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万有文的头像

万有文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12/26
分享

山中有神仙

车上的孩子显得很兴奋,他不住地在问我雪山在哪里。我指着前方的祁连山说,呶,那就是!他又问,那我们离雪山远不?我说,远啊,那里可是神仙住的地方!

我之所以这样说,是想起了《山海经》里的那些文字,想起了古代羌人在祁连山中种葫芦和油莱花;西戎族人的掠夺与战争,和在此地的养马;以及月氏、乌孙、匈奴、鲜卑、党项、吐蕃、回鹘、裕固族,这些少数民族的不断更替、变幻。他们,南来北往,来了又走,走了又来,犹如那些曾穿梭在此地的商队,他们将当地的历史像珠串一样串起来。

纵观这些少数民族史,基本都透射出汉民族与少数民族的冲突与争执不下,有时战争虽然惨烈,包括近代历史上那场让人不愿提起的战争在内,都展现了祁连山以及它所属地域的重要性。要不然,匈奴亡走的时候也不会说,“亡我焉支山,使我六畜不番息;亡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虽然至今我都没见过胭脂这种植物,但我猜想它一定是娥娜多姿娇艳妩媚的,就像匈奴王的女人们。

焉支山是祁连山的一个重要支系,匈奴人在击败月氏之后成为河西走廊的霸主,生活在以祁连山为中心的这一片狭长地带。这些生活在山下草原、水泊湿地旁的匈奴人便把祁连山称为“天山”。“天”是对一种事物的尊称,就像古代人所称的“昆仑”,都是近乎神一样的存在。并不是因祁连山高不可攀,而是它能够养育匈奴,养育他们的羊马,为他们提供丰美草原,提供源源不断的食物和养料,他们深深感恩于祁连山的恩泽和沐浴,他们看到祁连山就像看到天神一样。可见,少数民族对祁连山在心里的敬畏已达到无以附加的程度。

而不光是这些少数民族如此,在正统的文化中,对于我们这些广大中原文化的继承者,祁连山作为一座神性的山脉出现在我们的神话传说当中。洪水时期,华夏的祖先们率先来到祁连山躲避开洪水才活了下来,最终繁洐成华复文明古国。所以,在中国古代,人们的生存地域有一个向祁连山集中,而后又慢慢从祁连山、河西走廓向四周和远处扩散开来的过程。像炎帝、黄帝、西王母……等神话人物都先后出现在祁连山一带,而且古代众多帝王像颛顼、帝喾、周穆王等都到过祁连山,如果他们与祁连山没有关联,他们也绝不会这样一次又一次来到这里。而正是有这些神话人物,这些古代帝王,让祁连山更具神秘性,也更让我们内心中升起深深的崇敬之感。

所以,我给孩子说那里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并不是拿这话来唬孩子的,而是在我们这些生活在当代受它庇护之人的心中,在经历了二十年前那场史无前例的干旱和后来参与黑河流域生态治理的大决战后,祁连山在我们心目中的位置就更加突出了,也更加重要了。只有经历了才让大家深刻地认识到,过度的开发和滥砍滥伐对祁连山生态的破坏,由此带来的后果有多么严重!直到今天,我都依稀还记得,当时中央各大媒体纷纷报道说,内蒙古额济纳旗草原饿死了数百万头牛羊,当时光听到这样的数字都吓了一跳。到后来,再看到那些新华社记者发出的照片后更是让人感到震惊。不可想象,让举国上下也震惊不已。所以,此后,国家下了血本来治理祁连山生态。当时,不光张掖的老百姓,就连我们这些河流的管理者都不能理解,额济纳旗与张掖有什么关系,与祁连山有什么关系。其实,当时国家的提法只是单纯地从干旱缺水、调水均水的方法措施上对额济纳旗进行水源补充,让已经濒临干涸的东西居延海重新充盈,重新焕发生机,但并没有从生态治理的高度出发,对祁连山进行治理。

当时也仅仅只是在限制张掖用水的前提下,将张掖过度或浪费的水资源均给下游的额济纳旗,这是国家沿用清代年羹尧的古法想尽快解决当时的干旱危机。但奇迹却发生了,由于连年的均水,随着额济纳东西居延海的逐渐充盈,祁连山山区乃至整个河西走廊的气候得到了有效缓解。在经历了长达一年的干旱以后,当第一场雨下在河西走廊的时侯,河西生活着的人们内心是欣喜异常的。其实在近代百年的历史中,河西的历史就是人与水,人与生态的争夺。可能至今有很多人都没有想明白,当日那些日日而来的沙尘暴怎么忽然就减少了,雨忽然就多起来了?最近的一次沙尘暴是在2017年,这样的沙尘暴也只是在冬季所有的植被荒芜干枯以后,短暂的几天阴郁天气,才扬起一点淡薄的沙土,而与2000年前后黄沙漫天的沙尘暴相比那就真是小吾见大吾了。

后来,我们还经历了黑河生态治理节水工程建设,以及张掖市节水型社会建设。十年间,整个张掖大地到处都是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石头、水泥构筑的渠道及那些坚硬的建筑,成为这一时代树立起的一个个新的标志。这是一个时代的标志,也是这个时代在每个人的心中留下的印迹。或许很多年后,人们依然会谈论而起。就像在河西大地上散落的古城遗址、曾修建的防洪堤坝,以及那些开垦过的耕田遗迹,无不曾深深震撼着我们。

我曾记得,那时在小车普及的情况下,我们这些工程建设者骑着摩托车一年跑过9000多公里的路程,相当于从我们所在地到兰州往返至少六七趟。而一年修建的渠道竟超过100公里,相当于一天就修建3.5公里。在那种高强度的工作节奏,在既没有工作补助,又没有节假日的情况下,十年修建,摩托车都骑坏了两辆。但大家依然热情高涨,毫无怨言。这是当代中国基层水利工作者无私而伟大的一面。他们身处最底层,无论吃的,住的,工作环境多么艰苦,工作压力多么大,他们只默默为国家水利建没、水利改革、生态保护做着贡献。也许很多年后,人们依然会记得那一群骑着摩托车,风里雨里去的水利工作者。

而现在,我指着雪山给孩子们讲这些神话,讲这些历史的时候,祁连山已然雪盖头顶,白发苍苍,但它面容清晰,冷峻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时侯,才发现那冷峻的面容背后其实是经历过生死后的大彻大悟,继而所展现出的冷静,但同时也掩藏着无限的慈爱与关怀。那山顶的白不光是一种让人冷静的镇定剂,同时也是心头虔诚的膜拜。它给了我们人生的方向,也为我们树立了高远而伟大的理想。

当雪山离我们越来越近的时侯,我们的眼睛被祁连山的雪刺得睁不开眼。但我们的心里却是温暖的。这是我和孩子站在高台梧桐泉寺所在的榆木山上看祁连山时的深刻感受。而在二十年前,那山顶早已看不到雪的痕迹。据当时有专家推测,祁连山的雪线当时正以每年30公里的速度在退化,50年后,祁连山上的冰川将不复存在。而那种满山白雪皑皑的场景也只能当作童年的记忆,留在我们的心里了。

2014年,当我走进高台县新坝镇祁连山区采访当地农民温室大棚种植及农民增收情况时,站在山下的村庄里,祁连山满山遍野的白,让人充满了激越的想象,那雪多像是洁白的羊群啊,那不就是那些游牧民族在山间放牧的羔羊吗?有的时候,我会想那些在这里生活过的游牧民族,他们在这里生活的稳定和幸福,相比之下,他们对祁连山生态破坏是较小的。但却正是我们这些吃白面大米的农耕民族,在独占这些山川河流进行农业种植以后,对生态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才直接造成20世纪90年代整个祁连山生态保护区发生干旱、蝗虫、沙尘暴等自然灾害,并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存。以致今天我们才理解国家为什么要将祁连山列为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

经过这近二十年的黑河治理,使我们理解了祁连山生态保护区不单单是指祁连山区,而是包括从祁连山发源的诸多河流,以诸多河流形成流域的周边环境,包括整个河西走廊,甚至包括内蒙古的额济纳旗,这些地域的湖泊、湿地、森林、耕地等都要算在祁连山生态保护区内。

通过治理,最明显的就是降水量增多了。这一指标,对于进行黑河治理以后的张掖以及内蒙古的额济纳旗是变化最明显的。居延海的水面又出现了碧波荡漾的场景,水面上水鸟翩飞,嬉戏打闹。在居延海的周边也出现了大片的草场和湿地,那些干渴而死的胡杨树又起死回生,从树枝上又有了绿意。而在未进行黑河治理以前,整个黑河流域内一整个夏天降不下一滴雨,冬天降雪就更不可能了,那种干燥是燥到人心里的,四目望去到处尘土飞场,在干旱炎热之际,人们躲在屋里不敢出来,并且眉头紧锁。记得1995年当时我正上初二,一路骑自行车向学校走去,路两边的白杨树上挂满了打线垂挂的毛毛虫,到学校之后,头上、身上到处都是那种令人恶心又让人毛骨悚然的毛虫子。而在周末帮母亲去浇水,从机井里搭着的橡胶管里只能抽出半管水,然后通过在田间小路上挖开的土渠里流到各家的地里,由于水量不足,流量小,赶流到自家田里很多人家的玉米已经干渴死了。就这都是在动用了社队大集体时留下来的闲置水泵,而有的村社村民自发攒钱买泵,也没有挽救粮食干旱而死的绝望场景。在一眼眼机井抽塌以后,农民们看着自家干死的玉米地捶胸顿足失声痛哭起来……

这些记忆至今都历历在目。如今,在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之后,张掖在黑河节水工程改造和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基础上进行了生态治理。这是新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论述的体现。只不过张掖走在了生态治理的前沿,当时时任中共张掖市委书记的陈克恭以倡导对整个张掖进行生态治理的同时,积极发展旅游业。他早早认识到张掖工业基础薄弱,而且生态脆弱的属性,对张掖各县区进行了整体规划以后,形成了两个较大的国家级城市湿公园;在开展禁牧以后,山区生态恢复较为明显。2015年,我陪同省上的几个书画家们到肃南县康乐草原参观采风时,发现那李还有一片非常纯净的草原。当时,那里还有景区,但已禁牧,保护也较好。整个草原,青草碧绿,草长有半人高,真可以说是风吹草低才见牛羊。而不远处就是雪山,从草原的地平线望过去,可以看到祁连山的雪峰山顶。雪山离得如比之近,近得伸出五指都能摸到它,人也像被托举在山顶上。在那里,还留有当年红西路军召开石窝山会议、兵分石窝山的遗址。有时,我也在想,那里离雪山那样近,即使在夏天,我们都感到有些阴冷,而当时在1937年的1月份的冬天,红西路军的战士们穿着单衣单褂又是怎样忍受住那样的寒冷的?真的是让人无法想象的。

而进入2017年以后,国家生态治理正式提上了议事日程。首先是关停了祁连山中的工矿企业、旅游景点及部分水电站。包括像康乐草原在祁连山中修建的各类景点都进行拆除和关停。而后又进行了流域内生态治理,对不符合,违反湿地生态保护的违规建筑进行了拆除。整个祁连山生态保护区环境得到进一步恢复。这种严格的治理成效体现在保护区内湿地、湖泊重新焕发生机,围绕湿地、湖泊候鸟翩飞,重现江南风韵。置身期间,你根本看不出是身处大西北。特别是当你站在张掖市高台县大湖湾风景区的崇文楼上眺望时,眼前是波光潋滟的大湖湾,远处是皑皑白雪的祁连山,不由得让你想起那句“不看祁连山顶雪,错把张掖当江南”的诗句。

也许只有研究过祁连山的历史,经历过干旱与黑河治理的人才能知道祁连山在我们心目中的地位,以致到今天我们才理解习近平总书记为什么会这么看重祁连山的生态,将祁连山列为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

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走河西走廊,张掖就走了两个地方。一个是张掖高台县的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一个是张掖的山丹骏马场。在去张掖高台县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时,习近平总书记还对高台的湿地建设进行视察,习近平总书记赞尚地说,“高台是个很精致的小城,建设得很好!”这一赞尚实际上是对高台生态保护的赞尚,也是从侧面了解祁连山生态保护的成效。而在山丹军马场,习总书记更是实地查看祁连山生态保护情况,并听取了相关人员介绍,那张从网上传出由新华社记者拍摄的照片上的背影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国家领导人面对广袤草原和巍巍祁连的沉思,他再次把祁连山生态保护提到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高度,说明祁连山生态保护已刻不容緩。

如今,我们日日看着祁连山顶雪,只要看到山顶有雪我们心里就踏实,就像小时侯,喜欢看祁连山。那时候,只要一下雪,祁连山满山遍野都是白茫茫一片,如今,它却像个蒙了盖头的新媳妇,雪才到半山腰或脖颈以上,但我们看到了它持续不断的恢复,不久的将来它一定依然身穿白纱长裙出现在我们面前,这是我们心里的一份美好祈愿,也是我们心里表达的一点祟敬。这一祟敬是我们把它当作心里的一座佛龛。而千百年来,河西人民就是这样一直把它当作一座佛龛盛放在心里,相信我们也会像那些少数民族一样,对祁连山一直祟敬、朝拜下去!

原发于《绿叶》2022年第8期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