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蒲河要进山,进山有两条路,南边险峻,北边平缓,导航选择走了南边。坐在车后座,往前车窗望,只看到天,有如飞机起飞后极速爬高。同行的一位朋友惊吓得不敢睁眼睛,直说背脊沟冒汗。
车子三弯九转,开始驶入山谷。竹海深处,浅褐色的竹叶垫路,不知落叶厚薄。驾车的泰然,坐车的却不踏实。车停在一处古宅前,宅上门额写有“吴氏宗祠”四个字,古意幽幽。一打听,我们刚走岔了路,这里与我们要去的古松寨隔着一条溪谷。溪谷对面的朋友按车喇叭向我们打招呼,伴着林间竹叶飒飒响,闻其声,不见其形。车原路折返,绕溪过桥,依然潜游竹海,不见山水。
进山乡访老友。老友家在蒲河, 过去在城里做工,现在返乡种茶,自称茶农。我们早知蒲河,到此地也是拜山拜水,问竹之禅茶之道。
蒲河,旧时称蒲家河,是大别山深处安徽宿松县柳坪乡的一个行政村。蒲柳之处,皆为山居人家。柳坪乡在深山,山皆属长溪山,水皆为长溪水。
长溪山沿溪皆山,重峦叠嶂,史志曰“旧多猛兽出其中。邑充猎 户者率居此”。长溪山诸水,源自罗汉尖的高山之泉,汇蒲河,经估亩山、汤家嘴,入雷水之源的二郎河。罗汉尖是宿松县最高山峰,长溪河清泉长流二十千米。蒲河山高,齐罗汉尖之腰;蒲河水长,居长溪水之中。
居崇山巍峨之腰,处溪泊纵横之中,蒲河即在柳坪乡的腹地。腹地尽得山水之优势,遍山种竹种茶,遍山野花野果,蒲河的花花草草都是中药材。蒲河在腹地,雾多雨水重,总是笼罩在烟云中、雾霭里。腹地避风寒藏阴湿,昼夜温差大,却涵养万物,春夏时节蜂蝶飞舞,百鸟争鸣。称蒲河奇山异水有点言过其实,称多奇花异草则不为过。
蒲河的声名还与黄梅戏经典传统花腔小戏《打猪草》有关。蒲河是《打猪草》故事的发生地。一代宗师严凤英将《打猪草》唱红大江南北,陶金花和金小毛这对青年男女唱《对花》的蒲家河崔家坪竹峦洼也跟着出了名,竹峦洼已经改名“打猪草山”了。为了坐实蒲河的 这段戏缘,当地文史专家找出了清代的四块禁山碑,找出了戏中男女原型的族谱,最后还把小戏衍化过程中的老戏本、老演员、老剧社全都挖出来了。这一挖,挖出了蒲河不一般的自然风物、古风诗意。曾经有其他地方来争抢这个《打猪草》故事发生地之名,现在也不再争了。戏中的风波是因为竹笋,竹笋在蒲河的竹林里,竹林里的故事纠结了山乡的世世代代。戏里戏外,有喜有悲,酸甜苦辣,已成过往,一切皆云烟。竹林依然是“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蒲河氤氲着竹海茶香,以及《对花调》中的人生美好。
在松寨见到茶农老友,谷雨已过,老友在做手工茶。松寨无松,是茶山。茶农老友不健谈,只取山泉之水泡茶待客,不多言茶。我不懂茶,擅长采摘野菜。啜一口刚做好的茶汤,竟然喝出了野菜的清香之味。朋友说,这不奇怪,茶叶只有吸收了花草的香味,才是好茶。我说,高山出好茶。朋友纠正道,是好山出好茶。罗汉尖主峰不产茶,好茶都在山腰的蒲河、邱山、龙河一带,上品茶只出自海拔五百米左右。清朝这里产的松罗茶,民间称麻雀舌,曾获巴拿马博览会金奖。
在蒲河,还听到了李时珍与蒲家河的传说。明代药圣李时珍是湖北蕲春县蕲州镇人,同柳坪一山之隔。传说李时珍多次来蒲河采集中草药,悬壶济世,治病救人。李时珍是否到过蒲河,有待文史专家考证。倒是现在,距药圣的年代过去了四百多年,蕲春县还经常有药农挎着布袋来蒲河采药。说不定,他们踩踏的地方,就是李时珍当年攀过的崖,蹚过的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