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吴云涛的头像

吴云涛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3/23
分享

“问稻”山水间     

早春的风,表面上和煦温润,实际上野得很。风一吹,小麦嫩绿,柳芽鹅黄,野草泛青,河水碧蓝,撩得刚刚苏醒的土地己是春心萌动。

 今年的春天来得格外早,又是少有的暖春,气温蹿得老高。春天的心也野了,直想着跨过仲春和季春,过上夏天的日子。

 走在春天里,回了趟老家二郎河古镇。在一处叫西乡田园的河畈之上,晒了一个下午的太阳,也感受着故乡别样的春讯。

 这是一处广袤的田畈,东边是二郎河,西边是绵延不绝的山岗,西乡田园在山水之间。小时候姐姐经常带着我们弟妹来这里,淘野菜,挖山芋根。我们还掐过田里蓝花草的嫩苗,回家既当菜又当饭。当年走遍的田头地角,如今留下的都是那个年代关于粮食、关于饥饿的记忆。

 那时人们习惯称这里为河畈。现在突然想起来,这块为我们提供了稻谷、小麦、红薯、蔬菜的地方,那时怎么就没有一个正式的好听的名字呢?我们只是用诸如下埠街头,月亮山下,竹弄窠边,来代指河畈上一个个具体的方位。

 似乎有一个理由可以解释:这里是古河道的缘故。很早以前,二郎河是沿着山脚,由北向南蜿蜒而下,连着龙湖,直通长江。汛期涨水,湖上的木船可以撑到河畈,船靠山旁,人能登岸。枯水季节这里是河滩和沼泽。夏天山洪频发,泛滥成灾。古河道不断地改变着河畈模样,满目疮痍,终无定形,又怎指望落得一个好名字啊。

 如今河畈称西乡田园。地名年轻、有灵气,我更有别人体会不到的亲切感。上世纪七十年代大兴水利,二郎河筑起河堤,水患根治,山水安澜。而眼前,这里又悄然成为了一处山村旅游的目的地,游客休闲观光娱乐体验的景点。沧海桑田,日月更替,我是这片土地的经历者,见证人。这种时光的落差带给我的冲击,又岂是几句言语能说得清楚的。

 早春,冬妆还未完全卸去,游人不多。稻田里,两匹供游客体验的白马和灰马,漫不经心地咀嚼着去年收割后留下的稻桩。走在田埂铺就的木栈道上,近距离看油菜和野草,寻觅着土地上春天的消息。田头有两层的塔楼,售些果品甜点和奶茶,塔楼类似于麦田守望者的小木楼。我靠着想象,享受着守望者的那份宁静与丰满。

 碰见了年轻的村委会主任邓锋勋。他告诉我,作为“产旅融合”项目的西乡田园北起石竹沟,南至龙头湾,土地流转后的农作物由村集体组织种植,文旅项目则委托公司经营。田园内设置了文化娱乐和亲子项目,游人可以参与不同季节的农事,体验乡村生活。绿皮火车餐厅提供特色餐饮,一批农家乐提供住宿服务。

南边有片竹林,竹林前的稻田间,见一块木制的“问稻实验田”标志。陪同的镇中心小学校长张利军介绍,这一片稻田是学校劳动实践基地。作为劳动课堂,学生在这里学习农耕知识,还参与到水稻育种、插秧、除草、收割等劳动环节。学校的教育理念是“问稻得道”,培育“嘉禾少年”。学校因此被命名为2024年"安徽省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示范校创建校”,获得多项荣誉称号。

好一个“问稻得道”!“问稻”之于好学和探究,则得之“道”。农耕文化与科技是道,热爱人民、尊重劳动的人文素养更是道,学思结合、知行合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亦为道。

  四时育嘉禾,问稻启智慧。最早的“问稻”,可以追溯到周朝的始祖后稷。后稷尊为农神,天赋擅农事,教百姓观天时、辨土质,学会耕种、灌溉、施肥等水稻种植技术。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北魏时期的“问稻”,一部记载了水稻种植的农书。《诗经·豳风·七月》的“问稻”充满了诗意:“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西周时期农民的劳作,收获水稻,收获春酒,收获长寿。杜甫的“问稻”:香稻三秋末,平田百顷间。

田畈间静卧着一座由青石条构筑的古桥,名为存心桥。青石上留着古时独轮车辙。少年时我不知多少次从桥上走过。存心桥始建于明朝末期,光绪年间修复,传说林则徐虎门硝烟两次途径此地。清末,太平天国的陈玉成与清朝的霆军在皖鄂边界对峙,霆军将领鲍超的铁骑曾跨越古桥。原桥原有三孔,1939年军民为阻击日寇南下而毁其一孔,现存两孔。

乡村原野见证着历史的风云。存心桥的石缝间,仿佛还能听到时空的回响。硝烟与战火的岁月,不闻稻香。

一阵飘渺的梵音音乐过耳,如风吹竹林,田园边是二郎禅寺,禅寺后面的山岗上曾是我家的麦地。舒缓空灵的禅境,与纯清闲适的田园节奏和谐。禅寺内既祭祀佛陀、菩萨,又祭祀二郎神。小时候就听过二郎神杨戬劈山救母的故事,看《西游记》和《封神演义》,记得二郎神的形象。这里的二郎神同时与古桑落洲周瑜、何无忌,以及显示五祖佛祖弘忍神力的“二个货郎”的民间传说有所相融,形成独特的宗教文化叙事。二郎神作为民间信仰,具有消除水患、掌控风雨的神力。人靠着土地生存,人祁求神对土地的护祐。

一方土地养育一方百姓。瓜果蔬菜,稻菽麦粟,河畈的作物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河畈中间过去有一条野草丛生、沼泽遍布的沟堰,现在建成了水渠,渠道两边是水泥墙,上游有节制闸,真正的旱涝保收。家乡古镇这些年田里种稻,地里种麦和油菜,山上栽油茶,园区办厂,一派新农村的兴旺景象。二郎禅寺的神力寄寓在家乡父老乡亲身上,这些普通的劳动者就是这片土地的主人。他们“问稻”于田地间,收获的是丰年。

问稻山水间,寻春新乡村。古镇、古桥、古寺,新春、新绿、新农村。在宿松古十景中,二郎古镇附近有古寺燃灯、双井夜月两处。如评选新十景,愿家乡的这处西乡田园登榜。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