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史恒臣的头像

史恒臣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4/22
分享

杈把·扫帚·牛笼嘴

“乡里人儿,去赶会,杈把、扫帚、牛笼嘴”,这是广泛传播于南阳大地的一句农谚。杈把、扫帚、牛笼嘴三样东西,是农人的亲密伙伴,伴随了农耕社会几千年。

杈把就是桑杈,一人多高,顶端有三个两拃长的杈齿儿,是装运茎杆作物的主要工具。“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是田园诗人唱给桑树的颂歌。殊不知,生产一把顺手耐用的桑杈,要费的周折多着呢。桑树经过幼苗期,至少还要三至五年,才能长到五尺高,鸡蛋粗细,此时农人就为制作桑杈做准备:锯掉分叉处多余的枝条,只留三根等距平行枝条,中间再用树条缠紧,确保生长时不走样。过了一年,树干、杈齿粗到可以承担重任,就将桑树从根部据倒,拿到火上烘烤,待其主干、枝条变软,迅速拿到一边,捏直杈把,截好杈齿,再做简单砍削,一把桑杈大功告成。“三夏”大忙前夕,乡村集市上就有桑杈出售,农人购置回家,桑杈在田间地头、打麦场上找到了用武之地。

扫帚用指头粗细的竹子捆绑制成,是打扫庭院、清理麦场的必备工具。“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是文人雅士对居住环境的要求。对农人而言,可没有这等闲情逸致,他们想的更多的,是如何让“不成器”的细竹子物尽其才。这样的竹子,篾匠只能破开后编成竹篓、竹篮,要制竹床、竹椅,编席、作椽,就派不上用场了。农人却用特有的眼光,发现了它的用途—扎扫帚。木掀清理后的麦场,地上一片麦粒,正是扫帚大显身手之时。他们双手握紧扫帚,四下发力,不大功夫,把麦场扫的干干净净。不仅如此,扫帚还是“漫场”(清扫浮在麦堆上的 “麦余儿”)时不可替代的工具。

牛笼嘴用竹篾制成,状如倒置的头盔,空隙似铜钱大,套在牛嘴上,防止它偷吃粮食、青苗。“三十亩地两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儿”,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的朴素追求。人好吃懒做,牛亦有之。牛作为大型牲口,若不能控制它,非但不听使唤,甚至还会伤人。农人绞尽脑汁,想出了制服它的办法:用锐器穿透牛鼻子,插上牛鼻圈儿,牛就老老实实听人调遣了。牵牛要牵牛鼻子,这是符合唯物辩证法的。这还不够,为防止它偷吃粮食、秧苗,又发明了牛笼嘴,不然它一嘴下去,毁棵庄稼,损失就大了。

回味这三种农耕文明的工具,忽然想到:用人如器。老祖宗在制作桑杈、扫帚和役使耕牛的过程中,蕴藏着他们育人、选人、用人的无穷智慧。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