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周信学的头像

周信学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4/05
分享

爱莲堂怀芳族祭祖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每至清明前 10 天的星期日,当晨曦微露,高里庄“爱莲堂”便沉浸在一片庄严肃穆又温情脉脉的氛围之中,怀芳族的后裔们,如同听到了跨越时空的召唤,从四面八方赶来,齐聚墓地,开启一场缅怀先祖的庄重仪式,而周敦颐的《爱莲说》,就是一根无形却坚韧的丝线,将岁月、家族与这片土地紧紧缠绕。

晨光透过斑驳的树影,如同历史的眼眸在静静凝视。约摸 60 多位族人,或白发苍苍却精神矍铄的老者,或意气风发、面容虔诚的中青年,还有懵懂天真却也知晓此刻庄重的孩童,他们从四面八方赶回这宗族的根脉之地。老老少少,面容上写满虔诚,有序祭祖。香烛摇曳,纸钱袅袅青烟升腾而起,似是先辈们的精魂在低语寒暄。祭品罗列,那是后辈对先祖的敬意与追思,每一份祭品都承载着家族传承的温度。众人整衣敛容,在族长周德仁的带领下,依循古礼叩拜,动作缓慢而庄重,仿佛承接了先辈们的精神力量,那传承数百年的家族精魂,在这一俯一仰间得以延续。

兴化爱莲堂,自宋代起,便与周敦颐及其《爱莲说》紧紧相连。翻开厚重的《兴化周氏族谱》,历史的脉络清晰浮现。周氏家族的“爱莲堂”堂号诞生于宋代,以《爱莲说》为熠熠生辉的精神灯塔,照亮着家族前行之路,寄寓着世代族人对“出淤泥而不染”君子品格的不懈追求。遥想先祖自明代初年,告别姑苏的繁华,跋山涉水,迁居兴化这片陌生却充满希望的土地,自此落地生根。在岁月的磨砺中,家族以家训为圭臬,约束、指引着族人行止。那“八条老家规”(敬父母、和兄弟、慎交游、禁游惰、禁赌博、勉读书、守法纪、安本分。)与《爱莲堂周氏家训》,宛如声声警钟,声声叮嘱,忠孝、勤俭、守法等传统美德,在一代代周氏子孙的血脉中流淌,铸就了家族坚实的脊梁。

漫步兴化大地,处处可见爱莲堂文化与当地历史水乳交融的印记。“爱莲书院” 书声琅琅,曾经,多少周氏子弟于此诵读经典,研习学问,在知识的海洋里汲取养分,成长为家族的栋梁、乡邦的贤才。“莲花池”中,夏日莲花灼灼,碧叶连天,清风拂过,摇曳生姿,它不仅是赏心悦目的景观,更是清廉自守理念的生动外化。周敦颐的《爱莲说》思想,就是一颗文化的种子,在兴化这片沃土上生根发芽,抽枝长叶,融入民间教育的点滴,化作道德规范的准则,镌刻于建筑命名之上,成为地方文化不可或缺的基因。

爱莲堂周氏后人谨遵祖训,历经数百年繁衍,形成以“诚”“俭”“忍”为核心的家风。在日常生活中,族人彼此以诚相待,邻里纠纷,以和为贵,以忍化解;居家度日,克勤克俭,不尚奢华。从呱呱坠地的婴儿,到垂垂暮年的老者,皆在这样的家风熏陶下成长,言行举止间尽显家族风范。

随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爱莲说》在明清时期走进童蒙教材,广为流传。兴化周氏则以族谱修纂、家祠祭祀等庄重仪式,为其经典地位添砖加瓦。爱莲堂也由此从家族的精神港湾,转身成为地方廉政教育的课堂、传统文化传承的圣地,让更多人领略到莲文化的深邃魅力。

祭祖仪式结束,族人们围坐一堂,共享午餐。桌上菜肴虽无珍馐佳肴的奢华,却满是浓浓的乡情与家族传承的温度。此刻,欢声笑语中,先辈的故事被再次提起,《爱莲说》的警句被反复吟诵,那延续数百年的家族精神,如同一股涓涓细流,滋润着每一个族人的心田,奔涌向未来的岁月长河,生生不息,永绽芳华。

爱莲堂怀芳族的后人,将带着先祖的期许,秉持清正家风,向着未来,踏出坚实且豪迈的步伐,续写家族与这片土地的传奇华章。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