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辽宁省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沙拉镇北,有一片被岁月温柔以待的土地,它静静地躺在历史的长河中,诉说着八千年前的人类文明——这便是查海遗址,一个令人心生向往的神秘之地。
当我踏入这片古老的土地。置身于查海遗址,那广袤的台地、错落有致的遗迹,如同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铺展在眼前。这里,曾是查海先民繁衍生息的地方,他们在这片土地上,以智慧和勤劳,书写了灿烂的查海文化。那些保存完好的遗迹,如同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站在这里,望着这片曾经孕育了人类文明的沃土,心中充满了敬畏与感慨。
据当地工作人员介绍,查海遗址现存面积超过一万两千五百平方米,经过多次考古发掘,这里揭露了房址、窖穴、墓葬、壕沟、龙形堆石等遗迹,每一处都仿佛是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那些出土的陶器、石器、玉器,以及动物遗骨和植物碳化物,它们不仅仅是冰冷的文物,更是查海人生活与智慧的见证。
“石破天惊逗秋雨”,查海遗址出土的石器,见证了古代人类征服自然的勇气与智慧。这些石器,经过岁月的洗礼,依然锋利如初,它们不仅仅是工具,更是查海人征服自然、创造文明的见证。正如《诗经》所言:“斧以斯之,始作俑者。”这些石器,正是查海文明发展的起点。
而查海遗址中的玉器,更是让人叹为观止。这些玉器,温润如玉,散发着淡淡的光泽,它们不仅仅是装饰品,更是查海人精神追求的象征。古人有云:“君子比德于玉。”查海人对玉的热爱与尊崇,反映了他们追求美好品质、崇尚高洁精神的内心世界。
记者驻足在一件精美的玉器前,它散发着温润的光泽,仿佛在诉说着查海人与玉的不解之缘。这些玉器,是迄今人类加工、使用最早的玉器,被誉为“世界第一真玉”。它们不仅展示了查海人高超的玉器制作工艺,更体现了他们对美的追求和对自然的敬畏。
更令人震撼的是,查海遗址中还发现了龙形堆石与陶器上的龙图腾。这些龙形象,栩栩如生,仿佛要冲破岁月的束缚,飞向天际。龙,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其形象在这里得到了最早的体现。这些龙形象,是迄今我国考古发现年代最早、形体最大的龙形象,它们见证了查海人对龙的崇拜与信仰。这不禁让我想起了《易经》中的“飞龙在天”,或许,这就是中华民族龙文化的源头之一吧。
在查海遗址博物馆,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查海文化的内涵与价值。查海人不仅制作和使用磨制石器、烧制陶器,过着农耕定居生活,他们还识别和使用玉器,重视丧葬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查海文化体系。这些文化元素为后来的红山文化等提供了重要的源头和启示,展示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起源进程。
查海遗址博物馆中的每一件文物,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信息。它们不仅仅是物质的遗存,更是精神的传承。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对查海文化的研究,不仅让后人了解了古代人类的生活状态与思维方式,更让我们对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走出博物馆,站在遗址之上,望着这片被历史厚爱的土地,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魅力。查海文化,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此次探访查海文化遗址,心中涌动着无限的感慨与敬畏。而我,也将带着这份敬畏与向往,继续探寻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