静地躺进了被青幡笼罩的棺木里。供桌上的线香明明灭灭,香灰落在青瓷碗里,浮起半碗棠梨花的倒影。
母亲默默递给我新编的柳环,篾黄还带着竹刀的清苦味道。在收拾祖母的遗物时,我在樟木箱底发现个油纸包,里面整整齐齐码着五十多个柳环。从父亲满月,到我去县城读书,在每个清明祖母都悄悄存下一环。最旧的那个柳环,已枯成深褐色,却仍保持着完美的圆弧,像一截凝固的时光。
那一年在修缮祖坟时,石头工匠在坟茔东南角掘出一个陶罐。罐身覆着厚厚的青苔,里头装满了碳化的柳枝与艾草,间或闪过几点幽蓝,那竟是古时的一个琉璃。族间老人说这是古时镇青的风俗,先人将清明挂过的草木深埋地脉之中,以护子孙后辈幸福康宁。我摩挲着冰凉的琉璃,忽觉百代光阴不过是掌心一握,那些随风摇曳的青幡,原是把生死的刻度编成了年轮。
随着年轮一圈一圈不断增多,父亲走了,母亲也走了。我虽然在异地工作,但总不忘在清明时节,给在另一个世界的他们燃一炷香,点一支蜡,烧一沓纸。如果回到老家了,也不忘在他们的坟头磕一个头。“多年以后会不会有人还记得我/记得这个世界我来过/两眼欲穿的思念腐蚀我的骨/挣扎的明天还要走多少弯路/停下脚步/就输了全部”,听着大欢的烟嗓音《多年以后》,心情顿时有些凄然。
如今,我带着家人回乡挂青。儿子却举着手机要拍抖音,却在触到门楣青苔的那一刹那,就立刻安静下来。多年的老宅就如一个神灵,它不轻易让人冒犯它,露出的历代悬青留下的淡淡印痕,居然让儿子有些头晕目眩。柳枝扫过的月白,艾草熏染过的苍青,层层叠叠如同年轮。儿子踮脚系白麻时,旧铜门环突然发出“咯咯噔噔”的轻响,惊得他顿时缩回了手,直拍胸口不敢冒犯造次。我笑着指向西墙,斜阳正将我们的影子投在老宅的粉壁上,与历代先人的剪影重重交叠着。
暮色渐浓时,村口响起悠长的钟声。这是新立的规矩,清明酉时,家家户户要将旧的青幡送至河滩焚化。火光腾起的那一瞬间,万千青丝化作流萤,顺着暮霭飘向远山。儿子突然指着水面惊叫,燃烧的灰烬落在了河里,竟聚成一条蜿蜒诡异的青痕,像谁用柳枝蘸着暮色,在波纹上写下了绵长的家谱漫卷和家族长史。
或许所谓挂青,不过是生者写给岁月的情书,是生者写给往故者刻骨铭心的思念。那些随风飘摇的草木,年复一年地将思念编进经纬,写进阡陌,让离去的魂灵循着青烟归来时,还能看见家门上熟悉的记号,以至于他们不能忘了回家的路。老宅门楣今又垂落七重新绿,最外层是哥嫂们用彩线缠的柳环,挨着祖母留下的那五十多环。月光漫过阶前时,我听见梁间有新燕呢喃,而四百年的铜铃正在风里轻轻摇晃,将清明的诸多故事,说给往来的春秋冬夏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