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艺桥的头像

王艺桥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2/13
分享

书缘:从借书人到文字工作者

在那间记忆深处的草房教室里,土墩儿之上,几块木板歪歪斜斜地拼凑着,似在岁月里打盹。那时的我,心中总怀揣着一个小小的奢望:要是排座时能幸运地分到一块宽些的木板该多好,那样,至少能让课本安安稳稳地躺下。然而,运气常常爱捉弄人,偏偏赐予我一块窄得连书本都难以容身的木板。无奈之下,我学会了用一只手紧紧按着书角,另一只手艰难地书写,宛如风中那株倔强的芦苇,在摇曳中坚守着求知的渴望。

海良辍学那年,我正痴迷于课本里那些遥远的故事。

海良,这个与我一同长大的发小,亦是我的同学,按辈分,他还得唤我一声姑姑。初一下学期他去了县城姨妈家帮工,带回了另一个世界。犹记得他第一次回来,从那有些破旧的布包里掏出一本《少年文艺》,封面上印着彩色的图画,那是我从未见过的精致。我说:“借我看看。”边说边伸手去接,他却缩了回去,说:"不行!给我弄脏了怎么办。"我急得直跺脚,像只讨食的小猫围着他转。他的母亲在一旁看着,不禁笑道: "你这姑姑,一点长辈的样子都没有。"

自那以后,每次海良从县城归来,都会带来一些书。有时是充满时代气息的《大众电影》,有时是生动有趣的小人书,还有一次,他竟带回了一本《红楼梦》的连环画。我如获珍宝,便躲在昏黄的煤油灯下,一页页地细细翻看。窗外,月光如水,轻柔地从窗棂间漏进来,与那昏黄的灯光相互交织,在书页上投下斑驳的影子,似是时光留下的神秘符号。我常常沉浸其中,看得如痴如醉,浑然忘却了时间的流逝,直到母亲在一旁轻声催促:“再不睡,煤油都要烧完了。”

还书的日子总是来得太快。每次,我都会把书小心翼翼地包好,像呵护一件珍贵的宝物,生怕折了一个角,惹得海良以后不愿再借我书了。

有时实在舍不得归还,就挑出那些自己喜欢的段落抄下来,哪怕一晚上不睡觉。那些抄满文字的笔记本,成了我最初的“图书馆”,承载着我无数的梦想与憧憬。在海良不在的日子里,我就一遍又一遍地翻看这些手抄的文字,直至每一个字都深深地印刻在脑海中,甚至能倒背如流。

记得有一次抄录《红楼梦》里的诗句,我竟鬼使神差地把“花谢花飞飞满天”写成了 "花舞花飞飞满天",后来发现时,竟觉得自己的这个“错别字”也别具一番意境,仿佛是我与那经典文字之间的一种独特缘分。

时光悠悠流转,如今,我坐在宽敞明亮的办公室里,指尖在键盘上轻快地跳跃,敲击键盘的声音清脆悦耳,似是一首关于梦想的乐章。偶尔停下手中的工作,抬头望向书架上那一排排整齐排列的书,心中总会涌起一股温暖的情愫,那些借书还书的日子,如同一幅幅珍贵的画卷,在记忆中缓缓展开。海良大概怎么也不会想到,他当年那些被我反复借阅的书,就像一粒粒充满希望的种子,在我心中悄然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现在的我,终于有了足够的能力,可以随心所欲地购买自己喜欢的书,然而,却再也找寻不回当年那种如饥似渴、如痴如醉的阅读感觉。

前不久,我的一篇散文——《近乡情更怯》被收录于《中国精短美文精选》,写的是对的故乡思念与眷恋。编辑说文字很有灵气,真情实感跃然纸上。我笑了笑,没告诉他这灵气是从哪里来的。其实,那些曾经借来的书,那些在昏暗灯光下抄写的夜晚,那些满怀期待等待海良归来的时光,早已化作了笔下灵动的文字,在洁白的纸上缓缓流淌。

有时,我会陷入深深的思索:如果当年没有那些借来的书,没有海良的慷慨相借,现在的我又会是什么样子?也许,我还在那个宁静的小村庄里,过着平凡而又简单的生活;也许,我从事着一份与文字毫无关联的工作,人生将是另一番截然不同的景象。人生的际遇,就是这般奇妙,充满了无数的偶然与惊喜。一个发小的善意之举,竟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一个人的一生,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广阔世界的大门。

窗外,梧桐树的叶子在微风中沙沙作响,似是在轻轻诉说着岁月的故事。我忽然间很想拨通海良的电话,想告诉他,那个曾经总是缠着他借书的小女孩,如今真的成为了一名文字工作者。那些他当年小心翼翼护着的书,那些他不厌其烦的叮嘱,都在时光的长河里,绽放出了绚烂的花朵,芬芳了我的整个人生。

合上电脑,我决定这个开春回趟老家。听说海良现在在县城开了家书店,我想去看看。或许,这次该轮到我给他带书了。不过,我大概还是会像小时候一样,忍不住要借几本回来。毕竟,有些习惯,一旦养成,就再也改不掉了。

书缘,宛如一条无形却又坚韧的丝线,将我与文字紧紧地缠绕在一起。而那些借书的日子,那些在岁月里留下的温暖记忆,早已化作了我生命中最温暖、最明亮的底色,照亮了我从一个懵懂的借书人,一步步成长为一名文字工作者的每一个坚实的脚印,伴我在文字的世界里,一路前行。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