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吴兴华的头像

吴兴华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4/17
分享

回家挖折耳根

每日上班路过滨河路,折耳根那独特的鱼腥味儿便钻进我的鼻子,卖菜的大爷、大婶守着摊位,一把把折耳根从腊月一直摆到次年三月。“买折耳根,才挖的很新鲜”的叫卖声清脆响亮,直直地钻进耳朵。每次看到那些大爷、大婶期盼的眼神,我都不忍让他们失望,总会买上一把带回家,让妻子做道凉拌折耳根。久而久之,我心里萌生出一个强烈的念头——亲自去山坡上挖折耳根。诚如古人所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亲自体验挖折耳根的过程,想必特别惬意!

二月的一个星期三,母亲打来电话,说她治疗冠心病的药快吃完了。周末,我便带着给母亲开好的药回了家。清早起来,我闲得无事,便提议到屋后的山坡上挖折耳根。母亲一听,兴致盎然,说她也要去。我赶忙劝她:“妈妈,您都八十几岁了,上坡下坎的,多不方便呀。”这时,隔壁的侄女走了过来,脆生生地说:“大爸,我陪你去挖折耳根。”我一下子来了精神,兴致勃勃地拿起母亲常用的小锄头,和侄女朝着屋后的山坡走去。

来到山坡上,眼前一片生机勃勃。嫩绿的野草自由自在地生长着,在微风中轻轻晃动,宛如一群欢快的孩子在讲述春天的故事。折耳根那心形的叶片小巧精致,不张扬却透着一种别样的活泼。它们有的三两株聚在一起,好似亲密无间的好友在说悄悄话;有的独自藏在草丛里,如调皮的孩子在和我玩捉迷藏。折耳根叶子的颜色也富有层次,正面是清新的翠绿,像春日里澄澈的湖水;背面微微泛着紫红,就像害羞少女的脸颊。在春阳的照耀下,它们恰似镶嵌在草丛里的宝石,散发着独特的光芒。

侄女早就熟练地蹲下身子,眼睛像敏锐的探测器,迅速地寻找目标。我也学着她的样子,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藏着折耳根的草丛。终于,在一丛茂盛的茅草旁,我发现了几株折耳根。我兴奋得连忙蹲下身子,用力扬起小锄头,狠狠地挖进土里。结果用力过猛,第一株折耳根就被我挖断了。看着断成两截的折耳根,我懊恼极了。一旁的侄女笑着安慰我:“大爸,别急,挖折耳根得慢慢来,俗话说‘欲速则不达’,要顺着根的方向往远一点的地方挖下去,才能把折耳根完整地挖出来。”

我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那颗浮躁的心平静下来,重新选了一株折耳根。这次,我小心翼翼地把锄头靠近根茎,轻轻挖松周围的泥土,然后,我用手慢慢扒开泥土,随着泥土的松动,那洁白细长的根茎一点点露了出来。我轻轻一提,一株完整的折耳根就被我挖了出来,那股带着泥土芬芳的鱼腥气息立刻钻进鼻孔。

继续寻找折耳根。我们沿着田埂,在山坡的草丛间穿梭,不放过任何一块长着折耳根的地方。挖折耳根的时候,偶尔会惊起一两只藏在草丛里的蚂蚱,它们“嗖”地一下蹦开,就像受到惊吓的小精灵,给这安静的田野增添了几分活泼和生机。有时候,还能发现一些小小的地洞,那是田鼠或者其他小动物的家。

时间在专注的挖掘中悄悄溜走,不知不觉,太阳已经高高挂在天空,阳光变得暖融融的。汗水顺着额头流下来,可我也顾不上了擦拭。我和侄女的眼睛还是紧紧盯着地面,手上的动作也没停。真像“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描述的那般,此时,每个人的篮子里都装满了折耳根,那洁白的根茎和翠绿的叶子相互交错,散发着诱人的气息。

临近中午,我和侄女带着满满的收获回到家。母亲早就在厨房忙开了,她把折耳根放在清水中仔细清洗,那洁白的根茎在水里显得更加干净透亮。洗净后的折耳根被切成均匀的小段,放进盆里。母亲往盆里加入切好的葱姜蒜,舀上一勺胡豆酱,倒上一些香醋和生抽,再浇上一勺热油。“呲啦”一声,热油激发了调料的香气,顿时,整个厨房都弥漫着折耳根独特的香味,那香味如同无形的丝线,紧紧地勾着我的味蕾,让人忍不住流口水。

一家人围坐在饭桌旁,品尝着这道凉拌折耳根。一入口,那独特的味道就在舌尖散开,先是折耳根浓郁的冲劲,就像大自然热情的拥抱;接着是调料带来的丰富口感,酸辣适中,清爽可口,让我胃口大开。每一口都带着田野间的阳光和泥土的气息,让人回味无穷,仿佛又回到了那片充满生机的山坡上。

饭后,我们坐在院子里闲聊,阳光透过斑驳的树叶洒在身上,暖融融的。侄女突然说:“大爸,今天挖折耳根太好玩了,您下次回来我们还去挖。”母亲也在一旁笑着点头:“是呀,这挖折耳根不仅能吃到新鲜的菜,还能活动活动筋骨,挺好的。”我看着她们,心里满是温暖。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