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肖飞飞的头像

肖飞飞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4/27
分享

薄俚印记之:九太山(散文)


 

清晨起床,来到堂屋,卸下门杠,拉开大门,抬望眼,不出三里地,横卧着一座山。这山,头枕村东的岗上,尾巴往村西跨过北坑口扫到寨下,从北坑尾发源的溪水就在它钻入山脚泥土里的尾巴上流出,汇入西湖水库流出芦江。大人们说,门对这座山形似一只巨大的卧虎。但它的腰背部高高凸起,在我眼里怎么也看不出虎的形状,倒跟一匹独峰骆驼有几分相似。九太山就是对这高高独峰的称谓,至于整只“老虎”叫什么名字,没人提到,也没人想过起个名字。当村民们想要去老虎身上某处割芦箕、斫竹、砍柴、挖笋,都是以木梓山头、菜园土边、屋背沟里、乌桕树下,甚至于某某坟前而称呼之。唯独“九太山”的大名,冠予这兀自凸起的高峰。

我家大门口正对着九太山。听长辈说这是风水的需要,即使房子因为地基问题无法正对着,大门宁可歪着也要对着这座高高的山峰。我一出生,打开大门,抬眼眺望,就能看见九太山,看见一只巨大的卧虎背上高高凸起的峰巅。

九太山上,有一片木梓林毫无遮拦地呈现于我的视野,足足十几亩大,周边是杉木、松木竹子等其他杂木环绕着,形成鲜明的圈子。故此,生产队每年都会派人上山劳动。春夏斫木伐竹头、秋天摘木梓、冬天修木梓山。

九太山看着不太远,山上有人劳动,可以清晰看到人影,甚至看清衣服的颜色。远远看着山上干活的人们,甚至能够听到喊号子的声音传下山来,传到正在门口玩耍的我耳朵中。我就会往山上张望,看看可否找到和社员一起正在山上干活的父母,或者辨识出一二位熟悉人的身影。如果哪个小火伴说他看清楚了自己的爸妈,那无疑是一件开心的事情。不过我从来没有看到过自己的父母,即使在雨后的晴空下甚至可以辨别出男女。不知道宣称看到自己父母的小伙伴是真正的眼尖,的确看到了,还是天生就会吹牛,吹出自信和得瑟来。憨厚木讷如我,缺少这种捕风捉影、无中生有的天分。后天也没能学会,终生如斯。

望山跑死马,九太山看似蛮近,登上却不容易,无缘无故,大人是不会带小孩子上去的。等我有朝一日攀登上去的时候,大约不算是小孩子了。

上初中后,语文老师布置个命题作文《我爱家乡的_______》。家乡的一切那时都庸常如斯,难以引起爱意萌动,唯有九太山只可远观不可近登,触发了我写它的意愿。于是一篇《我爱家乡的九太山》,在一个没有近距离接近、没有攀登上去过的孩子笔下虚构还是幻想地出笼了。这几乎是虚构的写实轻松获得老师的表扬,成为这次作文的范文,再一次为我在班上夺得荣誉。

是的,我没有登上过九太山,但它却是我最熟悉的山。它的风花雪月、它的四季变幻;它春种秋收的繁荣与冬雪弥漫的枯萎;它白日的喧哗与夏夜的静寂,自我出生起,无数次在我眼前拉开序幕、循规进展、爬上高处、达到高潮、圆满结束。我太熟悉九太山了,对它的熟悉几乎超过了屋背后那座我经常爬上木梓山摘茶泡、去菜地里摘棵葱、割把韭菜的无名山。九太山的存在满满占据了我发蒙开始的记忆,一直延续浸润在我成长的岁月里。不必说占地面积开阔油茶籽摘下来堆成小山的木梓林,也不必说浓郁的竹林在春风里摇曳出婀娜的舞姿,仅仅是它山头茂密的松树林就足够我写一篇初中小作文了。

没错,隐约记得,我的作文就这么写的:“山上草木茂盛,风景秀丽。沿着山顶驼峰线,松树林高大挺拔,一丛丛,一排排,像站在山巅的哨兵,守护着村子的安宁,保卫着村民的美梦……九太山,我怎能不爱你?爱你山顶的松树林,爱你山上的木梓树,爱你对家乡的无私奉献和一派深情。” 描写或许有虚构,赞美或许有夸张,但对九太山的情感却是真实的深沉的,是我自小被这一方山水养育的心灵无需理由的由衷倾诉。

我们班的另外一位同学我的发小王受桂当时写的也是九太山,他的作文也获得了老师的好评。不过他的家背靠九太山脚下,开门并不见九太山。不记得他当初是怎么写九太山的,是不是也写了山上的松树林、山上的木梓树?我内心总觉得,九太山于他来说,并没有我熟悉。因为我出生以来,夺走我最多注意力的山,勾起我最多遐想的山,就是九太山那高高凸起刺破天际线的驼峰,和它山峰背后无限遥远无限多样的世界。

九太山就是这样一座“神山”,无意中带给我和小伙伴好运。

 

有一年冬天,晌午时分,我们在油店下看打油,忽然听到村里有人大喊大叫,随即人声鼎沸。队上出工的海螺号破天荒在下工的时候不合时宜地拼命响起来,整个村子都沸腾起来。油店下的师傅们停下手中的活,叫道:“坏了,出大事了!”他们一起奔出大门,朝九太山下跑去。原来有人烧荒,九太山下村边的山脚着了火。大火不受控制地在冬天的狂风里暴虐蔓延,直往九太山上扑去。全村的劳动力都拿着镰刀、镢头等工具上山扑火。天气太干燥,风太大,火太猛,大火迅速烧遍了九太山以及它周边的森林。

经过几个村子汇聚的社员奋力扑救,半天时间,大火最终被扑灭了——不得不赞叹,家乡的人们在面对大灾难到来的时候是如此团结如此英勇,而且集结得如此迅速,只怕当今信息时代也难望其项背。焚烧了九太山的大火无情地吞没了三条奋力与它搏斗的人命:林站站长、一个生产队长、一个成分不好的社员。后来,站长和队长被评为烈士,成分不好的社员摘了帽子。

这场大火被写进了县志,多年后我在审阅县志清样的时候,看到这一节,眼前油然浮现出九太山遭难的一幕,心中难抑伤感、隐隐作痛。

无意失火的烧荒者被捕,公安把他带到了生产大队部,手上戴着手铐。我挤在人群里,从大人的腿缝之间看见,两只手铐中间连着一条细细的铁链子,他双手颤抖着自由挥动、嘴唇嗫嚅着在说些什么,好像在向公安报告烧荒引发火的过程,看着一点也不像坏人的样子。失火虽然不是故意的,损失却是惨重的现实,他后来被判了刑,多年后才回家。而我的九太山,没几年又重新焕发了郁郁葱葱的生机。

 

其实,九太山并不是村里最高的山。站在家门口能看见的比它高的山还有老君屳和川垇。老君屳躲在层峦叠翠的群山后面,路途拐弯抹角相当遥远,在视线里看着比九太山要矮许多。而川垇不仅仅远,远在十里以外的北坑尾,且山势陡峭,山顶布满陡峭的岩石。巉岩巍峨,袒露在外,阳光下反射出耀眼的白光。这种山,只可远看,不可接近,更难以攀登。只有勇敢者偶尔爬到上面的岩石涧水里抓石鸡,怯弱之人唯有望山兴叹。

九太山驼峰两侧山势舒缓,一直绵延到山脚,是村里唯一容易上去的高山。山上栽种了大片的木梓树。什么时候栽种的,已经超出了我的记忆。应该是很早很早的先辈开垦出来的。山顶光照充足,村庄一天里最末一缕阳光是从九太山上收走的。山上的土质肥沃,种下的木梓树,不需要人工施肥,村民只需要适时除除草,木梓就会长得茂盛,秋收的时候,赶上好年成可以采摘上百担的木梓。

每年秋季,霜降后开始采摘木梓。采摘下的木梓集中堆在秋收后干燥的稻田里,顽皮的我和小伙伴会爬上小山包一样的木梓堆里玩耍。这无数圆咕噜的木梓集中在一起恰似现代城市儿童游乐场里海洋球。木梓组成的海洋球,散发出清新的植物气息,在我们的脚下随意滚动。一步一个深深的脚印,一抬腿脚印却消失无影。小脚丫子陷进去拔出来,拔出来再陷进去,竟然有无穷的乐趣。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那是平地上没有的新奇发现,那是与大自然搏击、逞现人类智慧和力量、勇气和技巧的娱乐。谁能爬得最高,谁能快速下去又爬上去,是孩子本能的发现与发明,是人类天生禀赋的反射和激发。虽然,大人也会阻止孩子上木梓堆去玩耍,但在田野上的木梓堆里玩耍没任何危险,刚刚采摘下的木梓也不怕小脚丫踩坏——它最终是要在太阳底下暴晒几天,直至坚硬的外壳爆裂,露取出里面的籽仁儿,才能拣选出来送去油店下榨油。故此,大人们的阻止往往只是一声嗔怪:“鬼崽子,不要跌跤哈!”

堆成小山的木梓呀,变成了秋天里大山恩赐给我们的纯天然纯绿色散发出清新浓烈的野生乐趣。

 

木梓秋季摘完了,人们会去摘过的木梓山上捡拾木梓。就像去田里捡稻穗、拾麦穗。读初中的时候,学校要求每个学生交捡来的木梓,学校拿去打油,炸米果、炸馃子。往往到这个时候,学生中间就会流传一首儿歌:

“1974年, 老师炸薯元。

炸得喷喷香,学生冇一两。

炸得喷喷臭,学生大大一圃。”

意思是学生捡来的木梓交给学校,只是给老师谋福利,学生是没有份的。儿歌的流传反映了学生角度对捡木梓的真实感受,但那时老师的收入也十分微薄,学生的视觉不一定反映了真实的现象。作为“劳动课”的一种替代,学生上山下水体验劳动的辛苦、锻炼劳动的技能,或者本就是教育应有之义?!

不过捡木梓,也不一定是交给学校,交够了学校规定的五斤十斤,多余的留给自己家里。但那个物质严重匮乏的年代,生产队社员们摘得比较干净,掉树下的也不多。即使这不多,也往往被一茬一茬捡木梓的人梳篦了好多次。所以,近而且平缓的木梓山,基本也捡不到什么木梓了,我们往往连学校交的木梓都很难凑齐。

这时候,有胆大的小伙伴提议:“我们去上九太山捡吧。那里没什么人去,可以捡到更多。”于是有一回,我和几个小伙伴,从北坑进山,沿着九太山这个巨大的卧虎尾巴往上爬。不知道爬了多久,终于到了山顶。站在修光了杂草的木梓树下,眼前没有遮挡,视野一派明朗。

 

从九太山头向下瞭望,可以俯瞰整个村庄。从跟前的寨下、街上、蓝屋、新店里、湾里、青山口、岗上一直到石屋,对面的陂头脑、肖屋、黄务、蔡屋、陈屋、汤屋,个个尽收眼底。

老古人家经常挂在嘴边的俗语,顿时涌上我的心头:

“汤屋汤一边、蓝屋拦半村、石屋石团圆。”

这一切,身处高处的我尽收眼底。蓝屋因其处在村子的中间,在最开阔的田心处建有一幢带院子的独家房舍(就是打油佬的家),正好拦腰截了半个村子。而石屋门口,穿村而过的小河在青山口先往西南行半里地,到汤屋门口拐个弯折向东南方向,经过一个两边山势相夹的狭小处,继续向东才流出小村,流水恰好把石屋包了一个大回环,形成一个团圆。至于汤屋石怎么叫一边的呢?我当时并不知其意,心存疑惑。后面询问老人家,原来汤屋很早很早以前,家族富裕,沿陈屋、黄屋、蔡屋、肖屋、陂头脑一直到土公坑、杉木山后面的山,全部归他们所有。故此汤屋占了村子大半边,落得个霸气的称号:“汤一边。”

站得高,朝夕相处的村子,变幻了它的形貌、缩小了它的范畴。在山下时,我被它四处环绕,眼珠怎么滴溜溜乱转,也看不透它的全貌,视线怎么扫射也穿不过山的阻挡。现在,紧紧依偎着九太山峰,眼前的村子瞬间变小了、变宁静了。放眼四望,望右看去,上游从寨下溯芦江河而上,沿着弯弯曲曲的公路,饭缎里、杉木山、龟形、荒田湾,一直到西湖村。这个时候西湖村正在修筑水库,栏河大坝高高筑起,村里开始蓄水变作水库。水库面上的水波,在阳光下看起来像高山里的湖泊,波光粼粼,一直极目可以看到消失在更远的山谷里面。再往里走,是什么地方,大人说再进山分别是高陂、筒子排、双坝、蕉坝、茅坪和咱这个行政村的最远一个自然村岩前、以及芦江河的发源地与隔壁公社的分水岭黄秋垇。

我把正在现实观察和开始产生幻想的目光收回来,往左眺望,视线顺河流而下缓缓捕捉每一个叫得出名字的地方。看:出了石屋,就是下村鸡公丘、车子坝,乃至黄田。

站在九太山顶,收入眼底的范围从西湖水库到黄田,从行政管村上,都属于薄俚,属于广义的薄俚村,而我记忆中往往不由自主地想到的则是狭义的薄俚自然村,是我儿时一眼就可以看见、常常足迹可以抵达的身边这个苑囿。在眼睛和足迹不轻易去到的地方,往往认作是村外的世界,它们不属于我的梦我的记忆我的故乡,寡婆山是个例外。

 

穿越村庄由西往东而过的芦江河,就像一根弯弯曲曲飘逸的玉带,从西湖水库,经过大坝流来,淌过了我的脚下,流出小村、流向遥远的山外。这条玉带把一个个自然村子连缀起来。一个一个熟悉或者不熟悉的地方,都被它紧密的穿在一起:西湖水库、荒田湾、龟形、杉木山、早树面子、土公坑、小土公坑、饭缎里、陂头脑、大路下、潭面上、寨下、街上、蓝屋、新店里、湾里、青山口、(萧屋、黄屋、蔡屋、陈屋)、汤屋、石屋脚下、窑排上,一直到鸡公丘、车子坝、黄田。这一个个我到过或者没到过地方,就像玉带上的珍珠,在我俯瞰的广阔视野里,闪闪发光,瞬间变成不可分割的一条珍贵的项链。

我从来不知道这条河叫做什么名字,大人从没有教过我它叫什么名字,从爷爷奶奶开始到爸爸妈妈,就叫它河、河坝、河坝里、河水里。总之没有一个属于它自己的名字,哪怕是只小名。直到在公社中学读高一,语文老师叫我们写命题作文:《芦江两岸稻谷香》,才告诉我们说这个条流过薄俚的小河原来也有一个好听的名字:芦江。

我曾经在另外一篇文稿里写到,为了写这篇《芦江两岸稻谷香》的文章。语文老师带我们爬上了中学旁边的章陂山,朝山下瞭望芦江,以及江畔的田野。作文完成后,我和上一级的一位师兄同时获得了老师的肯定,作为范文,把两篇同题作文用大字报的形式抄写出来,张贴在学校的公告栏里,供同学们参考学习。

芦江,发源于上游岩前村更深远的山黄秋垇一带。往下流经我们读书的公社,继续往下流过两个公社:扬眉寺、龙勾,然后从龙勾流出县界,流到赣江的支流章江。芦江河水随着章江水在赣州市八景台下与贡江汇合并作赣江。赣江由南往北穿越江西全境,注入我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又从湖口汇入长江、流到东海、融入太平洋。我家乡小河的水,我喝过的水、用过的水,我在里面抓过鱼、游过泳、洗过衣裳的水,最终与世界上最辽阔的水域太平洋融为一体,浩瀚无边、深不可测、永不枯竭。

诚然那时候我没有一点这方面的知识。它并无苛责、也不求回报,无怨无悔地滋养我、哺育我。为我洗却尘埃,为我浇灌花园,为我送来清凉,为我导航远方。

 

我深吸一口气,左右扫视几遍后,再定睛目视正前方。山脚下芦江小河对岸,跨过田野,就是我出生长大的屋场、我的家。家后面的山没有九太山高,缓缓而上,是一片木梓山。木梓山后是杉树松树竹子等等以及各种叫不出名字树木繁衍生长的自然森林。一片连着一片,茫茫无边。不高的山顶后面连绵一重一重更高更远的山群。这屋背后的山林,除了我偶尔去屋背后的山上摘过木梓之外并没有攀到太高,更从来没有到过山顶以及它后面更遥远的山。

这些山、以及山后的层峦叠嶂,我没有想过有多远有多高,甚至根本没有产生过琢磨它们的念头。只因它背对着我,隐匿在我感觉的灯影下,躲藏于我探寻的目力之外外。

这重重叠叠的远山,悠忽之间,对我来说是一团难以适应也无法廓清的迷雾。就像我对山外的世界一直存在的无数迷梦、无穷幻想,袅袅娜娜,变幻莫测。

 

许多年后,看地图,这后面绵延进去的居然是一座国家级森林宝库。一直通往别的村别的乡别的县。官方资料说这座山叫做“阳明山国家森林公园”。

“阳明山国家森林公园”是国家4A级风景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中国生态旅游实验区示范基地、江西省自然保护区,是一座以森林资源为主体的自然景观,位于江西省赣州市崇义县城区边缘处。公园总面积约10.3万亩,主峰海拔1259.5米,地势南高北低,南陡北缓,地貌复杂。山顶部和南部有多处悬崖峭壁及奇岩怪石,山谷间有瀑布曲流,形成树枝状的山泉水系,常年流水不断。

据中国环境科学院测定,阳明山国家森林公园内空气负氧离子含量平均值达9.6万个/cm³,最高值在兰溪瀑布高达19万个/cm³。2004年9月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授予“空气负氧离子浓度值最高的风景旅游区”,有“江南绿色宝库”和“天然氧吧”之称。

    景区内动植物资源丰富,有4800亩原始森林,森林覆盖率达96.8%,亚热带动植物种群绝大多数有分布,因此又有“亚热带动植物基因库”之称。主要树种为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呈垂直分布,从山脚至山顶依次为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竹林、杜鹃灌木林。据初步调查,景区有木本植物123科892种,其中有银杏、水杉、秃杉等国家一、二级保护树种16种,省级保护树种63种;动物1150种,其中有黄腹角雉、金钱豹等国家一、二级珍稀野生动物19种,省级保护动物12种,昆虫千余种。1990年在公园内采集的两种蝽科昆虫标本为世界首次发现新种。


无怪乎,我少年时,望见的竟然是这样一个洞天福地呀。我的九太山,不愧为正门相对的风水山。你带给我风、带给我水、带给我雨、带给我晴,带给我来自远古的瑰丽风景,更带给我走向未来的豪迈气概。

九太山,我永远的神山、永恒的思念。愿与你同在!

 

2024年12月26日  南昌红谷滩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