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肖飞飞的头像

肖飞飞

网站用户

其他
202504/17
分享

试析现代派(文艺理论)

“现代派”这个问题,在文艺界引起了许多人的兴趣。对我们不熟悉的东西进行研讨,这本身是好事,然而在这个问题上有些同志往往出现一些不应有的误解,甚至有的还在一些常识性的问题上出现漏洞,这是很令人遗憾的。因此有必要予以澄清。

现代派,作为学术名词又称现代主义,它的产生和发展自有其历史渊源、社会原因和时代特色。整个现代主义思潮、现代主义文艺的出现并不是所谓文艺走错了路,或者说什么现代化的产物,这样简单的断语能够弄清楚的。事实上,它与西方的哲学基础、思想体系、政治和经济的结构,以及两次世界大战造成的独特(畸形)的社会心理都有着必然的联系。现代主义从十九世纪中末叶产生以来,有近一百多年历史了,它形成的体系是完整的而不是支离破碎的。由于这股思潮的不断兴起、扩大发展,因之,大部分的文艺领域都或多或少地打上了现代主义的烙印。而我国则不同,我们有我们东方的传统,有民族化的文化体系。哲学基础思想结构也不同于西方。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我国有自己独特的政体和国体,生产方式经济结构也自成体系。一句话,如毛泽东同志讲的那样:“…中国的东西有它自己的规律”。这样,我国文艺就必然受这种规律的制约和影响,认识到这点,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所以我们说,即使西方现代派文艺有其长处,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有它生长的土壤,我们也不能毫不考虑地照搬到中国来。而必须有分析,有所批判地学习。

以叔本华、尼采、柏格森为代表的反理性主义,公开拒绝科学,反对理性认识,抛弃理性思维。用非理性的意志、神秘的生命感来反对唯物论。以及弗洛伊德关于文艺起源——潜意识,创作动机——补偿作用(即发泄性欲、代替生理快感的满足),艺术特点——白昼梦(即潜意识)的说法,是从十九世纪末到二次大战前夕欧美文学的主要哲学思想基础,它们对现代主义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都产生过世界性的巨大影响。二次大战后,存在主义哲学广泛流行,它的代表人物有海德格尔、雅斯贝斯和萨特。尤其是萨特,不光把存在主义哲学推向顶峰,并且把这种否定客观物质世界的存在,强调主观精神境界的第一性,存在就是个人的精神活动的哲学运用到文学中,用文学作品加以演释。产生又一文学流派:存在主义文学。与上述三种哲学思想基础相适应,两次世界大战对千百年传统的破坏,社会心理遭到撞击,加上现代物质文明对人的控制以及资本主义帝国主义时期竞争的日益尖锐化,就产生了现代主义这种畸形的文艺思潮。

现代主义文艺中有各种流派,如印象派、未来派(主要表现在诗歌方面),荒诞义派(主要表现在戏剧领域),立体派、抽象派(主要表现在绘画方面),超现实主义,表现主义,存在主义等等。创作方法上,突出地表现在意识流的出现,它自成一体,广泛地运用于小说和电影叙事文艺中。其技巧上的变化,更是千姿百态,不胜枚举。它们虽然派别繁多,此起彼伏,有的还相互抵触,任意褒贬,但是总起来都可以称为现代主义或现代派。之所以这样说,不是没有根据的。这与其具有共同特征是分不开的。现代主义的各个流派都有以下这样一些特征:他们认为人与社会、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关系都不过是冷漠、丑恶和不可知的关系,或者是地狱的关系。他们提倡“自我表现”,以为文艺不是反映现实生活,而是表现自我感觉。因此在艺术上,反传统、反理性、表现潜意识和自我的直觉成了主要特点。创作方向既不同于现实主义的按生活本来面目来反映生活,也不同于浪漫主义折射生活的方式,而是表现,即表现潜意识,表现直觉。文学作品的无情节、无主题、无个性化人物(人物都成了一个个抽象的符号或代名词),这“三无”成了新的创作原则。如此等等。都呈现出反传统和非理性的特点。由此,我们可以给现代派作出一个概括:逃避现实,宣扬意志自由,强调下意识,从而追求自我表现:或者皈依上帝,或者摘些语义分析研究,而自我主义和形式主义可以说是这种文学最本质的东西。无论是文学主张上的反理性、反传统、反社会,还是创作过程中的下意识活动,即如布列东所说的“不知道要讲什么却讲出来的话”,这种“自我”表现,无论是日常词汇的单调的反复造成一种枯燥乏味、令人发笑的荒诞效果,还是有意识地删去情节、抛弃主题,单纯追求语言、结构之类艺术形式的所谓创新,都不过是唯我论和形式主义的东西,都逃不脱资产阶级个人主义以及帝国主义末期那种变态社会心理的圈子。而这些,在我们看来,既违背了历史规律,也缺乏正常的美学意义。

以上我们就现代派的渊源、发展和基本路线作了一个简要的分析。那么,今天,我们对之究竟应持什么态度呢?要不要学习研究它呢?如果说要,又怎样来学习呢?早在五十年代,毛泽东同志针对学习外国问题就有过这样论述:“艺术的基本原理有共同性,但表现形式要多样化……”他还说:“作为中国人,不提倡中国的民主音乐是不行的。但是军乐队总不能用唢呐、胡琴,这等于我们穿军装,还是穿现在这种样式的,我们不能把那种胸前背后写着‘勇’字的褂子穿起来。民族化也不能那样化。”毛泽东同志在这里说得很明白,即遵照艺术规律,我们是应该在发扬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西洋有用的东西。对于现代派也一样,应当进行甄别,吸取精华。学习外国的东西不仅会使我们自己的东西有个飞跃,而且也是创造中国自己文化的重要条件之一。因此看来,要学习是毫无疑问的。然而问题的关键还不在这里,而是在于怎样才能做到不是全盘照搬,不是为学而学,而是真正的“洋为中用”,“拿来”为我们服务。毛泽东同志说:“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实践中的表现形式,各国应有所不同,在我国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要和中国的革命实践相结合。……社会主义的内容,民族的形式,在政治方面如此,在艺术方面也是如此。”还说:“向古人学习是为了现在的活人,向外国学习是为了今天的中国人”,即所谓“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向。前面我们谈到,我国国情不同于西方,我国文学有自己的特点。要创造我国当代新文学,当然不能脱离文化上的优秀传统。但既然是创造,就不是照抄照搬,就一定应有新鲜独特的东西。对于西方现代派,我们谈到过,它的哲学基础、社会基础是完全不同于我国情况的。不仅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相背离,既使是他们自己的传统也给丢掉了。这种哲学思想,人生观、宇宙观,在我国是没有土壤的。因此,我们认为,在这些方面没有多少可学的东西,可以不去管它。可悲的是,我们有些同志走偏了路,在借鉴西方现代派的文艺时,把不健康的具有严重的资产阶级倾向的思想观点也搬了过来。这,必须予以澄清。

艺术有基本原理,艺术的表现形式却是多样的。我国目前的文艺还有缺点,还必须发展,而丰富创作方法和表现形式就是一个很重要很迫切的问题。本着解决这个问题的目的,我们认为,更可能也更有必要的是借鉴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些表现方式和写作技巧,以丰富我们的文艺。有些技巧虽然是现代派作家的新创造,但艺术技巧和手法没有阶级性,具有更大的独立性,所以从形式上加以借鉴,更有利于我们创造民族化的文艺。当然,在形式上的学习也是有选择的。这正如毛泽东同志说的那样:“中国的和外国的要有机地结合,而不是套用外国东西”。“应该越搞越中国化,而不是越搞越洋化。”他还说:“应该是在中国的基础上吸收外国的东西。”这里,很明显地说明了民族化的问题,只有在尊重民族文化,以中国为中心的基础上,才能建立有生命力的文化,外国的东西也才能被我们吸收、消化,成为民族的东西。正如鲁迅的小说,吸收外国的文学精华,又保持民族风格,但它既不同于外国的,也不同于中国古代的,然而它又是民族的和世界的珍品。

总之,对于现代派的态度,无论是排斥还是吸收,都要象毛泽东同志指出的那样,以民族风格为中心,以外国东西为补充。即本着“洋为中用”的目的来作出判定,否则,就会陷入不知所措或谬误的境地。

此文发表于《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三期(总第六十七期)42~44页。1990年5月15日出版,国内统一刊号CN23—1081,知网被下载22次。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