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周信学的头像

周信学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2/26
分享

沙家浜里的红色年味

今年春节期间,我带着外孙女小葡萄奔赴常熟沙家浜,不但让她领略了江南水乡的柔美风情,而且开启了一场穿梭岁月、镌刻着红色印记的文化之旅。我呢,在沙家浜这片浸染着热血与豪情的土地上,品味起那独特浓郁、历久弥新的红色年味。

进入沙家浜,澄澈的天空下,纵横交错的河道似灵动的丝带,蜿蜒穿梭于无垠的芦苇荡之间。微风拂过,芦苇沙沙作响,似在低语着往昔的峥嵘岁月。小葡萄雀跃不已,像一只挣脱牢笼的小鸟,蹦跳着跑在前面,一会儿驻足凝视那随风摇曳的芦苇,一会儿又蹲下身去,好奇地观察河边不知名的小花小草。我笑着紧随其后,望着眼前的景致,心中感慨万千,往昔的记忆如潮水般涌来。

沿着蜿蜒的小径前行,我向小葡萄讲述着沙家浜那段可歌可泣的故事。新四军的伤病员们如何在这片迷宫般的芦苇荡中隐伏,依靠着当地百姓的倾力相助,躲过敌人的一次次搜捕;沙家浜的乡亲们又是怎样机智勇敢地与日伪军周旋,送粮送药、传递情报,用质朴却坚定的力量守护着战士们的安危;阿庆嫂为掩护新四军伤病员,沉着冷静,不卑不亢,通过机智的对答,与国民党反动派代表刁德一巧妙周旋,最终化险为夷。小葡萄听得入神,眼眸中满是好奇与敬意,突然,她仰起头,一脸疑惑地问道:“外公,你怎么对这些事知道得这么清楚呀?” 这天真无邪的一问,瞬间将我拉回到了遥远的童年时光。

记忆中的童年,虽没有如今这般琳琅满目的玩具和丰富多彩的娱乐方式,但精神世界却从未贫瘠。那时,几乎村村都组建了文艺宣传队,样板戏《沙家浜》宛如一颗璀璨的明星,照亮了乡村的每一个角落。每逢春节,那便是村里最为热闹的时刻,简易的戏台成为了全村人瞩目的焦点。

夜幕低垂,繁星点点,戏台被几盏明晃晃的汽油灯照得如同白昼。伴随着激昂的锣鼓声,演出正式拉开帷幕。孩子们如同脱缰的野马,欢呼雀跃着从四面八方涌来,手中紧紧攥着平日里舍不得吃的炒花生,只为能在最佳的位置欣赏这场文化盛宴。大人们也放下了白日里的辛劳,笑容满面地结伴而来,眼神中满是对这场演出的期待。

村里那位饰演阿庆嫂的大婶,至今仍清晰地印刻在我的脑海之中。她身形干练,平日里就是个热心肠、点子多的能人。往台上一站,碎花布衫整洁得体,头巾下一双眼睛炯炯有神,举手投足间尽显阿庆嫂的聪慧与果敢。那段脍炙人口的“智斗”唱段,从她口中唱出,字正腔圆,韵味悠长:“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台下的观众们听得如痴如醉,老人们轻轻晃着脑袋,沉浸在熟悉的旋律之中;年轻人则为她的机智拍案叫绝,喝彩声此起彼伏。

而扮演郭建光的大叔,身姿挺拔,气宇轩昂。他带领伤病员们刻苦操练、谋划突围的场景,被演绎得淋漓尽致。雄浑激昂的唱腔“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穿透寒冷的夜空,直抵人心。那一刻,我们仿佛亲眼目睹了新四军战士们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顽强抗争、不屈不挠的英勇身姿,心中涌起无尽的敬仰之情,爱国的火种就此在心底深深扎根。

在那些个充满红色激情的春节里,《沙家浜》的演出一场接着一场,大家沉浸其中,百看不厌。演员们皆为平凡的村民,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凭借的只是对英雄的尊崇、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传承红色文化的使命感。每一场演出结束后,乡亲们仍意犹未尽,围坐在戏台边,或热烈讨论着剧情的精彩之处,或感慨着新四军战士的英勇无畏,言语间满是对当下幸福生活的珍惜,对未来美好的憧憬。那种浓厚的红色年味,弥漫在乡村的每一寸空气中,温暖着每一个人的心灵,给予我们在艰苦岁月中奋勇前行的力量。

游览最后,我们走进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一件件承载着革命斗争痕迹的文物,静静地陈列其中,无声地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我耐心地为小葡萄讲解着一些展品背后的故事,她似懂非懂地点着头,眼中闪烁着思索的光芒。

返程的路上,小葡萄兴奋地分享着她游览的所见所闻,对阿庆嫂、新四军战士们的敬佩之情溢于言表。这一趟沙家浜之行,对小葡萄而言是一场新奇的知识探索之旅,对我来说则是一次珍贵的回忆重温之旅,而贯穿其中的那股红色年味,恰似一条坚韧的纽带,跨越时空,将过去、现在与未来紧密相连,承载着先辈们的精神寄托,在家风的传承中熠熠生辉,永不褪色。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