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年的一个冬夜,寒风萧萧。几盏烛光照亮了安徽宿松县松塘庄抱阳岭上的段觉公祠。段氏家族的重量级成员正在这里开会议事。
这一晚,段氏家族决定,以段氏每年约五千元的公有田租为基金,筹建私立北山中学,公推段斌(字熙之)为校长,同意把段觉公祠作为校舍。
至此,民国时期安徽省宿松县的第一所中学诞生了。段觉公祠的烛光,照亮了一批旧时代乡村少年的人生之路。
1914年春,乍暖还寒,北山中学正式开学了,首批招生44人。五年之后,学校迎来了第一届毕业生,也迎来了北山中学附设高等小学抱阳小学的诞生。
风雨如晦,故园飘摇。列强争夺,军阀混战,中华民族处在灾难 深重的岁月之中。中国共产党在反动统治的扼杀与“围剿”中艰苦抗争。
北山中学的办学之路也是举步维艰。1929年6月至1930年4月,国民党流寇韩世杰三次率兵攻占宿松县城,沿途抢劫财物。史载,流军侵扰北山中学,“学校设备损失甚巨”。遭此打击,当年附属的抱阳小学停办,学校元气大伤。到 1933年时,学校只剩两个班级 19名 学生。1934年,宿松遭遇特大旱灾,北山中学被迫停办。
在停办之前,北山中学有过困窘中的挣扎。1931年,也就是韩世杰流寇侵扰破坏学校的第二年,私立北山中学发出了《新建校舍募捐 启》,历述段氏家族创校十七年的艰难,特别是借诸公祠为校舍,因陋就简。学校已经毕业学生八九届,校风纯正,成绩优良,“士林嘉许”。“募捐启”宣告:“念教育为共同事业,既非个人一己之私,幸基金有固定来源,无虑此后进行之阻。”呼吁“合众志以成城,大夏同支,各解囊以相助”。然而,由于时乱年荒,募捐行动并未进行下去,新校建设计划流产,而学校也因此停办。
七七事变之后,中华儿女奋起抗战救国。当时宿松的一大批有识之士,有感于“欲图国存,必开民智”,纷纷投身教育事业,全县掀起办校热潮。1939年,由熊材炎、项克理、段松椿等知识精英牵头,恢复了停办六年的北山中学,校址定在阳抱岭段氏家宅。
浴火重生的北山中学命运多舛。复校不到两年,遭到日本飞机轰炸,毁坏校舍十间和大批教具,一名农工和一名家宅主妇被炸死。为了躲避战乱和灾祸,从1939年到1947年的八年中,这所乡村学校六迁校址,成为一所在乡野里、寒风中“流浪”的学校。
每一次迈开“流浪”的脚步,都是一把风刀霜剑的辛酸泪。看看这串沉重的步履:1941年学校被炸,被迫迁校至高岭乡的社坛铺。在社坛铺,师生参加抗日宣传活动,与新四军多有接触,1942年秋政府以“赤化”之名强令停办,经过反复周旋,才同意改为县立初级中学分校,迁址于凉亭镇东门山贺氏启六公祠,1944年又回迁社坛铺原址。社坛铺在太湖宿松两县交界处,中共领导的游击队十分活跃,县政府担心学校再次“赤化”,1946年强令迁校于百华里外的坝头下夹口东平宫,1947年,洲区遭遇洪灾,校舍被淹,学校被迫搬迁到湖区的许岭镇,借用房舍上课。
北山中学在浪迹过程中,同县立初级中学有过分分合合的经历。
两所学校同受患难,共克时艰。1942年虽然进行了合并,但花开两枝,各自办学。1945年秋经批准,私立北山中学又恢复校名,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再次合并。七年中,两所公立、私立姊妹学校,傲霜斗雪,风雨兼程,分别毕业十四届和五届学生,毕业生1284人。两校作为现在的省级示范高中宿松中学的前身流传史册,从此再无北山中学。
1941年,北山中学又发出过一份《筹建社坛铺新校舍募捐启》, 叙述学校遭敌机狂炸后,竟成瓦砾。办校同人本着百折不挠的意志, 力图复兴学校,呼吁社会各界解囊相助,“庶几积沙成塔,集腋成裘”。从1944年学校又回迁社坛铺原址的情况分析,这次募捐行动进展顺利,新校舍得以建成。
北山中学在风雨飘摇中起起落落,显示了其扎根乡土的顽强生命力。这中间离不开一批开明贤达之人,如段斌等段氏族人,还有熊材炎、项克理、段松椿、熊元楷、徐祖壬等知识精英。熊材炎不仅在北山中学恢复办校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学校遭强令停办之后,又是他挺身而出,不顾个人的荣辱安危,同政府辗转周旋,才得以保存学校建制。熊材炎还先后担任过县立初级中学和北山中学的校长。熊元楷、徐祖壬也担任过北山中学的校长。
旧时中国的乡村教育是从苦难中走出来的,北山中学是一个缩影。它几度存废,艰难辗转于山水之间,数易校址,四易校长,同时依托田租、捐资、公祠、私宅的接济安身。它“流浪”的身影,就像山野田畴上的萤火。它却用萤火微弱的光,点亮了乡村少年的人生。
刊于2023年《振风》杂志增刊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