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献给历尽沧桑的母亲九十寿诞,也是应老人要求告诫后世,不管生活条件多么优渥,都不要忘记过去老一辈吃过的苦,不要忘记艰苦创业。牢记:衣不求华,食不厌蔬;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成由俭约,败由奢华。
--题记
黄发鲐背望期颐
--献给母亲九十寿辰
壬寅年农历二月十九日,是母亲九十寿辰。九十高龄,人称鲐背之年,意即背驼或老年斑如鲐鱼背纹。人过九十有几人,一起给母亲过一个九十岁生日,就成了大家的共同心愿。可谁曾想,“疫情”突然来袭,一些地方就像春天天气一样出现了“倒春寒”,各地纷纷严控,人员流动受限。母亲的儿子有的在外地前线值守,有的在本地岗位坚守;孙辈们有的在服从静态管理,有的加入“志愿者”逆行,一切计划落空。于是在家的儿孙们就偎着老寿星吃了一顿长寿面。面对没有到齐和来去匆匆的儿孙,母亲虽有失望和牵念,却也心花怒放。我没有考虑韵律,即兴作了一首《沁园春.鲐背颂》给母亲祝寿。词曰:
壬寅二月,春风浩荡,花开暖阳。恰鲐背诞辰,儿孙绕膝,乐享天伦,家庆满堂。寿考维祺,以介景福,世间人瑞永吉祥。团圆日,逢疫情相阻,有失所望。
依然满面慈光,忆九十春秋尽沧桑。昔酸甜苦辣,全然尝遍。风雨人生,饱受炎凉。今幸盛世,子孝孙贤,共望期颐寿福康。思报恩,叹寸草春晖,日月齐光。
-1-
母亲是一个极其平凡的人,却有着极不平凡的经历。一九三三年二月,母亲出生于安徽一个开明士绅家庭,自幼在私塾受过良好的教育。正在读《中庸》的时候,国难当头,内乱外患,大舅在抗战中血洒疆场。自此家道中落,母亲辍学。谁也不敢相信,母亲这位当时少有的知识女性,几十年的生活艰辛和世事变迁,竟让她变成连汉字都写不出来的文盲。父亲在世时经常揶揄:读了那么多书都读到哪去了?母亲道:都融化到骨头和血液里去了。是的,岁月的风霜刀剑在母亲的脸上刻下了九十道年轮,然而却丝毫掩盖不住她的气质和修养,秋天的夕阳并没因历经夏雨秋霜而减少光芒。
那些年,岁月像一团黑压压的低空云,一直徘徊在我们家的头顶。父亲自幼跟着当私塾先生的祖父离家读书,后又读新农中,琴棋书画,珠算文章,诗书礼仪,无所不通,然而却因祖父成分带“富”字,终身未仕。父亲是个文弱书生,里里外外全靠母亲一个人挑大梁。三年自然灾害期间,那些喜欢吃大锅饭的高等社员,面对灾害一下子不知如何生存。我家在困窘中过惯了,由于母亲勤俭持家,全部度出命来。春荒时青黄不接,每天几两面要照顾老的养活小的,实在揭不开锅。眼看就要饿死人了,母亲说不能在家等死,就到处去寻找槐树叶、榆钱叶和野菜,弄回来搋饼充饥。那年母亲连续两个月没进粮食,只靠野菜、树叶和水维持生命最低所需,导致全身浮肿。超负荷的劳作,艰苦的生活,使母亲失去了许多乐趣,学过的文字也被肩上的重担压到了土里。但是固有的文化素养和生活积淀,塑造了她勤劳善良、任劳任怨和艰苦朴素的优秀品质。
母亲那双肩膀,挑起的是日月星辰,是全家希望;一双脚板踏遍了泥泞阡陌,踏平了道路坎坷。在那些艰难的岁月里,辛勤的廉价劳动,每天最多只能换十分工分,相当于一角钱。从记事开始,我只知道父母每天起早贪黑,一年忙到头,不知道他们到底在忙什么。今年巴望明年好,明年还穿破棉袄。有一天晌午,祖母叫我到工地去喊父母回家吃饭。原来他们在干涸的汪塘里用独轮车运河泥苦工分。父亲掌把,母亲拉纤,人和地面的斜角只有三十度,雨水和汗水交织在一起。我幼小的心灵被震撼了,突然呼声哽咽,泪奔如泉。原来他们吃的是野菜,干的是牛干的活啊!在生产队里,因为母亲干活不藏力,不攀比,不讲价钱,总是被安排干最重的活。下雨天拉车挑粪,赤脚路滑,要用脚趾紧紧抓住地面,久而久之脚骨变形,大脚趾摞在二脚趾上,像裹了小脚一样,留下终身残疾。冬天扒河抬土没有手套,两手冻得红肿皲裂,手指骨节肿大,逐渐变成了屈曲嶙峋的树根。晚上回到家里,母亲还要把粮瓮里仅剩的粮食,拿出来推磨磨面养活一家老小。母亲围绕那磨盘走的路至少可以绕地球一圈。在月光如水的夜晚,母亲用她那长满老茧的双手编织芦花草鞋,以换回烟火油盐,常常为三五毛钱熬个通宵。天不亮又要赶到集市卖掉,然后趁早赶回来不耽误上工。
有人说,苍天不亏待善心人,积善之家有余庆。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一次天灾降临,母亲却幸运地生存下来。至今邻居提起来,都说是天意。那是七二年秋,黑色星期五。夜深人静,月黑风高,突然“轰”的一声闷响,我家草房堂屋和厢房之间白天刚砌好的土墙整体倒塌,全部砸向厢房里熟睡的母亲。听到响声,我和父亲赶紧起来往堂屋跑,手忙脚乱地把土砖搬开,将母亲和弟弟们从土堆中救出来。说来也怪,除了母亲掩护着弟弟被砸骨折外,儿女全都安然无恙。好心的邻居,告诉母亲炕土鳖子(即地鳖)吃,可以治好骨折。那炕糊了的地鳖没油没盐,实在难以下咽。但是母亲二话没说嚼碎了咽下去,半年以后母亲完全康复。这事过后,全庄人都说,这是父母为人善良感动了天地,上苍救了这家人!母亲那时经常讲:做人一定要行善事,上苍有一双眼睛看着,不管谁行善作恶都逃脱不了那双眼睛!
富人娇贵,穷人命大。无奈的苦难岁月里,吃苦受累母亲毫不畏惧,她坚强地带着全家人闯过一道道难关。饥荒没有损伤母亲,天灾也没有害到母亲,然而一场病灾,却差点危及母亲的生命。在那缺医少药、贫困交加的年代,母亲生病从来没有治疗过,忍一忍就好了。记得那年秋末,母亲得了一种毒症,赤脚医生说这个病她治不了,必须到乡镇以上的医院治疗。但是家里没钱看不起病,母亲就忍着挨着。眼看病情加重,母亲被病魔折磨得死去活来。父亲到处打听偏方,听人说蟾蜍汤能以毒攻毒缓解病情,但是毒性大,弄不好就会致命。父亲到处去寻找撒鱼的,整个上午,等到六只蟾蜍,买回家洗净在锅里煮。想到浑身疙瘩,一碰冒白色蟾酥的蟾蜍,那汤看都想吐,母亲强忍着把又苦又毒的汤一口气喝了下去。随即出现头晕恶心,胆都哕破了。说来也神奇,喝下去的汤虽然吐了出来,但是母亲昏迷过后,第二天毒症就消失了,此后母亲再也没得过大病。邻居都说母亲一次次大难不死,将来一定长命百岁。
-2-
如果说父爱是一座高山,母爱就是涓涓细流,浸润幼苗成长。有一次我得了重病,母亲不时用头拱我的头试热,担心我的脑子被烧坏,然后和父亲轮流背我到八里外去看医生。趴在安全舒适的背上,我的头烧得天地都在旋转,一直在说梦话,迷迷糊糊地进入了梦乡。我不吭声了,母亲就一路不停地呼唤我,生怕我断气。那天夜晚,母亲一直守候在我身边,整夜没合眼,唯恐出现闪失。在人的一生中,儿女是小树,母亲就是照耀小树成长的太阳;儿女是小苗,母亲就是滋润心根的雨露;儿女是小草,母亲就是赖以生存的土壤。母亲把对子女所有的爱都寄托在无声的陪伴之中。每当我们兄弟在家做作业的时候,母亲就无声地陪在身边,就着灯光做针线活。夏天来临,母亲默默地为我们驱赶蚊蝇;冬天到了,母亲就提前给我们温暖被窝。等到我们上高中了,母亲依然时刻牵挂着。她把省下来的粮食磨面烙成饼给我们带到学校。一再关照我们,正在长身体年龄,不要亏待自己。可是她和父亲在家却舍不得吃粮食,只用野菜和山芋果腹。母亲总是把痛苦留给自己,把快乐留给儿女;把困难留给自己,把幸福留给后人。
小时候,母亲对我们慈爱有加,但在管教上却特别严格,一点也不含糊。母亲常说,做父母的心上就是插把刀,也要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对社会有“怕忌”。该打就要打,自家不打,留给外人打;从小不育,长大育不好。她要求我们不是自家的东西绝对不准往家里拿,不管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那天,我和邻家的小伙伴一起放学回家,路过生产队那块已收清运完、就等小队长吹哨“放行”的豆茬地时,每人拾了一把黄豆带回家。小伙伴到家受到家长一番表扬,叫他再去拾;而我到家却被母亲打了一巴掌,叫我送回去。她说:“没听说过吗,从小偷针,长大偷恩!”当天下午,小队长带队搜查,到我家把所有旮旯都搜遍了,里里外外折腾了几次,毫无所获。我惊魂未定地远远看着,庆幸母亲有先见之明。从那时我开始懂得,世上没有绝对的公平,要想经得起别有用心的折腾,首先要做到自身硬正。母亲这辈子,再穷也不占别人和集体便宜。在那个“大草堆谁不扯谁吃亏”的年代,别人到生产队里干活,总会往家带东西,母亲却从不带回家一根草一粒粮,哪怕是家里断炊的时候。她常说,人穷要穷出志气,占小便宜只能让人看不起。给生产队割牛草苦工分,别人都会在草里或框底带泥打斤重,母亲送去的草总是最干净的。别人笑她傻,她就说,做人做事要凭良心,亏心事做不得。
母亲还严格要求我们,在外不准惹事跟人磨仗,即使被人欺负了,也不要回家说,自己找原因。只要有人找上门,不管怪谁准会挨打。这既磨砺了我们的耐性但也增长了懦性,同时也助长了别人的野性,有时感到很不公平。等到事情过了,母亲就说:“天上星多月不明,地上人多心不平。山上花多开不尽,河里鱼多水不清。你们从小就要学会适应这个社会。”有一次,一个富人家的小儿恶作剧唆狗咬我,我急中生智蹲到地上捡起一块石头,恰好砸在狗腿上,狗嗷叫着跑了。这家人找到我家告状,母亲不问青红皂白教训了我一顿。那时我懵懂的心在感叹:这世道难道人还不如狗吗!每每遇到这种情况,面对“好佬”护短人家,母亲总是违心地陪着不是。看到我委屈的样子,母亲又暗自流泪自言自语:“人善人欺天不欺,人恶人怕天不怕。人欺人好忍,天欺人难受!”当时我真不明白,为什么被人欺负甚至被狗咬了,母亲还不允许我们反抗。长大以后才知道,在一个正气不张的环境里,只有忍辱负重才能避免遭受更大的屈辱。我时常在想,能把苦不堪言的东西嚼碎了咽下去,母亲需要多大的勇气和耐力啊!及至我们能为家乡人做事了,对那些曾欺邻压弱的庄邻来求,母亲总是要求我们,只要不违背原则,一定要尽力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她说:“那个年代不少人眼皮浅阶级眼,那是时代走的,不能计较他们。”古人说,仁者寿。母亲宅心仁厚,宽容大度,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
母亲这辈子连三岁小孩都不得罪,与人相处总以吃亏忍让为先。在家里对祖母端吃捧喝,对父亲举案齐眉,就是与儿媳们相处也是相敬如宾,像待自己亲生女儿一样疼爱。与邻居相处,从不占人便宜,小事也不计较,从没与人红过脸。逢年过节儿孙们送的东西吃不完,就东家送送,西家给给,来家里坐的邻居,从不让空手回去。子女不在身边时,邻居们也都像对待自己父母一样照顾老人。搬了几次家,每经一地,邻居都说父亲是善人,母亲是菩萨,做邻居没有处够,离开很久了还当亲戚走。
-3-
那年春天来得特别的早。突然间风向由西北风转变为东风。春风送走了漫漫寒夜迎来了鸟语花香,春雷震醒了人间所有生灵,春雨浸润了草木的梦想。过了暑假,我考上高中了,后来土地也联产到户了。对穷人来说,给点阳光就灿烂。母亲脸上的皱纹如春云舒展,眉宇间不再充满忧郁,心态的疲惫与沮丧也一扫干净。父母身强力壮的时候,力气全部献给了集体;如今有了自己的土地,他们却老了,姐姐也出嫁了,而我们兄弟都在读书,没有一个能接手干活的。这意味着母亲还要继续吃苦,撑起这个家供养我们。虽然又苦又累,但是却难以掩抑母亲发自内心的喜悦。这时有人劝父母,赶快叫大儿子辍学回来干活。母亲说,最困难时期都挺过去了,薄泥地也踩出来了,苦点累点算个啥?决不能让儿子不念书,耽误孩子前程。第一个儿子高考成功,对母亲来说,真是喜出望外。我出门上学那天,母亲连夜为我亲手缝制二件衣物。她跟父亲送我一程又一程,叮咛我好好学本领,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儿子远在他乡,母亲更加牵挂,几乎每周都要催父亲给我写一封家书。这时我才真正体味到《游子吟》作者的思母之情。母爱是无私的。把我送走以后,母亲又用同样的春晖照耀着两个弟弟。平均每二至三年送走一个高考生,在那年月的农村贫困家庭,实属不易,现在想想真是不可思议。假如没有父母的远见卓识,没有母亲的含辛茹苦,我们将永远处于童蒙时代,在人生的舞台前徘徊。八六年,在那个破旧的农家小院,随着一阵鞭炮的脆响,母亲送走了她最小一个儿子。自此,一个平凡而伟大的农村母亲完成了她的历史使命:用心血、汗水和深沉的母爱,让三个儿子全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梦想。
母亲曾用粗壮的臂膀为我们撑起一片蓝天,用坚韧的双肩挑起全家生活的重担。可是当把儿子都培养进城成家立业、分枝散叶,父母却依旧住在那几间风雨飘摇的破草房里,依旧用那双因劳动过度而变形的双手在辛勤耕耘。邻居们都说,吃了一辈子苦,该跟儿子去享享福了。可母亲却说:劳动惯了,到城里不适应,儿孙幸福就是我们幸福。多少次我们要带父母到城里住,母亲都不来,偶尔来了也从不住手,帮儿子把家务拾掇清又要求回家。她给儿女创造了幸福,却不愿与儿女分享;她只知道创造、奉献,却从不愿索取、享受;她只知道牺牲,而不期望报答,这就是母亲!
终日忙于公务,很少有时间回去看望母亲。母亲倒是时常托人捎来一些农副产品,亲手为儿子的儿子缝制一些衣物。她是想把那纯朴而伟大的母爱洒给孙辈啊!每次儿孙们来看望她,母亲都不要给她的抚养费,还把自己积攒起来的鸡蛋等物往车子里装。说这辈子有幸遇到现在这样好的政府,种地不交公粮,还给补助;不种地了还有养老钱,吃不了用不尽,用不着儿孙照顾。作为人子,我有时向父母自责不能天天陪伴左右,父亲说:自古忠孝难两全;母亲就接着说:干好工作就孝顺。后来父母老了,就把老家的草房让给邻居住,在城郊买了一套房自己住,靠近儿孙但不依赖儿孙。
如今太平盛世,物质丰富了,可是母亲真的老了。特别是父亲走了以后,她特别好忘事,爱贫黏话。妈在的地方才是家,每到逢年过节,儿女都集合自己的家庭,从四面八方回来偎从老寿星。这个时候,母亲就扳着指头在数,望眼欲穿。提前用粗糙的大手把饭烧好,招待已经不再缺吃少穿的儿孙。哪个儿孙几天见不到,母亲就到门口往路上张望。不管哪个儿孙回来,母亲都有讲不完的话,不停地唠叨着。我知道,母亲不需要儿孙给予物质上的照顾,她需要的是陪伴、是倾听。母亲一直在等待、盼望中生活,看到了这个儿子盼望那个儿子;看到了儿子又等待孙子。每次儿孙离开时,她都要交代,少喝酒,不要抽烟,不要用公家钱,不要跟人磨仗,一如既往地为儿孙操着她永远操不了的心。
太阳的伟大在于温暖,母亲的伟大在于奉献。九十年的春秋寒暑,风雨飘摇,母亲历经世道沧桑,靠含辛茹苦、俭持一生把我们养大成人。他那勤劳善良的朴素品格,宽厚待人的处世之道,严爱相济的朴实家风无时不在驯化着我们,鼓舞着我们!春天到了,草木为感谢春雨吐露嫩芽,鲜花为感谢春风竞相开放,我们为感谢母亲,祝愿她青春永驻,万寿无疆!歌曰:
春风送暖燕衔泥,
家慈九秩人称奇。
勤俭和善荫后世,
母恩浩荡与天齐。
今逢盛世九如颂,
四代同堂乐有余。
长生不老儿孙愿
黄发鲐背望期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