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华章的头像

华章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3/06
分享

舍形而悦影 ——诗词创作的一个手法

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自成体系,并奠定了中国古典诗文、绘画、戏剧、音乐、书法、建筑等艺术门类的审美精神和审美取向。各传统艺术之间又相互影响。“舍形而悦影”这一审美理念,是明朝画家徐文长提出来的,原本用于绘画艺术的品鉴。但是,这种理念和创作手法,早已被古代诗人们所接受所运用。

在阳光或明月下,竹叶横窗,影映窗纸之上,“影”随“形”的静息和动态,表现出审美对象的朦胧美或动态美,营造出一种超出“形”态的意想不到的既抽象、神秘又趣味无穷的美。这种摇曳的或静息的竹影之美,既启发了画家,有了中国的墨竹画,也启发了诗人。古代的诗人们正是运用了“舍形而悦影”的写作手法,不为“形”所束,在“悦影”中,让诗性插上想象的翅膀,自由驰骋,情驰神纵,创作出了许多妙曼生动的诗句。

“云破月来花弄影”。微风中,“云破”之后,花在月光下轻轻摇曳,摆弄着自己的身影。这时,弹拨人心弦的已不是花原有的色彩和花容了,而是那花的影。这“影”“弄”出的离形得似,不似而似,万千变化的美,丰富了景物的层次,扩展了美的形态,让人心生遐思,思绪飞扬。

“月转花枝清影疏”。花和枝,在月下“脱”去了色彩,以弄影的清疏身姿完成了与月的互动,与风的嬉戏,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弄”得人心醉。

“斜光入罗幕”,晨光射入香闺,斜照在罗帐上,罗帐的皱褶产生的阴影,飘拂于帐中乌发散落的女子身上,隐隐绰绰,别有美感更具诱惑,那是光影的轻抚,那是晨曦在轻呼赖床的少女。“斜光”生成的皱褶阴影之美,让人几乎忽略了女子的“形”。

“日斜深院影空摇”,庭院深深,被斜斜的阴影遮挡了一半,那半明半阴的院门,那窗上摇动的阴影,营造出一种空寂的场景,空摇的“影”,诉说出诗人那时那刻的心境。

“多情惟是灯前影,伴此翁。”对失去的亲人的那份追思、怀念和孤独之情,都在那灯前飘忽的影子之中了……

谢灵运是很懂阴影之美的,他在《晚出西射堂》一诗中云:“晓霜枫叶丹,夕曛岚气阴。”夕阳斜照,山林生影,疏影横斜,雾气氤氲林间,那种幽深寂静又内涵灵动的气氛,已非尘境,诗人的心境也氤氲其中。

……

这“影”还延伸到水中的倒影。倒影充满着梦幻之美。“鱼在天上飞,鸟在水里游”是一种神话般的飞动之美;“倒影看飞鸟”,“倒影鱼龙惊”,“鱼寻倒影没”,“潭心倒影时开合”是一种科幻般的波动变化之美;“鸟飞天外斜阳尽,人过桥心倒影来”的动漫之美,能唤起或唤醒童真童趣的悠闲回忆……

这些,都是“影”的功能。“影”给予诗人的灵感,远远超出了“形”本身。有了灵感,才能深层次地“悦影”,才不会低层次地玩味“影”,是借助“影”,以虚静推动天地,去窥探内心的情感,去挖掘高层次的精神世界。没有了这些“影”的描写,诗人那些不可言传的细腻的或者纤微幽隐的情感表达会显得苍白。

“舍形而悦影”让诗词更能传神,更微妙生动,更有气韵、神韵,更有意境。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