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霞山,这片神秘而迷人的地方,早已声名远扬。荔枝古道、百年民居大院、古藤古树,还有那烟雾缭绕间乍现霞光的灵仙之气,一直在我心间徘徊,令我心驰神往。得知能随市作协到烟霞山采风,我兴奋极了,满心期待着与这片土地的亲密邂逅。
一
金秋十月的上中旬,绵绵秋雨不断,可下旬第一天却格外开恩,太阳露出了笑脸。下午四点半从达州出发,经过两个半小时的车程,车内满是相逢的欢乐,大家畅谈着远近闻名的笑话,直至傍晚抵达潘家大院。
夜空下的潘家大院,正屋屋檐上吊着一盏灯泡,明亮的光线将周围事物突显出来,最醒目的当属架在屋檐横梁上那一团团金黄色的玉米棒。玉米棒泛着黄灿灿的光,映照在院坝里站着的十多个人身上,给他们披上了一层金黄的光彩。带队的市作协邹清平主席像是这儿的常客,赶忙乐呵呵地为大家安排客房。我们进房放好行李,走进堂屋就闻到桌上饭菜飘出的诱人香气,当地的土鸡、蘑菇、腊猪脚、香肠、腊肉、豌豆尖,引得大家围上桌就狼吞虎咽起来,酒足饭饱之后。
烟霞山的夜晚有些寒冷,少了坝下秋虫的鸣唱,四周一片寂静。睡在木屋里,就像睡在儿时的故乡一样。我在被窝里听了一会儿小说,听着听着就渐渐进入了梦乡。随着一声声久违的鸡鸣,沉睡的乡村被唤醒了,我和同屋酣睡的曹文润兄也被叫醒了。
我和曹兄走出院外,一块巨大的广告招牌吸引了我。从图片和文字得知,这里是中国电影集团为纪念全国优秀组工干部李林森同志拍摄电影《雨中的树》的主要外景地,也是万源市旅游局对外开放的著名旅游景点之一。我不禁对潘家大院另眼相看,便仔细打量起来:潘家大院是四合院,全由青瓦和木质材料建成,历经风雨后的木板房已显陈旧,我没有深究,也不知道大院的实际年龄,但我第一次见到房梁、窗子上精致的花纹雕刻如此栩栩如生,这是一处保存完好的文化生态大院。
目光转移,落在吊脚楼下立着的“潘家大院简介”牌上,走近细看,上面记载着:潘家大院又称上营。明朝末年,张献忠剿四川时,来到烟霞下,在潘家坪安营扎寨,在上坪的驻军称上营,中坪的驻军称中营,下坪的驻军称下营(现在的潘家大院所在的潘家坪)。我想,这大概就是潘家大院的年龄吧。
离吃早饭还早,我和曹兄便沿着硬化公路上行。沿路两边树木繁茂,山菊花、野棉花在林中零星开放,醒来的小鸟在林中跳跃叽叽喳喳地叫着。走着走着,忽然听到前方林中传来水流声,我定睛寻找,只见前方一条带着水雾的白色水帘从高处林间垂落,撞击在岩石上发出啪啪的声响,溅起无数水花,我俩不得不驻足观看。此情此景,一曲《知音》的插曲在耳边回荡:“山青青,水碧碧,高山流水韵依依……”
返回途中我走在右边,能看清潘家大院的后背,屋脊上有飞鸟停歇,凹凸有致的瓦沟瓦盖就像整齐排列的诗行,书写着阻挡风雨霜雪、守护木屋安康的初心。四周那些环抱的粗壮树木,恰似一个个高大挺立的卫士,守护着大院的春夏秋冬。
回到潘家大院,乡村酒店的女老板还在忙碌着做早餐,熊熊柴火映红了她坚毅的脸庞。我和曹兄一边吃着本地的核桃、板栗,一边和女老板聊天。从女老板喜悦的话语中得知:她丈夫在外从事建筑行业,年收入七八万,自己在家开办乡村生态酒店,空闲时种些蔬菜、到山上捡些蘑菇、竹笋,旅游旺季时接待来烟霞山旅游的客人,住宿和招待费年收入有六七万,虽然累点,但她说还是值得的。
二
吃过早餐,考斯特行驶在烟霞山。
初次见到烟霞寺,得知这里是覃大仙的恭修圣地。覃大仙本是一介书生,因考官误读他的姓氏,自以为落榜,便愤而出家修行悟道。他朝迎日出,暮送日归,不食人间烟火,苦苦修炼,终成正果。后人将他的真身置于石塔内,修庙供奉,福佑众生。刘禹锡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烟霞山也因此声名远播,招来八方信徒虔诚朝拜。也许是正值金秋,当天阳光明媚,我们在烟霞寺没有看到烟雾缭绕的氤氲景象,也没见到霞光乍现的灵仙之气。但从烟霞寺遗留的古老石穴、佛像石刻、盘根错节高耸的古树来看,我想,这些一定是经过了烟雾缭绕、霞光乍现的灵仙之气的滋养。
漫步在松林间,空气清新洁净,步道两边的草丛里野生蘑菇随处可见,市作协的美女孙老师高兴地捡起来,不一会儿塑料袋就鼓起来了。来到梵音洞,只见梵音洞右边刻着“转身直到三千界”,左边刻着“极目横看八百程”。先前到过的同伴们说:“只要穿过这个窄小的洞子,就能看到八百里壮阔的山川,会有意外的收获。”几个年轻人率先钻了过去,年近八旬的刘秀品老师也弯腰钻进洞子,在窄小的洞子里缩着身子,吃力地通过了三米来长的洞子。我是第一次来,也觉得很新奇,急忙猫着腰钻进洞子,里面有一段过道只有四十来公分,只好蹲下将双脚伸直朝着出口,缩着身子双手用力抓住悬崖边上的铁护栏,一点一点挪着身子移出洞口。气喘吁吁刚站起身,就看到眼前视野开阔,八百余里的山川、沟壑、田野、山峰尽收眼底,刚刚压抑的心情一下子豁然开朗。从窄小的洞子折腾着返回出洞,我仿佛经历了“转身直到三千界”的磨难,感觉像是从另一个世界脱胎换骨回来一样。
三
烟霞山的古树随处可见。几人合抱的古柏、松杉很多都被相关部门挂牌保护,吸引我们驻足的有抱石树、合欢树,最让我们惊叹的是古柏四兄弟,它们相亲相爱了850多年,竟然还生长在硬石盘之上,生长在硬石盘之上也就罢了,还长得如此粗壮挺拔!同伴们纷纷称赞:这古柏四兄弟堪称自然的杰作,林木的精华,天地灵气的结晶。
被誉为“川东第一”的红藤缠树,像温文尔雅的女子依偎着伟岸的男子,历经千年修炼,终成奇缘,共度春秋,恩爱非常,让我们这群文人墨客羡慕不已。
月坝河桥,桥身古老,桥下流水潺潺。有龙头朝上凝视着,横跨东西数百年至今完好无损。桥头三米远的石碑上,有朱熹诗词为证:“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带行。”同行的当地人说:“这里曾是昔日的荔枝古道,是蜀南荔枝运往长安的通道。荔枝古道圆了贵妃的荔枝梦,了却了明皇的爱妃情。”我心中不禁感叹,时过境未迁,汉唐的明月依旧高悬天际,青山依旧,绿水长流……古人已去,可知今日的变迁?
一块巨石,独自悬于崖边,傲然耸立,像人俯身探头张望,稍不注意,就会跌入山谷。随行的当地老人告诉我们:“这巨石叫神仙石,触摸就会晃动,摇摇欲坠。”我一听,小心翼翼地慢慢走近伸手触摸仙石,顿时心跳加快,全身发抖,担心会随着巨石一起掉下悬崖。触摸眼前的巨石,棱角已变得光滑圆润,可见千百年来,有多少只手好奇地触摸过、摇动过。而仙石依然稳坐高台,翘首期盼,守候着千年不变的夙愿。
一路游览烟霞山,品读百年桂树,花开香飘四邻;品读乡村小桥流水,处处充满诗情画意;品读一片片良田,层层梯田,演绎着秋天丰收后的喜悦;品读巍巍青山,潺潺绿水,吹奏着悠扬的曲调;品读中午乡村炊烟袅袅,院子里鸡鸣狗吠,勾勒出优雅的山村画面。
离开烟霞山的那个下午,我们带着满满的收获和不舍的心情踏上了归途。这次金秋之行,让我深切感受到了烟霞山的美丽与神秘,也让我对这片土地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如果有机会,我还会再次踏上这片土地,继续探寻它的美丽与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