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七八年,陕西省中专招生考试定在七月。三月初,我在枣林公社中学报名,彼时已了解到中专考试范围限定在初中内容,考试科目涵盖语文、数学、理化和政治。报名时,我还预订了一份复习大纲和政治复习题,满心期待着通过这次考试改变命运。
那时我21岁,身为生产队的骨干劳力,每日劳作三晌,挣10分工,按规定每月需劳动25天以上。回想起前一年冬天,我在家复习了四五十天,没参加劳动,结果年终决算时,家里粮食和收入都少了许多,本就贫困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看着父母为难的神情,我满心愧疚,却也更加坚定了通过考试走出农村的决心。
报名之后,我过上了一边辛苦劳动,一边抓紧复习的日子。每天晚上,我只能睡两三个小时,早上不管多早醒来,便立刻继续看书学习,等到天亮,又和其他人一道下田劳动。那段日子虽然艰苦,但心中的希望从未熄灭,这便是我一九七八年备考的真实写照。
五月,我收到通知,考试地点就在离家仅二里路的枣林公社中学,这里是我的初中母校,熟悉的环境让我倍感亲切。听闻试卷是印刷的,不用再担心像上一年那样因黑板抄题看不清而影响考试,我心中满是欢喜,觉得幸运终于降临。
考试为期两天,共四场。这次,我的座位在考场中间的第一排,一切都顺利得超乎想象。试卷是印刷的,考试过程也没有任何意外状况发生,我答题时得心应手,感觉胜券在握。
语文考试分为基础知识和作文两部分。基础知识部分,有划出句子成分、作品作者填空、成语加点字选择以及古文翻译等题型。作文题目是二选一,一是《给越南小朋友的一封信》,二是《我和我的小伙伴》。记得划出句子成分的题目是“要完成新时期的总任务” ;作品作者填空涉及《科学的春天》《哥德巴赫猜想》《聊斋志异》 ;成语有“大是大非”“直截了当”“病入膏肓”“刻舟求剑” ;古文翻译的最后一句是“谢庄团练冯”。我自知语文基础薄弱,答完题心里直打鼓,估计成绩不太理想。
作文我选了第二个题目,是根据复习时写好的一篇模拟作文《在雷锋精神鼓舞下》改写的。这篇作文的素材源自复习期间亲身经历的一件事。就在考试前一个月,父亲心疼我,让我专心在家复习,不用再去劳动。一天中午,外面吵吵嚷嚷,我出门一看,原来是对面老姨的小儿子兵选上树掏麻雀窝时不慎摔了下来。我二话不说,立刻拉上架子车,将他送到枣林卫生院。那个年代,人与人之间单纯质朴,当时我真真切切地觉得自己是在践行雷锋精神。后来,我就把这件事写成了作文,没想到在考场上竟派上了用场。
理化考试前,还发生了一件至今让我觉得十分神奇的事。那天下午,我刚迈进考区大门,就听到有人喊我的名字。原来是初中同学范宏杰,他被推荐上了凤翔师范,毕业后已经在中学当化学老师了。他把我拉到一旁无人处,跟我说了两个化学题,一个是过量问题,一个是配料问题。当时我对自己的复习成果颇为自信,心想这两个题我肯定会,就没太在意他的讲解,结果考场上真就做错了。至于老同学是如何猜到化学试题的,我至今都不得而知。虽说题做错了,但他的这份关爱之情,我一直铭记在心,难以忘怀。
数学向来是我的强项,政治内容我也早已背得滚瓜烂熟,对于这两科考试,我信心十足。成绩公布后,我的总分是284.8分,顺利上了当年的预选线。
体检在岐山中学的教室进行。站在眼科体检室外,我紧张得不行,心里七上八下的,满是对视力问题的担忧。正胡思乱想时,一个熟人碰了我一下,原来是体检室门口有人在喊我。只听那人说:“这位同学,别害怕,看你样子可能眼睛有点问题,我们这儿有配眼镜的,只要矫正视力能达到1.0以上,上师范、卫校都没问题。” 听到这话,我心里的大石头落了地,赶忙走进体检室。医生检查后,给我戴上300度近视镜,矫正视力达到了1.5。医生笑着说:“眼镜近视没啥大问题,好好上学去。”
体检结束后,由于当年岐山县城到我们枣林公社没有班车,我只能步行三十里路回家。一路上,我心情格外舒畅,脚步轻快,几乎是连走带跑,不到两个小时就到家了。一进家门,我就迫不及待地把医生的话告诉母亲,母亲听着听着,眼眶就红了,泪水夺眶而出。我忙问母亲为什么哭,她擦了擦眼泪,笑着说:“没啥,就是高兴。”
然而,遗憾的是,当年我并未被录取,因为成绩未达到录取线。我的发小考了288.8分,被凤翔师范录取了。但我没有气馁,心里想着一定要继续考,我坚信自己一定能考上。
幸运的是,一九七九年,我终于如愿以偿,考上了梦寐以求的凤翔师范,实现了从农村青年到国家干部的身份转变。这让父母和亲朋好友都倍感荣耀。这个目标的实现,离不开自己的不懈努力,更离不开许多人的关心与帮助,这份恩情,我铭记终生。
尤其是一九七八年体检时医生说的那番话,不仅打消了我对体检合格与否的顾虑,还为我指明了报考学校的方向,更重要的是,给了我继续复习考试的勇气和信心,这无疑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可惜我与那位医生仅有一面之缘,甚至连他的姓名都不知道。真心希望他如今一切安好,幸福安康。
正所谓 “好言一句三冬暖”。在别人身处困境、急需帮助的时候,一句温暖贴心的话语,或许就能给人带来安慰、启迪与鼓舞,甚至改变他人的人生轨迹。这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实则是功德无量的善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