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除夕
年年除夕,今又除夕。作为中国人最看重的传统节日,大家从千里之外的四面八方、搁下手中的活计、放下心中的算计、跨越千山万水、共同奔赴一个叫家的地方,真的是“千里乡心同一梦,无一游子不思归”。
爆竹声声辞旧岁,
红灯高挂映窗纱。
团圆饭暖亲情满,
华夏万家犹一家。
是的,盛世华夏的除夕,空气里飘荡着团圆美满、年年有余、岁岁平安家的温馨和喜悦,飘荡着团结统一、繁荣昌盛、天涯共此时的家国天下情怀,飘荡着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的豪迈,飘荡着祈天愿地风调雨顺、明天会更好的希望,以及对自然、社会、时代的感恩礼赞,对美好人生、和谐生活的歌颂向往。
数十年来,每每这个万家团圆的时候,陈兴中家自然也是热热闹闹。但今年却有例外。堂兄陈兴霖几天前就打来电话说今年不回来过年了,要趁着节日摆摊多挣几个钱。说不回来的还有陈兴蕙,要趁着节日给孩子补补课,毕竟明年就要高考了。
不回来就不回来罢,今年的钱确实不好挣,娃儿升学也确实是大事。陈兴中尽量说服父亲陈世军。他们家是个五世同堂的大家庭,奶奶说话间就要满一百岁了。也正因为老祖宗的健在,他们这个四弟兄四姐妹的大家庭才得以始㚵维系在一起、始终一起过年。
他们这一家,自奶奶这里开枝散叶,历近百年,已有好几十口人,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盛景。随着社会发展,生育率持续走低,往后这样的情景可能再也不会出现了。
纵盛世盛景,也总会有些波折,从疫情肆虐,到美欧打压,从房地产泡沫到金融虚荣,经济形势持续低迷。陈家人当然不可避免。包工地的、做生意的、种地的、打工的纷纷都喊日子紧。
纵大家大户,也总有几个不肖子孙。世字辈的幺兄弟陈世海,兴字辈的二兄弟陈兴霖就不太整得住。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拿陈兴霖来说,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成长起来的江湖侠,要闯劲儿有闯劲儿,要技术有技术,要口才有口才,要哥们弟兄有哥们弟兄,坏就坏在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用高开低走来形容最恰当不过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一进入社会就开始当包工头,本世纪前二十年断续坐上过老板的椅子,干过不少工程,挣过不少钱,风光与落泊交错,浮浮沉沉,终究还是没能稳住。现而今几近穷困潦倒,离婚,卖房,欠债……那就老老实实干点技术活吧?凭他一身本事,随便到哪里当个师傅或领班都绰绰有余,挣过几百块钱一天也是手到擒来的。但许多事情怪就怪在事与理违。或许是还活在曾经的辉煌或虚荣中,没能回归平常,仍心高气傲,小钱不想挣大钱挣不来,起先还可以凭借曾经的人气人脉东借西借,拆东墙补西墙,但时间一长便滚不走了,及至债台高筑、信誉破损……那就摆烂吧。可是摆烂这个事也未必好办。
前年他老丈人突然去世,竟筹不出来奔丧的礼金。去年儿子结婚,面对亲家一降再降的彩礼还是拿不出来,哪怕结婚证办了、婚纱照拍了,却还是吹了!怨世人太物质也罢,怨自己太倒霉也罢,冰冷的现实最能教育人。他终于放下姿态,开始摆摊设点,做点小生意,勉强维持生活。此番为了多挣点钱而不回家过年的举动,让大家看到了他的改变。大家嘴上说着遗憾,心里实际上是支持的。
回来了,都回来了,从上午起,大家陆陆续续从四面八方赶回来,照例是首先向坐在堂屋中间的老祖宗问候拜年,然后便拿出大包小包的年货或礼物来分散给大家,过年的气氛一下子就活跃了起来。
陈世军是长子,也是唯一还长年居住在老家的哥哥,于是每年除夕大家都约定俗成地来他家过年。为了接待大家,陈世军建起了四层小洋楼,光卧室就有二十多间。大家也不客气,拖家带口年年来。
“拜年了,拜年了,我给你来拜年了……”铃声突然响起。陈兴中一看是陈兴霖打来的电话迟疑了一下,但还是接了起来。
“喂,二哥你不是说不回来嘛?”
“嗯,没有回来。没找到钱不好意思回来过年!”
“那明年好好干,多挣点!”
“嗯——明年?先别说明年了,今年都还过不去呢!”
“今年?不就还剩下半天了?”
“唉——你家嫂子在家煮年饭,一不小心把手指头都切断了!现在正在医院等待做手术!”
“这么会怎么不小心啊?!那抓紧做手术啊!”
“没有钱啊!医院喊交两万块!交了才能做手术!”
“哦——这么多啊?!”陈兴中当然明白其中的意思了。
“兄弟能不能借我万把块钱?”
“呃——你不是不知道,钱在你兄弟媳妇那里,我做不了主啊!要不你找其他人借借吧!”说罢便赶快挂断了电话。
“怎么搞的嘛?”“不可能吧?会不会又是找的借口哦?”大家从陈兴中的电话里头听了个八九不离十,纷纷说道。倒是陈兴中呆在了原地,一句话也没说。半晌才又拿起手机拨弄起来。
“我给他发了五百块钱过去!借钱还真不敢借给他,他还有五万多没还我,都好多年了!”说罢,舒了一口气,转身去忙年夜饭了。
“真倒应该是真的!他都把照片发群里了!”“也未必,他为了借钱在我面前撒了好多次谎了!”外侄田笑说。
“是啊,这些年亲戚都被他借遍了!借都不关事,有借有还再借不难!问题是他借了这么多,还了几个?”
“我那里的两万也没还!”
“我那里三万也没还!十多年了!”大家七嘴八舌。但这个七嘴八舌却谈不上热闹,毕竟是自家至亲。
说话间,田笑的电话也响了。他被震得一颤,马上掏出电话来看,“唉——我一猜就是舅舅打来的!”只是,他拿着正在响铃的手机,却丝毫没有接听的意思。一分钟的铃声像响了一个小时一般,一声声都击打在田笑的心上,当然也是大家的心上。
紧接着响铃的是陈兴文的电话。“唉——看来是真遇上事了!可是——可是我也不敢接啊!”大家又在急促的电话铃中渡过了难熬的六十秒。
“看来,我只能关机了!”陈兴华边说边做……
“唉——还是表示个意思吧,我也发五百!”半晌,田笑拿出手机拨弄起来。大家也都纷纷拿出手机拨弄起来。“管他的,多少是个意思,谈借钱可能没人敢借给他!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啊!”……
原先开心热闹的气氛仿佛被浇了一盆冷水——这应该是这么几十年来最压抑的一个除夕吧!
年夜饭也不那么香了,大家破例没有划拳打马;鞭炮烟花也不那么带劲儿了,小孩子们似乎也看懂了什么;晚会也不那么联欢了,没看一会儿就纷纷走开;连最传统的打牌守岁也没人有兴致了……大家早早地躲进除夕的被窝。
二 挂坟
过年挂坟是川渝黔交界地带的一个传统习俗,其隆重程度甚至超过清明。
选择在过年时节悼念缅怀逝去的先人、亲人,是很合时宜的。首先,这是个很好的传统。每每丰收或节庆,我们中国人首先想到的是感恩,感恩自然的馈赠,感恩天地万物,感恩祖先把我们带到这个世界上并给我们安排下美好生活。其次,春节是一个很特别的日子,这一天新旧交替,旧年逝去,新岁到来,很容易引发我们回顾过去、展望未来,由此而至感怀、感动、感悟、联想、想像、梦想,乃至分析、推理、思考。而一切的起点往往又回到我们人本身上。
人,虽然独得造物主的特别恩宠,成为大千世界的主宰,但却同样逃不过普通生物生老病死的生命规律,故须慎始慎终。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是每一个人一生都要回答的问题。每当携家人跪在先人的坟前,我们便当知道来路,或许也可想想去路。至少,这便是挂坟的意义。
只是许多长辈、老人对这个礼仪的来龙去脉、寓意意义并未讲清,转而苛责于其繁文缛节,这往往让后辈们、孩子们望而生畏、敬而远之。一段时间,一些人把这个礼仪误解为封建迷信活动,误搞为祈求先人的在天之灵庇护保佑的庸俗哲学,这显然是大失偏颇的。
陈世军作为大哥,在该读书的时候没有条件读,成年后也没有走出过这个山沟沟,所以没什么文化和见识,当然也就讲不清这些问题。不过由于深受祖辈的影响,他依然固执地坚守着这个“衣钵”。其下三个兄弟则要幸运得多,不仅书读得多些,见过的世面也要广得多。只不过都忙于世务,没把这个问题当成一个事,故多数时候都是哥带弟从,作受迫运动。每每“我难得去”“我有事”“大哥帮我代了就是”。唯有陈世军始终坚持、雷打不动。每每焚香燃烛,撒纸钱,鸣鞭炮,一边磕头跪拜,一边口颂祖先功德、祈求祖先保佑,程序规范严格,神态毕恭毕敬。
这个习俗也在时代的步伐中变迁着。以前只允许男性嫡传后代参加,其余人是没有资格的。不过现在也逐渐松动了,一大家人想去都可以,无论儿媳还是女儿女婿外孙。
只是推行这么多年,真正从心里接受的还是他一人而已。“除了我,估计今后没人干得!不要说干,可能记都记不得、找也找不到。”每每一边进行着仪式,一边抱怨连连。
这不,今年自愿一起去的人更少了,就只有二弟陈世河跟着。陈兴中负责开车接送,但即便到了坟边也嫌难得下车、懒得上去。
不过话又说回来,如果就把这视为没有孝心也谈不上。虽然祖先的确是祖先,但没有一起生活过,没见过其人,也没闻过其声,也不知道其生平事迹,有的甚至名字也不知道,如此如何让孩子们去产生亲情、去链接血脉呢?
但这样的仪式也不是什么效果都没有,至少在孩子们的心中留下来了一个大致的印象,也或或多或少的启发。是的,我们的祖先都埋到了地里,他们也曾鲜活在这个世界上。一代又一代,一个家族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及至整个人类,都是这样地在时间的长河中不懈地传承着。无论渺小或伟大,凡夫俗子或英雄达人,我们每个人都必然也只是其中的一棒。如此,我们每个人便当都知敬畏、懂行止,不卑贱、不狂妄,道法自然、顺势而为是也。
从马善田到猪牙湾,从刮滩子到团山堡,他们用半天的时间踏访了祖先从湖广填川300多年来活动的地域——长宽还不过5公里呢,但其间埋藏了祖先们多少的酸甜苦辣、爱恨情仇、荣耀光景、囧迫时刻?
忽然记起一句名言来:悼念祖先的最好方式是记下他们的故事。
300年后,他们的子孙也会记得他们和他们的故事吗?
三 拜年
拜年是过年的主要内容,原本是晚辈特别是未成年的孩子们给长辈、老人们问候和祝福新年好的一个仪式。形式为前者向后者磕头、作揖,并送上新年好、新年快乐、平安健康、财源广进、吉祥如意、福禄寿喜等等之类的问候和祝福——反正越好听越可劲儿就越好。后者听后自然眉开眼笑、喜气洋洋,一边夸咱的孩子有礼貌、会说话,一边赏给压岁钱。说到压岁钱,本意是长辈、老人们感叹时光易逝、人生易老进而希望晚辈、孩子们生长慢一点,这样自己也可以慢一点变老——如此美好而浪漫的心愿足以折射出我们中国人的祖先也是相当懂得仪式感和浪漫的。至于钱多钱少,那都是一片心意。
在陈兴中的记忆里,陈家的拜年仪式一直传承得不错。
初一早晨天一亮,孩子们便迫不及待地爬起来,准备向长辈们拜年。
听到孩子们起来了,老祖宗也悉悉索索地起来,顾不上洗漱,拄着拐杖便往堂屋中间的椅子上一坐,然后大喊一声“拜年咯”。孩子们便从楼上楼下的四面八方围拢来,扑通扑通地跪倒一片,一边磕头,一边说着祝福的话。曾经有一段时间,大人将孩子们集合起来搞集体拜年,场面宏大而欢快。后来为了锻炼每一个孩子,便取消了,让孩子们自个儿拜,自个儿准备祝福语。
在陈兴中自己的身上发生过这样一件趣事。有一年,等他起床的时候,大家都给老祖宗拜过年了。他失落得哭了起来。妈妈问他为什么哭,他说老祖宗把压岁钱都发完了!老祖宗闻言笑得合不拢嘴,走过来摸着他的头说:“傻孙蛮,怎么能少了你?每个人都有!”陈兴中立马破涕为笑,从奶奶的怀中挣脱出来,跪地便拜:“祝奶奶新的一年一帆风顺、二龙腾飞、三阳开泰、四季平安、五福临门、六六大顺、七星高照、八方来财、九九同心、十全十美、百福具臻、千祥云集、万事如意、万寿无疆!”“说得太好了!”大家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老奶奶尤其钟意:“说得这么好,应该给双份!”一边说,一边从手帕里取出钱来加到压岁钱里!从此,大家都淘到两个经验,一是祝福语一定要说得多、说得好、说得溜,二是永远不要担心长辈们没有压岁钱,他们早就准备好了,且只多无少。
拜完老祖宗,再拜其他长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叔叔、伯伯、婶婶、姑姑、姑爷、姨叔,见一个拜一个,长辈越多,拜得越多,压岁钱得的越多。拿现在的话说,就是拼长辈——那时拜完年,孩子们总要聚在一块比一比谁的压岁钱更多,当然是越多越神气了。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这个习俗也在演变。一是,拜的形式,出现了几个版本,一个是更加严肃隆重的,比如集体拜年,设有专门的司仪,要求三拜九叩;一个是搞笑版,将金属盆倒扣于地,再跪地弯腰将头重重地磕上去发出叮叮咚咚的声音,营造出夸张的场面来;一个是随意版,简单的一个眼神、手势再加上一句“给您拜年了”即可。二是压岁钱的给法不再是赤裸裸的现金,而是将崭新的钞票装在崭新的红包里给出。于是便流传出了那句“恭喜发财红包拿来”的经典。有人误以为发红包是泊来品,其实不然。据史书记载,古时候人们会在春节期间将一些铜钱或纸币放在红纸包里,赠送给晚辈,以示祝福。须知,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红色代表热烈和吉祥。将钱币放在红色的纸包里,既寓意着红红火火,也代表着消灾、除魔、祛病的吉祥之兆。当然同时,发多少钱的红包也有讲究,大家都会选择一些吉祥或有美好寓意的数量来发,比如6、8、9、12、24等,6为六六大顺,8为四季发财,9为天长地久,12为月月发财,24为双倍发财……可见,中国人是最懂得浪漫的民族。当然近几年,微信转账的也多了起来。但这种方式在陈兴中看来十分不妥。拜年作为一种好仪式,应当是道、形、器三者的结合才对。现在道和器被剥离出去,只剩下一个形,恐怕传之不远啊!三是,成年的晚辈给长辈、老人拜年发红包。这虽是近年才演变出来的,但其思想其实是有迹可循的。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过年的时候,成年的晚辈给长辈、老人拜年发红包,其实就是一种反哺,一种孝道,何尝不是对传统美德的一种传承?
还有一个变化就是老祖宗年岁渐长,智力渐衰,开始嗜睡,分不清时日。眼睛昏花,耳朵背聋,大家总要花很大的功夫才能让她明白今天过年了,大家要给她拜年了。
“拜什么年?我钱都没得!”明白过来的她有些局促不安。大家便将准备好的压岁钱递过去。
“哪个的钱?这不是我的钱!”她一脸嫌弃地拒绝着。
“让你拿倒给大家发拜年钱!”大家高声道。
“拜年钱?唉——我老了,不中用了,找不到钱,发不起拜年钱了!”一边说着一边站起来便要走开。
众人拉的拉,按的按才勉强将她止住。又解说半天,她才大概懂了。
“格老子,拿你们的钱来发拜年钱,简直不像话!你老者听倒要遭吵!”——她口中的老者,便是去世多年的老伴,陈兴中的爷爷。
她一边嘟囔着,一边将递来的钱,一张张地分发给跪在地上磕头的孩子们,不论多少,无论大小。看着满堂子孙,她的脸荡漾起了得意的、幸福的微笑,高兴地将拐杖往地上拄了拄,再拿起来朝前一指,说:“老者,你看哇,子子孙孙,发派下来好多!”
如此几年后,大家慢慢觉得老祖宗实在是老了,再强行组织这样的仪式,确实有点难为她,便放弃了。
没了这个仪式,给其他人的拜年也就稀稀拉拉起来。
特别是这些年经济发展,物质生活丰富起来,孩子们平时都是娇生惯养,尽着吃喝,尽着穿戴,尽着用度,谁还在乎哪几个压岁钱?所以,小孩子们对拜年领红包的事越来越没兴趣了。
另一方面,平时各家住各家,大家来往并不多,一大家人互相也生疏着呢。再加上受到什么人亲财不亲、礼尚往来之类说法,以及城里生人社会、等价交换等观念的影响,拜年发多少红包的事也被计算着了,你家有多少个孩子该发多少钱,他家有多少个孩子该发多少钱才不致于占了便宜或吃了亏。于是乎,这个拜年仪式开始变形走样,有种变味儿、串味儿的感觉!在陈兴中看来,这些传统的或市场经济时代条件下新生的观念似乎并没有什么错,但运用到家庭中、运用到亲情上来总给人以一种怪怪的感觉。家是一个不该讲“等价交换”的地方,而应该长善救失、扶困济危、互帮互助、感恩回馈。唯有长哥陈世军还坚持着不计得失、一视同仁地给每一个未成年的晚辈发着红包!
四 走亲戚
从晚辈与长辈之间迁延开来,亲朋好友间互相串门走访、互相祝福新年,便是拜年的另一层含义。
在陈兴中的记忆中,小时候过年是非常喜庆的,对孩子们尤其友好。既可以吃上平时想都不敢想的美味佳肴,也可以换身新衣裳,更别说一下子被压岁钱撑胀起来的荷包,还有只在大人口中听说过的糖果或小人书、变形金刚之类的礼物。那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前后,改革开放春潮涌动,农村土地下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生产力大解放,生产积极性大提高,生产生活取得了立竿见影的好效果。
那时候,走亲戚,全家都要穿上新衣服,再提上糖果或备上三五几块钱作为礼物。亲戚则要举全家之力热情款待,香肠腊肉,鸡鸭鹅鱼,凡是家中有的都要尽可端上饭桌。今天走这家,明天走那家,所有亲戚要轮流着走个遍。
孩子们倒是耍安逸了,但大人们似乎凭添了不少烦恼,将它称之为年关。关口何在?要准备年货,比如烟酒米面、瓜子花生、糕点糖果、香烛钱纸、鞭炮花筒,要给老人准备礼物、礼金,给孩子们扯布打新衣裳、准备压岁钱。一分钱一分货,那时辛辛苦苦一年下来口袋里刚好有点钱,不办年货吧怎么过年,办年货吧一年的积蓄又没有了。只看见父母在挣扎叹气中摇头。
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由于礼尚往来嘛,于是乎,你到我家送了什么礼,我都会暗暗记在心上,等去你家时,我也要按照基本对等的原则还回去。难就难在既不能原样还回去,又不想拿多或拿少了——原样还回去会被视为你不喜欢我送的礼物故原样返还,这是相当得罪人的做法;多了亏自己,少了亏别人——在那个温饱将要而又还没达成的时代,人们不得不这样计算着——物以稀为贵,的确谁都输不起。孔融让梨之所以值得称颂,那是因为它发生在物资极其匮乏的条件下。如果今天再来个孔融让梨,大家只会嗤之以鼻。如此既要创新,又要基本对等,还真的苦恼人。当然人们也有办法,就是引入第三家、第四家、第五家……把他们的礼品拿来对比一下,拣出差不多对等的送出去,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而且还一举两得,既解决了当下的问题,又清理掉了存货。最搞笑的是,等轮到最后一家人的时候,差不多所有的礼品都集中到他家了。面对一大堆糖果,他们是吃又舍不得吃,放到第二年吧,化的化,烂的烂,过期的过期。所以,那时谁都不想成为那最后的一家。解决办法也是有的,有的干脆每年更新一次顺序,也有的相互约定互不送礼。但这些小办法,往往还是拗不过古老的传统。至于谁家吃亏,谁家占了便宜,随着日子的好转,一切都烟消云散了。是的,日子很快好了起来。
“今天走湾头舅舅家!开车回来接我哈!”母亲在电话里吩咐道,将陈兴中从记忆里拉了出来。
舅舅家曾经很困难,但现在两个孙女长大出息了。
“咦——一个奥迪,一个高尔夫,不错嘛!”远远地陈兴中便看见了舅舅屋后停着的车。
“人家在重庆、永川都买起房子了,大妹孩子都两岁了,二妹年后就要结婚了!”母亲如是说。
陈兴中与舅舅家联系得少,所以好多情况不是很清楚。
大妹二妹读书都厉害,毕业后找了不错的工作,现在又找了不错的婆家,母亲感叹着时来运转,而陈兴中感叹着后生可畏。
“感谢表叔的支持!要不然我学都上不起!”席间,大妹端着酒杯非要敬陈兴中一杯不可。“哪里,哪里哟,都是你们努力的结果!”陈兴中有些不好意思地说。
“你忘记了吗?有两年都是你借给我们学费、生活费!”
“还年年给我们压岁钱!”二妹补充道。
陈兴中这才记了起来。确实有几年资助过她们几次。
“都是应该的,举手之劳!感谢你们还记得!”陈兴中多出了几分自豪。
“明天、后天大家约起到牛坝、石背二公、三公家去哇?”敬完酒,大妹又发出邀约。
“当然可以!确实好多年过年都没去过了!”陈兴中不免感叹道。
“就是,这些年大家都各忙各的,各家都老的老、小的小,都忙着打工挣钱!现在条件好点了,我们亲戚些也该多走动走动了!”不知什么时候,已是八十高龄的舅舅颤颤巍巍地站在了桌旁。
“要得,我也赞成!”隔壁桌的王老表也站起来附和道,“亲戚亲戚越走就越亲,不走就不亲!”
“走呢,确实该走!可是,把小辈子些算起来的话,现在的亲戚涩不晓得有好多了哦!”大老表端着酒杯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是哈!确实没计算过,如果把小辈子些加起来,不说上百家,可能好几十家是跑不脱的!”王老表接过话。
“是啊,一晃眼就几十年了。各家各户都在开枝散叶!走倒不一定都走,互相联络一下总是可以的,现在电话那么方便了!”舅舅语重心长地说。
“依我说,还是你们陈家做得好,几十年了,五代人还一大家人一起过年,真热闹,也真不容易!”大老表接过话头。
“各家过好就是大家都好!至于在不在一起,互相走不走动,我看都随缘!现在社会那么好了,大家都要开开心心、健健康康,这就是对我们这一家人最大的福报了!”陈兴中借着酒劲儿慷慨陈词。
“好!讲得好!大家都来干一个!”
“新年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