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肖炎方的头像

肖炎方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1/30
分享

拜年拜到麦子黄

荆楚过年很讲究,楚国腹地特讲究。所以现在很多人拖儿带女回乡下过年,才觉更有年味;乡村现在虽然档次品位高了,但有些习俗传承千年不变。

倘若是订婚,或是新亲,即刚刚结婚不久,男方年前要去辞年,年后要去拜年,还要配四样礼物。那时大概就是一瓶酒、两包烟、两样点心,共计10元左右吧,表示诚意,表示敬意----抬头嫁姑娘,低头娶媳妇。初一拜父母,初二拜丈母。是说正月初一要在自家,不出门。在整套习俗中这也应该算一种平衡吧?年前已经去辞过年的呀?现代有些小夫妻为到哪方过年闹翻了,吵,闹,不理智啊。两边轮流过,不就扯平了?

仙桃是“初二拜外祖、舅父母,初三拜丈母”之俗,这是对母亲的尊重;还有拜年只拜初六,因为“拜年不拜初五六,有酒就无肉”。石首花鼓戏词有“初五初六,新年拜清”。真是路隔十里,乡俗不同。

拜年一般在早晨,有“早拜发,晚拜塌”之说。

荆楚民谚:“叫花子都有三天年。”整个年关中,正月初一、初二、初三,这三天是最重要的。娘亲有舅,爷亲有叔,要按姑、舅、姨这些亲戚血统铁定的公共顺序去拜。也就是说,最先拜的最亲,当然有各家实际亲疏不同。

我家父辈没有姑, 我就带头打破规矩,常常正月初一带领弟兄们去给舅舅拜年,因为舅舅家正月初一客人多,人气旺,几桌,热热闹闹,一锅煮了,一齐招待了,安逸,免得以后又专门为我们肖家烧火麻烦。舅舅极有亲和力,非常高兴。

正月初七为“人日”。传说女娲造鸡、狗、猪、羊、牛、马,到第七天才造出人,所以叫人日,又叫人生日、人口日、人日。汉朝东方朔就曾在“占书”中讲道:“岁后(即除夕后)八日,一为鸡、二为狗、三为豕(猪)、四为羊、五为牛、六为马、七为人、八为谷。”

这在梁朝宗懔的“荆楚岁时记”里也有载录:“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头鬓;又造花胜(一种头饰)以相遗,登高赋诗。”

所有家庭都是正月初一凌晨开门,出行,放鞭炮,讲究的家庭名堂就多了。初一、二、三,这三天早晨,天天都要放鞭炮;初七是人日, 也要放,而且要用盆子网着放,嘭嘭地响。说是放了,人畜兴旺。为什么要用盆子网着?安全?低调?格外响?造出奇特?……

正月初九,荆楚叫“上九”,是年后很重要的一天。传说此日是玉皇大帝的生日。清末,荆州西门外太辉观香火最盛,大荆州各地善男信女都来赴庙会烧香,通宵达旦。有三步一跪,五步一拜,还有一步一拜的。有袒臂单衣而拜,仙桃称“报母香”;有以自然村为单位烧香人群由擎着“亮子菩萨”的人领队,高呼“南无阿弥陀佛”者。

所以,初一、二、三拜年安排不完的,后几天不为敬了,干脆排到“上九”和十五元宵节这一天,主人也分外高兴。正月十五元宵节,荆楚叫“年把子”,即年后最末尾的一天。

但“过年过到十五六,拜年拜到麦子黄”。现在忙时少,闲时多,车快,电话更快,早可以拜完了。可几乎整个上半年第一次见面,都仍然要说“拜年”,把相互亲近友好尊敬的心意和时间无限延长。原以为就我们小地方这样,后来听沙市老朋友也这么说;翻网页才知道,松滋、宜都、孝感几乎整个湖北都是“拿镰割麦,还有拜年客”。

人们拎着几角钱一包的点心从姑舅姨家传叔伯、堂哥姐、表哥姐家,传到最后,早已成了碎末末,但人到人情到,传递的是价值无限的情意。

女主人从田里劳作回来,看见有客,欢天喜地,赶快去菜园里扯蒜苗,洗洗手中的泥土,扑扑身上的灰尘,端出早就用筛子网好的干菜碟子。香肠、猪肝、猪肚、猪耳朵、鱼块、油麻花、豆腐干、花生米、辣萝卜、泡洋姜,一一摆开。

筛酒,酒香伴着腊菜香了;月饼米子冲开水,干茶香了;干豆饼煮熟,湿茶、蒜苗香了。

女主人靠门站在旁边,笑靥如花,说,你表哥也是今早拜年去了,他只怕这时候也翘着二郎腿喝酒咧。你不着急,这时候“吃茶”,马马虎虎喝,随便喝,慢慢喝;等一会儿,接着烧火,吃饭,胡萝卜烘鸡子,蹄子煨烂藕,再消消停停喝……

“过年过到十五六,拜年拜到麦子黄。”告慰祖宗,我们早已天天每每像过年了。虽然现离“麦子黄”还早着咧,但春意已在涌动,视频已在闪现,我们“拜”心永在,敬意永存。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