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寒山是一座山,寒山是一个人。
一
1923年7月18日,英国诗人乔治·奥威尔和女学生藏青徒行在浙东丘陵中。他俩此行的目的地是距离天台县城七十华里的寒山。
乔治·奥威尔是上海圣约翰大学文学院的教师。一个偶然的机会,(是的,纯属偶然。)他知道了寒山这座山和寒山这个人。那是一个春天的清晨,校园北面的荒地上,齐腰高的野草还挂满晶亮的露珠,奥威尔朝荒园深处走去,露水湿透了裤管。野草尽头是校园的铁栅围栏,大门上挂着的铁锁已锈迹斑驳,辨别不出本来的颜色,看来从未有人从这扇门出入过。奥威尔望着铁锁想,建校时为什么要在这里开一扇门呢?
奥威尔来校任教三年了,他从没来过这片荒园。这天清晨,是因为碰上了烦心事,就走进了校园里的这个角落。父亲从伦敦邮来一封信,信上说给他定下了一门亲事,催他暑假回国订婚。未来的岳父是伦敦一家珠宝行的商人,膝下就一个女儿。奥威尔心里烦恼,他不想一辈子同珠宝打交道。
奥威尔从爬满藤蔓的围栏缝隙中望去,外面是个喧嚣的世界,他在铁栅围栏边愣神了很久,才转身往回走。野草丛中突然传来脆亮的读书声,奥威尔停下了脚步,伸手拨开野草,他看见一位女生坐在一块岩石上,正捧着书朗读。女生乌黑的短发上束着一根粉红色发带,醒目、活泼。
奥威尔认得这个女生,她叫藏青,文学院三年级的学生,学习成绩在班级里冒尖。奥威尔和藏青的大哥一一中国著名的白话诗诗人澹如,还是好朋友呢。奥威尔向藏青要过书来看,是一本钢板刻字、油墨印刷的书,封面上印着《寒山子诗集》。油印诗集的封面褪色、破损,边角已翻得卷曲。
奥威尔翻看“寒山子诗集序”,序言中说:寒山子者不知何许人也,自古老见之皆谓贫人,风狂之士,因长期隐居唐兴县寒山一幽穴中,后人故以寒山称之。
奥威尔立着看完序言,才在藏青身边坐了下来,翻看正文。奥威尔被寒山的白话诗吸引住了:“重岩我卜居,鸟道绝人迹,庭际何所有,白云抱幽石,住兹凡几年,屡见春冬易,寄语钟鼎家,虚名定无益。”奥威尔通读过唐诗,他不知道中国唐代还有如此高品的白话诗。奥威尔连声不迭:“惭愧惭愧。”
奥威尔向藏青借了书,回去读完后,决定立即着手翻译《寒山子诗集》。奥威尔希望和藏青合作,他对藏青说:“我俩的中英文正好可以取长补短。”藏青喜出望外,她早有翻译《寒山子诗集》的想法,无奈英文功底尚浅,现在能与老师合作翻译,自然是最好不过的事了。
春去夏来,学校里放暑假了。奥威尔违抗父命,没回伦敦订婚,和藏青一起动身去寒山隐居地寒山,进行一次实地考察。
旅途的艰难自不必多说,沿剡溪顺流而下,上岸后再翻山越岭。奥威尔和藏青到达寒山时已是8月3日。
历史和传说常常混为一谈,历史一经叙述便成了传说。
传说中,藏青大学毕业后就和奥威尔结婚了。1936年,奥威尔夫妇带着儿子回到了伦敦。从此,再也没有踏上中国的土地。
二
723年,寒山从长安出发,东出潼关后,一路朝东南方向行走。天空辽阔,大地无垠,回望长安,寒山觉得那就是一圈樊篱。寒山漫无目的,随心所欲徒行。每一条河流,每一座山峦,每一片树林,都是他舒适的家。
寒山最后为何选择在天台县(古称唐兴县)寒山停下了脚步?人们大都喜欢这样说,天台山山水神秀,以“奇、清、幽、秀”闻名于世。这种“世外桃源”般的自然环境是古代文人理想的隐居地。其实不然,寒山不是慕名而来,古代信息不通、地理阻隔,他根本不知道偏僻的浙东有座寒山。徒行了几千里地,一日,寒山发现了寒山上的一个天然洞穴,觉得这是极好的栖居地。于是,寒山便停下了继续前行的脚步。
寒山遇见了寒山,缘分应该是世间最好的解释。
寒山在幽穴中住了下来,自己动手种菜、种谷子,采摘野果。
寒山行走在寒山中。山野的风吹来了诗句,寒山就把诗题在洞穴旁的崖壁上。诗是大自然的歌,应该和自然物在一起。
天台县城北七华里处,有座国清寺,建于隋代。
关于寒山和国清寺僧人拾得的第一次见面,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拾得见到寒山,说:“施主是长安人。”
寒山说:“你怎么知道我是长安人?”
拾得说:“你虽衣衫褴褛,但浑身散发出一股皇城之气。”
寒山说:“那你一定也知道我为何离开长安了。”
拾得说:“和你一道写白话诗的几位挚友,摈弃了白话诗,重新写起格律诗来。你和他们志趣不合,分道扬镳了。”
寒山说:“知我者拾得也。”
从此,寒山和拾得成为知音。寒山经常从寒山上的幽穴来到国清寺,和拾得一道吟诗唱偈。
寒山形貌枯萎,衣衫破烂,头顶树皮,脚穿木屐,慢慢行走在寺院中。他低头自言自语,独自痴笑,大呼快活。有僧人见了,上前驱逐寒山,打他、骂他。寒山立住,仰头望天,拍手呵呵大笑。
一日,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打我、骂我、辱我、吓我、骗我、谤我、轻我、凌虐我、非笑我、以及不堪待我,如何处置乎?
拾得对云:只是忍他、耐他、敬他、畏他、避他、让他、谦逊他、莫睬他、一味由他、不要理他,再待几日你且看他。
寒山每次回寒山前,拾得把食堂里剩余的饭菜装入竹筒,让他带回去。
三
1963年,乔治·凯特在位于伦敦摄政街的威斯敏斯特大学上学。那是个嬉皮士盛行的时代,凯特休了学,和一批年轻人整天荡悠在街上。
凯特的父亲是位建筑承包商,一天,他把凯特的奇装异服和一把吉他从窗户扔了出去。凯特被父亲驱逐后,就和几个嬉皮士路宿街头。
路宿街头半年后,一个冬夜,凯特嘴里噙着瓶白兰地,走进爷爷乔治·奥威尔的住所。爷爷笑咪咪地望着凯特,接纳了他。
一日上午,阳光照在玻璃窗上时,奥威尔向孙子凯特谈起了中国唐代的白话诗人寒山。爷爷说:“英国人孤陋寡闻,只知唐代的格律诗是中国文学的一座高峰,谁也不知道唐代寒山的白话诗也是一座高峰。”
爷爷起身从抽屉里拿出油印的《寒山子诗集》,以及自己和太太藏青的翻译手稿。爷爷说,自己四十年前,曾在幽穴里与寒山彻夜长谈,讨论白话诗的过往和今后的发展趋势。
凯特说:“爷爷糊涂了,你和寒山相隔一千多年,怎么会和他在幽穴里一起讨论诗歌呢?”
奥威尔说:“怎么不会?我那回和你奶奶一道去寒山,还带了一盒上海豫园的茴香豆,作为礼物送给寒山。”
凯特的父亲曾经告诉他,1936年,爷爷在回伦敦的轮船上,大病了一场,从此脑筋时而清醒时而糊涂。
奥威尔说,回伦敦后,他找了几家出版社,但《寒山子诗集》的译稿一直没有出版商愿意接受。
几年后,爷爷奥威尔临终前将油印的《寒山子诗集》及翻译手稿交给凯特,让他完成自己未了的心愿,争取早日出版。
凯特不去街头闲逛了,开始认真读《寒山子诗集》的译稿。阅读中发觉自己的心灵竟与寒山诗有相通之处。
凯特把《寒山子诗集》的译稿打印了几十份,跑到街头分发给一些嬉皮士朋友。寒山子的诗在嬉皮士中迅速流传开来。
四
1995年秋天,凯特踏上了中国的土地,去寒山寻访寒山的踪迹。
宽阔的公路直通寒山脚下,不断有轿车和摩托车超越凯特乘坐的出租车,呼啸而去。到了寒山脚下,凯特看到几辆大巴车上下来的人挤得停车场水泄不通。导游举着小彩旗在指挥游客,喇叭里传出声嘶力竭的喊声。
爬上山坡,寒山隐居的洞穴前人满为患,凯特只能从人缝中看到山崖上有一个幽暗的洞穴。
一个脖子上挂着照相机的人,牵着一匹白马走到凯特身边,大声问:“照相吗?留个影不枉来寒山一趟。”
洞穴周边的空地上,小贩拔长腔在吆喝:寒山茶叶罗、寒山笋干罗。
寒山已不是爷爷奥威尔所说的寒山,成为风景区了。凯特失望极了,心里想:寒山隐居洞穴,一定是不希望有人来打扰他。
寒山只是一座山,寒山已不再是一个人。
初稿于浙东天台山
2025年3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