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戈比的头像

戈比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3/23
分享

鲜花伴着踏歌行(散文)

我有时在想,美丽的风景里,是否可以没有鲜花?答案肯定是可以。但仔细想缺少了鲜花的点缀,风景里便失去了灵动与生机,就像我们每天的饭菜,少了最重要的调味品盐,美味的佳肴味蕾无从谈起。在西双版纳,你可以漠视其他东西不存在,但不能装作看不见四季里都有盛开的鲜花,它们随时都会陪伴在你的身边,不经意间,鲜花就会被映入你的眼帘。

初来乍到,让我最亮眼的是这里的美女们。无论是年长的“波涛”,还是年轻的“哨多喱”,他们头上衣服上都有鲜艳花朵装扮。后来,随着生活的深入,我深切感受到这里的人们爱花,种花,护花,戴花及食花,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有喜庆欢乐的日子,就会有鲜花伴着踏歌行。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是一个多民族聚住地,包括汉族有13个民族,各民族既有自己的习俗又有对花的共同爱好。五树六花之俗,在这里有着广泛的传承。傣族的鸡蛋花、哈尼族的向日葵、拉祜族的杜鹃花、彝族的红掌、布朗族的茶花、基诺族的喇叭花、瑶族的菊花、景颇族的剑兰、佤族的木棉花等等,每种花儿都承载着本民族独特的文化内涵,象征着民族的精神世界。

傣族最隆重的节日是泼水节,也是傣族新年的开始。在这一天,人们互相泼水,以水为媒介,传递祝福和欢乐。男女老少都要盛装出行。特别是女人们头上插满了以鸡蛋花为主调的鲜花,身着艳丽服饰,登上花车巡回表演,花车后跟随着望不尽的踏歌舞队,撑伞翘首,手舞足蹈,伴着“当、当、当”的铓锣和象脚鼓声,欢快地跳跃着。这种民间舞在屈伸动律中,手、脚、身体形成了“三道弯”造型特点,姿柔美而灵动,节奏明快平缓,外柔内刚充满着内在的力量,既有潇洒轻盈的“篾帽舞”,也有灵活、矫健、敏捷,且充满阳刚之气的象脚鼓舞、刀舞、拳舞等。他们的孔雀舞最具民族文化特征,闻名中外的舞家刀美兰、毛相、杨丽萍等,把傣族的民间舞蹈表演到美不胜收的最高境界,以其独特的动作特点、丰富的舞蹈风格、鲜明的造型特点以及深厚的文化内涵,在中国少数民族舞蹈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泼水节,普通百姓的歌舞,虽然没有专业舞蹈家的精湛技艺,但他们跳出了纯朴的民族情感和对生活的热爱。在他们狂欢踏歌中,我还听到了熟悉的《月光下的凤尾竹》《有一个 美丽的地方》《赶摆归来》《水韵贺派》等歌曲,歌声与花香交织,舞姿与象鼓踏响。我总被他们灵动的手势所吸引,那上下左右前前后后翻飞的手势,有时像鸟的雀跃,有时像翻动的水波,或是花儿盛开。这种通过双手动作舞出的欢腾,传递着傣族人民情怀的寄托和美好的向往。那饶有风味的脚踏,使速度、力度与音乐节奏无缝衔接,赋予了舞者的协调自如和节奏美,这种民族特有的野性和激情足步,在踏歌而行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增添了节日热烈喜庆的氛围,给人以民族特色的视觉享受和情感共鸣,仿佛大地也燃烧了起来。

哈尼族最隆重的节日是嘎汤帕节,村民们身着盛装,头戴向日葵花环,手捧鲜花,围绕寨心桩,纷纷唱起拉巴、阿哧和祝酒歌,跳起咚巴叉载歌载舞。特别是拉巴把哈尼族的历史、沿革、变迁、传说及故事等,在领唱伴唱中让气氛达到高潮。他们相信,向日葵能够吸收日月精华,以其明亮的色彩,带来丰收和吉祥。而那阿哧的山歌,在男女对唱中,以歌传情,以情相融,在轻柔、优美的曲调中,歌唱着青年男女之间的相互爱恋、山盟海誓,唱出了山水、花鸟草木和风土人情的情感,或借物抒景或见人思情,唱腔高亢激越豪放爽朗。我看到他们在激情的踏歌竹竿舞中,对面双排蹲着的众多人,双手紧握粗壮的竹竿,有韵律地闭合拉动,于是竹竿发出“啪啪啪”震耳的撞击声音,一队队穿着节日盛装的哈尼男女,随着竹竿张开闭合节奏,有规律的与竹竿配搭跳动,这种默契配合天衣无缝,不差分秒的抬脚落脚,能与现代AI机器人电脑设计的动作相媲美。我想这种舞不仅展现了哈尼族人的团结协作,也体现了民族的高情商和智慧。欢声笑语在山谷间回荡,踏歌的韵律与舞步震撼着天地,我似乎和他们一样,也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心中激荡起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

景颇族的目瑙纵歌节,攀枝花映红了他们的笑脸。成千上万人集会在一起,身着盛装,围成圈,随着激昂的鼓点,手握长刀踏歌而行。舞步伐铿锵有力,仿佛与大地共鸣。我非常喜欢目瑙纵歌的音乐,这种独特的旋律风格,强节奏感的律动,让我跳动的心率加快。置身其中,仿佛山川河流都在共鸣,花儿鸟儿也优美地澎湃起来。那些打击乐的鼓点、古筝的丰富音乐效果、管乐器的高亢、葫芦丝的缠绵,激昂着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这种20世纪西方传教士和汉族音乐的伴奏形式、旋律走向及演唱内容,以“3216∣2—”为音调语言被反复运用,正是这样一个下行音调节奏,体现出了别样的力量,在铿锵有力的同时更多地具有了某种坚韧的情感色彩。尤其在目瑙纵歌跳动中,铿锵的鼓点,整齐的舞步,独特的音调,我仿佛看到了景颇族先民从遥远的青藏高原一路南迁,他们用长刀砍出生路,用舞步与音乐让后代铭记悲壮的历史,红与黑、长刀与银泡、浩荡的舞队和雄浑的音乐,成为他们的标志性遗产。我试图从音乐特性上,对他们的音乐进行更深层次梳理,发现在目瑙纵歌中,能明显感受到商调式居多。《黄帝内经》中对调式色彩概括为宫调式、徵调式、羽调式、角调式和商调式五种,宫调式与徵调式色彩明亮,具有健脾、养心的作用;羽调式与角调式色彩暗淡,具有补肾、舒肝的作用;而商调式则介乎两者之间。从五声音阶体系中的两大三音小组调式:“123、235”中可以看到,后者音色更加明亮,曲调欢快明朗,也显得柔和韵味悠扬,有进行曲之风。通过音乐理论的色彩对比,我对景颇族这种能踏歌欢舞的音乐,就不仅仅是爱好和喜欢了。而是在深入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传承时,感受到音乐与民族精神的紧密相连,仿佛每一个音符都在诉说着景颇族坚韧不拔的生命力。

拉祜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民族语言为拉祜语。“拉”即大家拉起手来,代表团结,“祜”即代表幸福的意思。拉祜族分布在中国及东南亚等国家,在西双版纳占总人口的6.226.1%。拉祜族的十三个节日,最隆重的节日应属葫芦节了。男女老少身着以黑色为主调的银袍、几何图形及鲜花装饰服装,头上在黑布包裹的缠绕中有葫芦花或小葫芦点缀其上,怀里抱着吉他或吹着芦笙,上万人聚合在一起,弹奏乐器,手拉着手,围成很大的圆圈,唱起民族歌曲在广场唱歌跳舞。特别是本民族的歌曲《快乐拉祜》在当地非常流行,每逢节日必唱“……只要各民族的心团结在一起,就是这么热闹这么快乐,这么好的日子里,男女老少都来跳舞……”。歌曲表达了拉祜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表达了拉祜族人民对歌唱的喜爱和对美好生活的赞美。其中“拉祜人纵情歌唱,拉祜拉祜拉祜哟”反复咏唱“拉祜”,表达了对拉祜族文化和身份的认同和自豪。在活动现场,我还听到了久违的《舞动的云彩》《摆出一个春天》《换花调》等歌曲,这些传承的民歌陪伴着拉祜族的人们,在三天三夜的狂欢节中,从早唱到晚,从晚唱到天亮,不停地跳着,唱着。渴了,停下来喝口米酒,饿了,吃一口粑粑,再接着跳,接着唱,累了困了就休息一下,用他们或年轻,或衰老的身体表达着节日带给他们生命的圣灵。拉祜族的歌舞音乐形式非常富有活力和动感,舞蹈中还常常穿插一些手势和面部表情,动作包括跳跃、转身、摆臂等,展现了舞者们的灵活性和优美身姿。拉祜族在不同的节日和场合有着不同的舞曲,比如“跳八音节”“抬花节”等。常伴随着鼓乐和唢呐等传统乐器的伴奏,使得整个舞曲节奏明快,旋律优美;歌唱中,有领唱,合唱,对唱,歌唱时分为高低两个声部,这种独特的演唱方式,使歌唱和声的旋律各具特色,带有自然的天籁之韵,使人耳目一新。我被拉祜族的这些音乐特点感染着,他们不仅更好地表达了歌舞的情感,而且还极大地渲染了现场氛围,我也活力四射,生情舞动。我想无论谁到了这个场所,也会与我一样融入其中,不由自主地随着音乐节奏跳动起来,不想踏歌跳舞都很难。

彝族的节日有彝族年、火把节、跳公节、赛装节等11个,最隆重的是火把节。这个节日通常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五日举行,也正是索玛花盛开的季节,索玛花人们通常的叫法是杜鹃花,又叫映山红。村寨里,从山路山脚一直到山顶,一丛一丛、一片一片、一团一团,白的、粉的、桃红的、略紫的索玛花竞相绽放,花海浩瀚,花树婀娜多姿,花朵鲜艳而纯洁,与火把节的熊熊篝火交相辉映。在火把节这一天,彝族人都会穿上传统的节日服饰来参加庆祝活动。男性通常穿着彝族特色的长袍和头巾,手持火把跳舞,展现出阳刚之美;女性则穿着色彩艳丽的彝族服装,头戴鲜花编织的花环,舞姿婀娜多姿,赋予柔美之情。服装的红黑黄三种颜色及银饰品,让他们显得庄重而神秘。这天,每个人手中都举着火把走出山寨集结在广场,参加斗牛、赛马、歌舞、摔跤等活动。要说最热闹规模最大的活动,那就是晚上的篝火晚会了,橘黄色的火焰高高地燃烧着,火苗在广场中央的上空,如同条条火龙在跳跃飞舞。大家围成圈,手拉手跳起“三步舞”或“达体舞”,欢快的鼓点、悠扬的口弦和浑厚的大三弦音乐声,让我感受到了现场气氛的欢快和热烈,特别是那笛子及哨子声,在黑夜里显得尤为清脆悠扬。而那三步一踢脚踏歌的跳舞动作,让人觉得优美而轻盈舒展,这种如阿细跳月的快三步既简单又好看。这种不拘形式、不限时间、不分老少,时而奔放时而婀娜的舞步,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篝火晚会上,我被《情深意长》《婚誓》《阿诗玛》《带我到山顶》《点歌》等歌曲所感动,这些歌曲曾伴随着我的成长,把我带回到了童年的美好时光,给我一种情感的升华和火光中的温暖,仿佛天地间只剩下这炽热的欢乐与无尽的温情。

布朗族是最爱花的民族了。花在他们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无论是节日庆典还是日常生活,处处可见有鲜花的点缀。不同颜色鲜花做成的发簪,戴在黑布绕成的头上,远远看去花枝招展;花朵编织成的花环,戴在胸前如同花海瀑布,映衬着布朗族姑娘的笑颜。花在布朗族人的心目中,不仅是装饰,更是文化的传承,象征着民族的团结与希望。在布朗族众多的节日中,年节——“桑堪比迈”最为隆重和盛大。最热闹的是最后一天,上午家里族长带领“嘎滚”成员在供奉祖宗的“胎嘎滚”前祭祀祈祷后,午后人们穿着崭新的服装走出高角楼,开始在赶摆场上燃放高升,敲锣打鼓庆祝活动。妇女们踏歌跳舞时,手中拿着白色的长帕挥舞。男的怀抱小三弦琴、吹着竹笛、打着蜂桶鼓和象脚鼓,围绕广场即兴跳起刀舞、蜡条舞、圆圈舞、三步舞和五步舞,在他们一唱一和,一跳一舞中,我的心灵仿佛被这浓郁的民族文化深深触动,似乎置身于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梦境之中。他们唱着《金花银花朵朵开》《索甚拽宰团曼》《甩调》《宰调》等传统歌曲,在节奏的引导下,自主切换各种调式音乐,并即兴创编歌词。我被他们这种富于想象力的创新智慧所折服。现场鼓槌敲响,帕洁飞舞,旋律悠扬,歌声荡漾。特别是围成圆圈跳起的“打歌”舞,白色的洁帕上下翻动,整齐而快活,如同洁白的云朵在蓝天中飘扬,轻盈的步伐,明快的节奏,这种洋溢着浓厚的民族欢庆,激荡着我难以平静。

基诺族在“特焚克”节日,用“太阳花”装扮自己踏歌“司秋舞”;瑶族在“盘王节”日子,身穿八角花装饰的服装踏歌“长鼓舞”;佤族在“木棉节”这一天,用木棉花编织成花环和饰品点缀在每个人的身上,踏歌“甩发舞”等等。在西双版纳,汉族的勤劳智慧,傣族的温柔含蓄,哈尼族的乐观向上,拉祜族的丰富多彩,彝族的热情豪放,布朗族的清雅纯洁,基诺族的独特魅力,瑶族的清新脱俗,景颇族的勇敢坚强,佤族的热情活力,这些多民族的居住地,如同13朵花儿,独具特色,竞相绽放,彰显着生命的热情奔放,歌颂着生活如花般绚烂多彩,释放着对自然的深情礼赞。这种独特的踏歌而行及人文风光,犹如一幅绚丽多彩的文化长卷,诉说着这片土地的丰饶与和谐。我想,这里的每一朵花,每一支舞,都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传递着生生不息的文化血脉。在经历过这些不同民族的节日后,我如同穿行在歌的天籁舞的盛世之中,这些花中有舞,舞中有花,花香与踏歌汇聚成的民族风情画卷,将鼓舞我砥砺向前,丰盈地踏歌而行。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