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谈生死
人来到世上,首先面临的就是两大问题,一个是如何生活下去,再就是怎样面对死亡。这两个问题不分达官贵人,不分贫穷富贵,无论是谁都必须面对。我们每一个生命,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开始用脚步丈量生和死之间的距离。
这就是人生下来如何面临选择,生与死,其实说到家就是一个“舍”与一个“得”如何选择的问题。我认为:“生”是人最大的得;“死”是人最大的舍。
我没有哭过长夜,不足以语人生,我更没有资格去谈死亡,我还不是谈死亡的年龄。我知道人人都欢喜生,不愿死,不愿提到死。无论你欢喜不欢喜,愿意不愿意提死。但必须要面对它,这是人无法选择的。尤其是死。我写此文,是想说说我的大伯,我的导师,我的忘年交,今年103岁的王晨老先生对生与死的看法。“生”这个问题容易,我们生在哪里,生在什么人家,由不得我们,我们没有选择的权利,那是父母的恩惠,是上帝的安排。“生”与“死”之间这段距离,就是怎么样“活下去”。“活下去”必须认真思考,认真对待的。活是所有人的权利。人有种种活法,怎么活,如何活,关键靠自己,那是由人的心性决定的,每时每刻都必须做出抉择。关于怎么“活下去”我曾写过一篇题为《知足与知止》的文章,说的是王晨老先生对“活下去”的生存观给人的启示,我不再赘语。我只用他老人家给我写的十四个字“行无愧怍心常坦,身处艰难气若虹”作为这个问题的结语。
说到死,王晨老先生对“死”有着自己独到的观点。我想或许对大家有所启发教益。
在第三十二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我和《莱芜老年报》的记者张福孝同志采访看望了老人。大概因为年龄的缘故,张福孝同志在多次看望他老人家的时候,他总是谈及到死亡和身后事。在谈及人的生老病死时,老人曾多次说:“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谁也无法抗拒,我们应该按自然规律办事。人只要停止了呼吸,就应该马上处理。”他老人家在1996年就写了一段文字:“人生苦短,百年一日,生老病死,自然规律,呼吸停止,即速处理,不告亲友,不行仪式,气化烟云,骨撒大地,物质不灭,永存宇内。”后来他老人家用毛笔书写了这段文字,并镶进镜框里,挂在家中墙上很显眼的地方,有意让人看到,就等于是给家人和亲朋好友下通知,作告白。老人对死亡和后事这种淡然的态度,真可谓:头顶是蓝天,心中有大海。我想这淡然的心态或许就是老人长寿的秘诀。
我去看望老人时,老人也曾和我谈起过孝敬老人的事,老人说:人应该在活着的时候尽孝心,死了拉倒,死了死了,一死百了,一切都了了,没必要再搞什么形式。老人是个地地道道大孝子,其母在世时,他是百般孝顺。但母亲90多驾鹤西去后,他却没有告诉任何亲友,悄无声息的用白布将母亲的遗体裹了裹,独自一个人用地排车拉到火化场火化了,没有惊动任何人,没有举行如何仪式。对于他的后事,他毫不忌讳,一再嘱咐自己的孩子,一定要像他等待母亲那样办理。并要求他的孩子:将遗体火化后,不用将骨灰带回家,如果带回家了,可以把它倒入茅坑里,让它与粪便一块去肥田。这是何等的气度和胸怀,我被王老这天空一样高远,像大海一样广阔的气度和胸怀所折服。
如能像王老这样:人生如此,岂有憾事?!
我在想:生和死之间的距离有多远?肉和灵的结构有多紧密?粗次的物品养育的肉体,是不是灵魂卑贱?锦衣玉食养育的肉体,是不是灵魂高贵?摆脱卑贱,追求高贵,肉与灵的离合,会繁衍出人间的多少传奇? 平静是死的常态,生时自己哭,亲人笑。死时自己平静,亲人哭。一哭一笑,泄露出生命的多少奥妙?从生到死这一路的景色,演绎成多少肉与灵的剧情?哭与笑的世态,离与合的变幻,神秘成日和月经天的细节,以及水木金火土的运行?
试问:当肉体已碎时,灵魂将何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