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甘南采风的第三天,我们从兰州出发到拉卜楞寺,全程320公里需要近四个半小时的路程。按照计划途经甘加秘境和甘加草原最后到达夏河县的拉卜楞寺。路途中,车里一直播放着西藏歌手扎西华旦的歌曲《梦回拉卜楞》:“雪域挚爱的诱惑,青藏最美的浓缩,哈达在雪中飘过,祝福在歌中传播……”听着这首歌,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一幅幅在电视及网络上看到过的拉卜楞寺画面,一种神秘而庄严的意境心由而生。我不由自主大声问,拉卜楞寺是什么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不怕千万里来膜拜和参观学习?
见大家都不吱声,孙亚玲老师不紧不慢地说道:“拉卜楞”是藏语中“寺院最高活佛府邸”的意思,位于中国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的夏河岸边。拉卜楞寺又名扎西奇寺,是藏传佛教(喇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康熙五十三年建立“拉章”(嘉木样佛宫),纪念第一世嘉木样阿旺宋哲大师,“拉章”后来变音“拉卜楞”,意为活佛的最高府邸。是甘肃南部藏族地区最大的寺院。那里有满街的红衣僧侣,也有虔诚的藏民;既有梵音声声,也有世界上最长的转经长廊。寺院的墙面由红、黄、白色彩组成,浓烈而鲜艳夺目。历史上,拉卜楞寺作为政教合一的中心,影响力遍及甘肃、青海、四川等地,对于了解藏传佛教、感受宗教文化、欣赏建筑艺术、体验当地民俗及促进文化交流都很有意义。
到了拉卜楞寺,已是下午三点。走进拉卜楞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宏伟壮观的建筑群落。寺庙整体布局错落有致,金顶红墙、飞檐翘角,尽显藏族建筑的独特魅力。沿着宽阔的石板路继续前行,清新的宗教气息在空气中弥漫,像乘着风儿的天使向我们扑来,令每个人在不经意间感受到了超然的温暖和宁静。阳光透过云层洒下金色的光芒,庙宇与云层交相辉映,为眼前的拉卜楞寺镀上了一层浓密的金辉,高贵而辉煌,传递出来的静谧和神圣,令人心生敬畏。
依次可见大经堂、弥勒佛殿、时轮金刚院等各个金光闪耀的铜质鎏金庙宇,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不可抵挡的亮丽。那每一寸辉映,都在诉说着拉卜楞寺的历史,精美的装饰似件件艺术品,都在展示着藏文明的魅力,作为信仰的符号,承载着历代无数朝圣者的期盼与祈愿。置身于这种环境中,无论是信徒还是游客,都会被眼前的景象所感动,仿佛时间在此凝固。思绪间,一缕亲吻柔纾的风,轻轻地在我的额头轻抚而过,我心灵的感应如收到美好的传递,感受到了拉卜楞寺深厚的宗教底蕴和虔诚的信仰气息。
一、宏大氛围的灵动与和谐
走在寺院里,有年龄不等的僧人三三两两地从我身边经过,他们身着红黄相间的僧袍,手拿佛珠默念佛号,摇动经轮呼呼作响。或诵经礼佛,或打扫庭院,他们忙碌的身影在拉卜楞寺形成独特的人文景观。我目送着他们来来往往,聆听着他们喃喃的祷告声,感受着这份来自心底的平静与力量。
在寺院的大殿广场,正赶上难以遇到的祭祀活动,有等待的游客,也有三五成群的僧人。我有幸与一位在我身边等待祭祀的喇嘛攀谈起来。谈及拉卜楞寺,他眼中闪烁着自豪的光芒。他告诉我,寺庙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有18座金碧辉煌的佛殿,万余间僧舍。其中,以六大扎仓最为著名。扎仓,藏语意为学院。六大扎仓即六大佛学院:修显宗的闻思学院,修密宗的续部上学院、续部下学院,修天文的时轮学院,修医药的医药学院和修法律的喜金刚学院。其中,闻思学院为全寺中心,有前殿、正殿、后殿三大部分。前殿供藏王松赞干布像,正殿悬“慧觉寺”匾额,为清乾隆帝敕赐。正殿11开间,宽100米,深75米,有柱140,大可合抱,可容4000喇嘛同时念经。殿内挂着各色彩幡,燃酥油灯百余盏,香烟缭绕,静谧而空灵。正是这种寂静中透露出的生命力和活力,才使得拉卜楞寺显得更加宁静和庄严,一派佛国气象,寺中还有两座讲经坛以及藏经楼、印经院,珍藏文物数万件,藏文经典6万余册。这座寺庙不仅承载着藏族人民的信仰和精神追求;同时还是传承和保护藏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进步方面也发挥着积极作用,祭祀活动完了你可去亲身观瞻。
站在拉卜楞寺里,我感到自己是那么渺小,不禁思绪万千。想起了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说过的一句话:“真正的和谐是存在于事物内部和事物与事物之间的一种平衡。”或许可以这么说,拉卜楞寺之所以能够展现出如此震撼人心的庄严与灵动和谐之美,正是因为其内部各元素之间氛围的和谐统一。
二、随风轻响经幡的祝福与传递
在拉卜楞寺的寺庙中,经幡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那些经幡,在宁静氛围中随风响动,犹如一只只翩翩起舞的彩蝶,在寺庙中轻柔地诉说着信仰的故事,传递着来自高原的祝福,滋养着每一个朝圣者的心灵。
我上前仔细端详,这些经幡上都印刻有经文与祈愿,寄托了人们对生活的期盼与对未来的美好向往。我还看到经幡的颜色各异,赋予了人们多种祈福。红色象征着生命和幸福,黄色代表着丰收与希望,绿色则传递着生机与安宁,白色意味着纯洁与祈祷,而蓝色则寄托着对天空的向往与自由的渴望。风轻轻吹来,带动它们一同摇曳,仿佛在与天地对话,诚恳地传递着人们的心声。
每一面经幡的飞扬,都像是在诉说着藏族人民对神灵的敬仰,象征着对世界和平与安宁的向往。我在拉卜楞寺里,看到朝圣者们常常驻足,虔诚地注视着那随风飘扬的经幡。我想他们有的人在心中默念祷告,希望能将自己的愿望寄托于风中;有的人则双手合十,闭目感受那一份来自信仰的宁静与归附。
在这样的时刻,一切的烦恼与忧愁仿佛都被风吹散,留下的只有那份纯净与安详。经幡不仅是一种宗教的象征,更是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每一个节日及仪式中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承载着藏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美好的期盼。在这里,随风轻响的经幡不仅传递着祝福,更是承载了人们心灵与信仰的桥梁,让每一个走进拉卜楞寺的人,都能感受到那份来自高原的深情厚谊。
他们每一次的祈愿,都会让心灵随着经幡飘向远方,带着信仰的力量,守护着每个虔诚的心。无论是在晨曦初露的清晨,还是在日落黄昏的傍晚,随风轻响的经幡总是伴随着拉卜楞寺的每一个瞬间,成为这片神圣土地上最动人的乐章。
三、红白黄土墙的光影与交响
关于这三种颜色,在采风群里还有过一些讨论。孙亚玲老师在群里问:“拉卜楞寺,僧舍,为啥墙的颜色不一样?”看到群里有些寂寞,我便抛砖引玉地回复:“前段时间好像看过,是等级吧。在寺里只看到红,黄,白这三种颜色。”孙老师@我:“ 我查了好多资料,说的是等级,但是两面墙不一样,可能还是有其他原因”。隔了一段时间,孙老师在群里发了一条信息,说终于向拉卜楞寺的僧人请教了,僧舍外墙颜色不同的原因了。“由于从嘉木样活佛、四大色赤、堪布活佛到普通僧侣的建筑系统有着严格的等级划分。嘉木样活佛的官邸以及色赤级别的官邸都涂成黄色,堪布活佛级别的涂成红色,而一般僧侣的住房则涂成简单的白色,但两面墙体相连而涂成一面黄色一面白色墙的僧舍,则是从西藏学佛归来并取得堪布学位僧人的住舍”。
由此我才知道了在拉卜楞寺,红白黄三种颜色的真正含义。后来在其他寺庙,走近这些颜色的墙面,我能够感受到的不只是一种色彩,而是含有广泛包容的一种文化符号。这种色彩的光影与交响,宛如一位智慧的长者,在拉卜楞寺引导着每个来到这里的人们,去领悟生活的真谛与内心的平和。使每一次驻足,都经历着心灵的洗礼,仿佛在这片色彩的海洋里,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和追求的方向。这样的体验,让我倍感珍贵,犹如在草原的富氧的绿风中,沐浴着阳光,感受着生命的脉动与超越。
四、装饰雕塑的诗意与禅意
在拉卜楞寺,走近那座座建筑的每一个角落,都能感受到藏文化的深邃与精致。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些雕刻精美的门窗。这门窗及寺庙的横梁竖柱上,雕刻着佛教故事中的人物与神祇,生动形象,栩栩如生。那一尊尊菩萨的面容,既显得庄严,又流露出慈悲的气息,仿佛在向每一个进入寺庙的人传递着吉祥。
在窗棂上,我常常被精致的花纹与几何图案所吸引,使我受到了独特视觉印象的冲击。在造型方面,拉卜楞寺的雕塑作品形象生动,无论是神态庄严的佛像还是威武的护法神,各种生动的造型,都展现了雕刻大师们通过对线条、比例和空间的巧妙处理,将一个个普通的材料塑造成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
在雕塑色彩运用上,拉卜楞寺的雕塑采用了丰富的色彩配搭,尤其是金、银、铜等金属光泽的点缀和映衬为亮点,为雕塑增添了几分神秘和神圣的灵性。在材质选择方面,拉卜楞寺的雕塑多采用青石、花岗岩等坚硬的石材木材进行雕刻。这些材料不仅能够经受住岁月的洗礼和风霜的侵蚀,还能够更好地呈现出雕塑的质感和韵味。
在宗教文化内涵方面,拉卜楞寺通过塑造不同的形象和场景,表现了佛教教义和历史故事的情节。例如“三世佛”的雕塑分别代表了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时间维度,寓意着佛教的永恒真理和生命的轮回流转;而“十二因缘”则通过生动的形象描绘了人生的因果循环和生死轮回的过程。这些作品不仅让信徒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佛教思想和文化,还激发了人们对信仰的坚定和敬畏之心。
在表达藏族民间传说和英雄事迹方面,用“八宝吉祥”的藏族八种宝物雕塑,表达了吉祥如意和丰衣足食的愿景;而“文殊菩萨骑狻猊”的雕塑,则展示了文殊菩萨的智慧和力量以及他对人类精神的启迪和引导作用。这些作品不仅丰富了雕塑的内涵和形式,还使得这些作品具有更加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族特色。
在诗意方面,拉卜楞寺的雕塑作品善于利用意象和隐喻来表达内心的感受和情感,每一个形象和场景都蕴含着深厚的意境和丰富的态势。例如,“观音菩萨坐莲台”的雕塑则通过观音菩萨的端庄形象和莲花的纯洁象征来表达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平静的心态;而“莲花童子献哈达”的雕塑则通过童子的可爱形象和哈达的象征意义来传达出对客人的尊敬和祝愿。
在禅意方面,拉卜楞寺的雕塑作品强调内心的宁静和超脱尘世的境界,这些雕塑作品通过简约、抽象的造型语言和深邃的文化内涵来传达出一种超然物外、淡泊名利的精神追求。例如,“梵天像”则通过梵天的端庄形象和简约的艺术处理来表达出一种超越世俗纷扰、回归自然本真的境界;而“文殊菩萨像”则通过文殊菩萨的智慧形象和深邃的眼神来传达出对智慧的追求和对人性的洞察。
五、佛珠流转中的沉思与冥想
在拉卜楞寺,无论是来来往往的僧人,还是前来朝圣的当地藏族群众,总能看到佛珠在手指间轻轻流转,指尖的摩挲带来了心灵的平静,时间在这一刻凝固了,仿佛能感受到每一颗珠子所承载的信仰与希望。沉浸在这样的状态中,我想这些有信仰的人们,在内心深处,寻找的是繁忙生活琐碎后的暂行键,给烦躁的心安放着寄托和心灵的归宿。
我站在拉卜楞寺的广场上,让自己闭上眼睛,静静细听耳边传来伴有佛珠响动和低沉悠扬的经声。我想,他们每一次的念诵,仿佛都在与宇宙对话,向着无尽的虚空倾诉着内心的愿望与渴望。他们指间捻动的佛珠,不再只是心灵的节奏,而是他们深刻地反思与领悟,在这个过程中,烦恼与忧虑渐渐消散,留下的是灵魂纯粹的满足与安宁。
不远处,我看到坐在那里等祭祀活动的一位年迈喇嘛,手中正在捻动着佛珠,我便轻轻地向他走去,到了他跟前我们相视互相微笑着,也算打了招呼。仔细看他正在滑动的佛珠,不知道经历了多少日日夜夜的碰撞,已经红光发亮。他低头捻动佛珠时,眼神中总是流露出一种宁静和祥和;抬头看我时,表情里充溢着慈祥友善和蔼可亲。见我盯住他的佛珠,便会意地告诉我,这佛珠陪伴了他大半生,是他修行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些佛珠通常由珍贵的材料制成,上面刻满了精美的图案和咒语,具有极高的宗教价值和艺术价值。他还说,除了日常的修行外,佛珠在一些特殊场合,比如法会或者重要的仪式上,他们还会用来进行祈福和祭祀。说完他继续微闭眼睛,旁若无人地继续捻起了佛珠,这是我近距离亲眼见证了一位喇嘛在进行冥想时的情景。
就这样,我静静地坐在他旁边,不敢打忧他的修行,只能注视着这位过半百的僧人长者,在拉卜楞寺里,双目紧闭,有规律缓慢呼吸着,进入了他幸福的境界。此刻,我看到他的脸上洋溢着一种平和与安详的光芒,仿佛所有的烦恼和忧虑都已随风而去。过了一会儿,他缓缓睁开双眼,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告诉我,这种冥想让他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宁静与放松,仿佛整个世界都变得温柔起来。
我回过头向拉卜楞寺深处望去,仿佛看到阳光透过庙宇的缝隙洒在殿堂的地面上,佛珠的流转也在闪烁着金色的光芒,映照着每一位朝圣者的脸庞,他们在这里寻到了心灵的寄托,超越了自己世俗的平和。那佛珠的每一次转动,都是对信仰的执着、对生命的思考、更是对未来的期许。这种沉思与冥想交织成的美丽画卷,展现出了生命的无常与永恒。
六、经筒低吟中的洗礼与超越
除了佛珠外,拉卜楞寺还有一项特别的活动——转经。而围绕着拉卜楞寺的转经长廊,是世界上最长的转经长廊,它环绕寺院绵延近4公里,转完转经长廊所有的转经筒,大约需要两小时。长廊里面排列着的转经筒有大有小,小的周长只有一米左右,而大的转经筒需要三四个人才能合抱住,木制的红色经筒上面彩绘着鸟兽图案,信奉藏传佛教的人们认为,转动大经筒的经咒比小经筒多,划过的痕迹也比小经筒大很多,自然积累的功德也高很多了。
在转经筒长廊,我看到虔诚朝拜者当中,有游客、僧人也有藏民,混淆掺杂着接踵前行。转经筒色泽鲜艳、图案精美,经筒中装有纸印的经文。在每一个法轮上都有“唵、嘛、呢、叭、咪、吽”六个梵文字,这叫作“六字真言”,也被称为“六字大明咒”。有的一边摇动手持经筒一边手推转经筒;有的口吟六字真言,目光坚定而心无杂念地依次转动着经筒。他们相对望的那一瞬间,似乎不知如何言语,唯有报对方一个微笑,便已道尽问候和心语。我跟着这熙攘的人群后面,也加入转经的人潮里,手指拨动那木制的经筒,听到那“哐啷”声入耳,似乎就是在净化和洗涤心灵。
迎面而来的一位老僧人吸引了我的注意。他白发苍苍,身穿深色僧袍,面容慈祥,眼神中透露出无尽的智慧和沧桑。他在我前面左手轻轻地摇动手中的小经筒,口中念念有词,仿佛在与佛祖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右手随着脚步前行转动着走廊里大大小小的经筒。在经筒尽头,他回头看我时,脸上充满了可亲与慈祥,我急忙跟上前去想与他交流,却发现自己连一句合适的问候语都难以启齿。而老僧人的眼神中似乎读懂了我的困惑和不解。他微笑着向我点了点头,示意我可以走近一些。于是,我便静静地站在他的身旁,聆听着他与佛祖的对话。老僧人向远处望了一眼,眼神渐渐变得明亮起来,他仿佛看到了什么美好的事物一般,对我说:“你知道吗?这些经筒都承载着一个故事、一份信仰。它们在流转的过程中传递着智慧与力量,让人在忙碌的生活中能够暂时停下脚步、反思自我。”听到这里,我不禁陷入了沉思之中。正如那经筒所唱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他接着说,转经筒是西藏佛教信徒的重要法器之一,用来祈福祈愿、修行悟道、弘扬佛法和传承文化。在寺庙或在家中转动转小经筒,可以积累功德,消除业障,增加善缘,实现心中的愿望,启发信徒的悟性和智慧,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佛教教义和修行方法,以达至更高的境界;转经筒上的经文都是佛教经典,转动转经筒可以弘扬佛法,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佛教教义,传承藏族的历史、文化、艺术和宗教信仰。是啊,我感叹道,经筒不仅仅是一种佛教法器,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和灵魂的慰藉,信仰在这里流淌,彼此交织成感人的画面,每一次的转动,都是对内心深处的独白和对世俗烦扰的释然。
拉卜楞寺不仅是信仰的象征,更是草原文化的心脉。它吸引着无数朝圣者,带着虔诚的心灵,踏上朝圣之路,在这里磕头、转经。似乎每一次呼吸都能感受到祝福在心头荡漾。拉卜楞寺,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桑科草原上。辽阔的草原与庄严的寺庙彼此辉映,奏响了一曲诗意辉煌的美妙乐章。熠熠生辉的拉卜楞寺,伴随每个来到这里的客人,心灵得到洗涤,生活充满希冀。扎西德勒,我把这份祝福送给你,永恒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