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一个梦寐以求的愿望,就是到著名的北京大学看一看。去年初夏,我终于来到了我梦想的殿堂——北京大学。
2010年6月12日,满载着北京人民大会堂颁奖盛典的喜悦,获奖代表们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驻地观看完表演后,“中国时代风采”组委会组织我们径直奔向北京大学。
我们来到北京大学的西门,西门上的“北京大学”四字是毛主席题写的。一个古色古香的大门,连带西门一带的建筑都是修缮过后的老式结构,朱红的门窗,飞翘的屋檐,雕龙画栋,各式图案密密匝匝地铺陈在每一个细节上。
我跟随代表们迈入北京大学的门。迎面扑来一阵花香,绿草茵茵的地带,校园内古树参天,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步移景异。不远处便能看到一对秀丽的华表矗立在办公楼和庑殿围合的那半敞开的空间中。这里亭台楼阁,假山怪石,山环水抱,湖泊相连,堤岛穿插,风景宜人。优美典雅的环境内充满着丰富多彩、魅力无穷的校园生活,使学生可以同时感受到自然的风景和浓厚的人文气息。
走到一个爬山虎覆盖的四合院门口,那是北大的广播电台中心,走进去,中间对称的种着四棵树和花,正对着四面的房子,静悄悄的。这些老房子比比皆是,看标牌会发现都是教授讲师办公的地方,却是那么合拍。有的老房子几乎被爬山虎盖住了全貌,一层一层绿衣裳裹住大半身。左边是一个大大的鱼塘,鱼儿正在水中悠闲地游来游去,十分幽静。远处,高高的华表矗立在草坪上,顶端雕刻着许多花纹,显得古色古香。
组委会要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举办中国时代风采创新论坛,各界精英将走上百年讲堂星光舞台激情演讲,并在大型喷绘墙上宣言签名,发表获奖感言;让来自海内外的代表共同分享他们的成功经验,共同见证和谐中国的梦想与辉煌。趁大会还没有开始之际,我和几位获奖代表匆匆浏览了北大校园。
我们在北大校园内慢慢地散步,仔细地欣赏着的每一处的景物。我发现,北大的教学楼都是非常古老的建筑,散发出古典韵味。走了一会儿,看到了一片湖,清澈的湖水倒映着一座高大的塔。原来,这片湖就是著名的“未名湖”,是北京大学校园内最大的人工湖,也是北京大学校的标志景观。那座塔叫“博雅塔”,位于未名湖东南,是一座十三级密檐宝塔,倒映在碧波之中,它外形仿照通州燃灯古塔的样子,用辽代密檐砖建成。
未名湖畔风景优美,原先有不少皇家园林,又曾是圆明园的一部,后来把这里统称为燕园。未名湖宛如一块温润的碧玉镶嵌在燕园的中心,湖中一岛一鱼一石舫,颇具点睛之巧。湖畔垂柳袅娜,曲径通幽,形成了亦真亦幻的境地,这里就像一块圣地,远离浮华和喧嚣,有一种宁静致远的淡泊之美。在未名湖畔,东可观湖光塔影;西可看钟亭落霞;南可望湖山林木;北可览层楼幢影,处处都充满了诗情画意。
绕湖散步一周,碧水绿树环绕,抬头望望塔顶和天空,湖塔互相呼应,浑然一体,真是一种享受。未名湖安然地躺在燕园之中,周围起伏的地势与湖岸交接形成的流畅的线条,将湖水勾勒得如同一块温润的软玉。未名湖是它以“未名”而扬名天下,是那些曾在湖边散步凝神的大师们,让这湖水生出了独特的灵气。除了它本身所固有的美丽之外,更多的已经凝结为一种文化意义上的象征。
有人说,博雅塔是一枝硕大的神来之笔,而未名湖则是一方来自天池的巨砚,一代又一代的北大人挥动着这枝神笔,饱蘸未名之墨,共同书写了百年北大的辉煌历史。
我们在亚洲最先进的北大图书馆前驻足。
北大图书馆,仿古建筑。正门向东,两翼为文史楼、地学楼,与北大东门连成一线,形成了一个开阔的视觉通道。它将传统与现代建筑风格相融合,造型以传统风格为主,质朴大方、端庄稳重,高大巍峨的图书馆与周围原有的建筑和谐统一,成为燕园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他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藏书楼,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国立大学图书馆,是亚洲最大最先进的图书馆。檐下还挂着邓小平题写的“北大图书馆”匾额。据说毛泽东当年在馆内当过图书管理员,不过是在北大红楼旧址。
按照规定的时间,我们走进了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一所现代化多功能校园剧场。“中国时代风采创新论坛”按时隆重举行。乘大会自由发言之际,我和一位文友略览了这所独具魅力的圣堂。
作为一所现代化多功能校园剧场,讲堂坐落于燕园中心位置。地上主体三层、地下一层,建筑风格独特,硬件设施一流,内设拥有2167个座位的观众厅,以及多功能厅、化妆间、排练厅、纪念大厅、四季庭院、会议室、展廊、贵宾接待室、观众休息厅、咖啡厅等场地资源。有先进舞台机械及自动控制系统、电影数字立体声还音系统等专业设备。
百周年纪念讲堂依托北大得天独厚的人文环境,践行会议中心整体服务思路,始终遵循“服务学校,服务师生”的工作宗旨,以弘扬高雅艺术、繁荣校园文化、推进素质教育为己任,着力打造“高雅艺术殿堂”和“素质教育课堂”的双重品牌,紧跟会议中心整体前进步伐,稳步推进讲堂各项工作健康开展。
燕园中还有众多的人文景观。
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的塑像,他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主张,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堪称“学界泰斗、人世楷模”。国际友人埃德加·斯诺的墓地,一部《西行漫记》向全世界介绍了红色中国后,把自己也永远留在了燕园,留在了红色中国。革命先驱李大钊先生的纪念碑,他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而且也是学识渊博的著名北大学者。在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身后,再读一遍《堂·吉诃德》,批判的精神是北大永恒的传统。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作为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思想的发祥地,有“中国政治晴雨表”之称。作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活动基地,北京大学为民族的振兴和解放、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做出了不可代替的贡献,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先锋作用。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传统精神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在这里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从北大西门往南门走,建筑越来越新,已是现代气息,尤其是出南门,穿过小街,就是电子中心的中关村大道,高楼林立,繁华商业,人来人往,和西门的静谧比起来,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让人顿生恍惚之感。
最初踏进北大校园的心情是微妙的,打破了神秘高贵的心理隔层,真实地感受周围的一草一木。走过之后,留下的印象是,其实在所有的校园中,北大并不算广阔,但是却极为细致,人文气息浓厚,自成古典气质,莫如闲散端庄的闺秀娉婷而来。
离开北京大学前,我特意买了一个带有北京大学校徽标志的立式小钟。让历史记住,让时间记住,今年的初夏我来过燕园;我相信,在若干年后的春天,我还会走进北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