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嘎,我要吃馓子!”儿时的我总爱对外婆这样撒着娇。话音未落,嘎嘎就会放下手中的活计,笑眯眯地走进厨房。她系上蓝布围裙,从面缸里舀出一瓢白面,那动作轻盈得像是在跳舞。
随着面粉簌簌落入陶盆,便扬起一阵细白的面雾。嘎嘎的手在面雾中翻飞,和面、揉面、醒面,每一个步骤都透着从容。我趴在案板边,看着面团在她手下渐渐变得光滑柔韧。嘎嘎说,和面要像对待婴儿一样温柔,力道太重会伤着面筋,太轻又揉不出劲道。她揉面的样子,像是在抚慰一个新的生命。
醒好的面团被搓成细条,一圈圈盘在油盆里。嘎嘎的手艺极好,每一根面条都粗细均匀,像是用尺子量过似的。面条在油中浸泡,渐渐变得晶莹剔透。这时,嘎嘎会支起油锅,灶膛里的柴火噼噼啪啪作响,火光映红了她的脸庞。
最神奇的是炸制的过程。嘎嘎用两根长长的竹筷,轻轻挑起面条,在油面上飞快地绕圈。面条随着她的动作舒展、旋转,渐渐绽放成一朵金黄色的花。油锅里“滋滋”作响,香气四溢。我常常看得入神,觉得嘎嘎不是在炸馓子,而是在变魔术。
刚出锅的馓子金黄酥脆,散发着诱人的香气。嘎嘎总会先掰下一小块,吹凉了递给我。我迫不及待地塞进嘴里,酥脆的口感伴随着麦香在口中绽放,那滋味,是童年最美好的记忆。
馓子不仅是零食,更是节日的象征。每到春节,嘎嘎都会炸上几大筐馓子。金黄的馓子堆成小山,散发着诱人的香气。亲戚们来拜年时,嘎嘎总会热情地招呼:“来,尝尝我炸的馓子!”大人们喝着茶,吃着馓子,聊着家常,其乐融融。我们小孩子则捧着馓子,在院子里追逐嬉戏,欢笑声和馓子的香气一起飘荡在空气中。
记得有一年的冬天,我发着高烧,什么都吃不下,也什么都不想吃。嘎嘎心疼地摸着我的额头,转身进了厨房。不一会儿,她端来一碗热气腾腾的馓子汤。酥脆的馓子泡在清汤里,软而不烂,入口即化。我一口一口地喝着,感觉浑身都暖和起来。那碗馓子汤,是我吃过最温暖的味道,里面还飘着一层米花儿。
后来我离家求学,每次打电话回家,嘎嘎总会问:“想吃馓子不?等你回来,嘎嘎给你炸。”可是,等我终于有机会回家时,嘎嘎却已经老了。她的手不再灵活,眼睛也花了,后来甚至眼瞎了,再也炸不出从前那样完美的馓子。但她依然坚持要为我炸一次,说是怕我忘了这个味道。
那天,我站在厨房里,看着嘎嘎佝偻着身子,颤巍巍地和面、揉面。她的动作不再流畅,却依然认真。油锅里,馓子的形状不再完美,但香气依旧。我接过嘎嘎递来的馓子,咬了一口,泪水不知不觉涌了出来。这味道,和记忆中的一模一样。
如今嘎嘎已经离开多年了。街上的点心铺子里也能买到馓子,但总觉得少了些什么。或许少的,不仅是嘎嘎的手艺,更是那份浓浓的疼爱。每当闻到馓子的香气,我总会想起嘎嘎系着围裙在厨房忙碌的身影,想起她布满皱纹却永远带着笑意的脸庞。
前几天,我试着按照记忆中的方法炸了一次馓子。和面时,我学着嘎嘎的样子,像对待婴儿一样温柔。揉面时,我努力回忆她手上的力道。可是,无论我怎么努力,炸出来的馓子总是不够完美,粗细也不均匀。这时我才明白,有些味道,注定只能留在记忆里。
夜深人静时,我常常会想起嘎嘎炸馓子的场景。那金黄的馓子,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份传承。它承载着嘎嘎的爱,承载着我对故乡的思念,承载着那些永远回不去的时光。
馓子的香气,是童年的味道,是故乡的味道,更是爱的味道。它像一根细细的线,串起了我生命中最珍贵的记忆。每当闻到这熟悉的香气,我就仿佛回到了那个趴在案板边的小男孩,看着嘎嘎在面雾中忙碌的身影,听着油锅里“滋滋”的声响,感受着那份浓浓的、化不开的爱。
记得小时候,每到腊月,嘎嘎就会开始准备炸馓子的材料。她会特意挑选最好的面粉,说是好面才能炸出好馓子。和面的时候,她总是小心翼翼,生怕加多了水或者盐。她说,和面是一门学问,水多了面软,水少了面硬,盐多了咸,盐少了没味。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只觉得嘎嘎的手艺神奇。
炸馓子的那天,家里总是热闹非凡。亲戚们都会来帮忙,有的和面,有的搓条,有的烧火。嘎嘎则负责最重要的环节,那就是炸制。她站在油锅前,神情专注,仿佛在进行一场庄严的仪式。油锅里的馓子一朵接一朵地绽放,香气弥漫在整个屋子里。
我们小孩子则围在锅边,眼巴巴地等着。每当一锅馓子出锅,我们就会一拥而上,争着抢着要吃。嘎嘎总是笑着提醒我们:“小心烫嘴!”可我们哪里顾得上这些,抓起馓子就往嘴里塞。酥脆的口感,香甜的味道,让我们欲罢不能。
除了春节,馓子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美味。每当放学回家,我总会先跑到厨房,看看有没有馓子。嘎嘎知道我爱吃,总会特意留一些给我。我坐在门槛上,一边吃馓子,一边听嘎嘎讲故事。那些故事,有的关于她的童年,有的关于我们的家族历史。每一个故事,都伴随着馓子的香气,深深地印在我的记忆里。
有一次,我因为考试成绩不好,心情低落。嘎嘎没有多说什么,只是默默地走进厨房,炸了一盘馓子。她将馓子递给我,轻声说:“吃吧,吃了心情就好了。”我接过馓子,咬了一口,果然觉得心情好了许多。那一刻,我明白了,馓子不仅是食物,更是嘎嘎表达爱的方式。
如今我也有了自己的家庭。每当孩子吵着要吃零食时,我总会想起嘎嘎的馓子。于是,我学着嘎嘎的样子,开始尝试炸馓子。虽然手艺远不及嘎嘎,但孩子却吃得津津有味。炸馓子的过程,不仅是对美食的追求,更是对传统的传承。每一次和面,每一次揉面,每一次炸制,都是对嘎嘎的怀念。我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将嘎嘎的爱传递下去,让馓子的香气,继续飘荡在我们的生活记忆中。
馓子这个看似普通的食物,却承载着太多的情感。它是儿时的味道,是老家的味道,更是爱的味道。每当闻到这熟悉的香气,我就仿佛回到了那个温暖的厨房,看到了嘎嘎忙碌的身影,感受到了那份浓浓的、化不开的爱。
姥姥已经离开了多年,但她的爱却永远留在了我的心中。每当我想起她,就会想起那金黄的馓子,想起那熟悉的香气。我知道,这份爱,这份味道,将永远伴随着我,成为我生命中最珍贵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