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何许人也?其实我也不太清楚,只记得初中学过一篇古文叫《醉翁亭记》,作者就是欧阳修,语文老师简单的做过介绍,我也仅仅是当成文常记忆在我的脑海里。或许冥冥之中自有天意,缘分总是让我和欧阳修相遇,我大学学的专业就是汉语言文学,而古代文学史课上老师又着重讲述了欧阳修,这让我更加有机会能够再次走进欧阳修,了解欧阳修。
在古代文学史老师的引导下,我开始对欧阳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会倒逼我去看更多关于欧阳修的记录和文字。随着深入的了解欧阳修,我终于知道为什么他在北宋能有如此高的地位,也能够理解为什么苏轼、曾巩、包拯等人对他赞不绝口。看着眼前堆积如山的关于欧阳修的读书笔记,我又怀着敬畏之心再次回溯欧阳修的一生,去全方位、宽领域、近距离走进欧阳修。
应该来说欧阳修的童年是幸福的。首先他出生在绵州(今天四川绵阳),这里的文化氛围本来就比较浓厚,而且几乎没有战争,社会相对稳定,这也为他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其次就是他有个好叔叔叫欧阳晔,为官清廉,刚正不阿,这也对他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他的这位叔叔不仅给他提供了最基本的生活保障,而且也教给了他一些做人的道路,一些为人之道和为官之道。复次就是他有一个深明大义的母亲,他的母亲郑氏用荻秆(芦杆)教他写字,这让他能感受到浓浓的母爱,这也算是他走上文坛的基础。最后就是他有机会去接触更多的书籍,特别是韩愈的《昌黎先生文集》对他影响深远,后来我发现欧阳修特别推崇韩愈的文章,我想这都是童年这些书籍对他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而这个时候欧阳修只有十岁,十岁的他就开始自主性去学习,去提升自己,这放在当今社会都是难能可贵的。
然则青年时期的欧阳修也是屡屡碰壁,他的人生路也不是那么顺利。在他十七岁那年首次参加科举考试,结果没有考上,三年后再次参加科举考试也没有考上,仕途的不顺利也让他对自己产生深深的怀疑。或许困难是一所大学,或许只有经历痛苦,人才会更加的成熟和稳重,亦或许经历过落榜的痛苦,才能明白科举考试的不容易。所以人生的每一步自有用意,就是这段离奇的经历让他更加的坚强。其一就是在后期被贬官的时候,仍然能够心态平和;其二就是知道给别人机会,赏识人才,正是这一点,他发现了苏轼、曾巩等人才。
这个时候他开始步入官场,开始走上了自己的仕途之路。刚开始的时候,因为有恩师胥偃的保举,因而他的仕途还算顺利,加之又娶到了一个好妻子,所以他对生活充满了期待和憧憬。然则在顺境的背后就是逆境的来临,快乐的日子总是短暂的,他还是因为某些原因被贬黜,然则他并没有在被贬的时候意志消沉,反而是逆来顺受,选择了坦然面对,他在滁洲写的《醉翁亭记》总是给人一种乐观向上的态度。这一点太难能可贵了,在历史的长河里能有如此积极乐观的心态,除了他,还有一个就是他赏识的苏轼,或许就是他的积极乐观影响到了后来的苏轼,而他们两个都教会了我们如何在逆境中保持平和的心态。
到了中年时期,欧阳修更加的成熟和睿智。此次此刻的他不仅仅是文学家,也不仅仅只是读读写写,他开始思考这个时代,这个国家,以及民生疾苦。他发生了蜕变,开始谋求政治改革,谋求改革弊政,谋求解决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他的视野和格局进一步扩大。只要认为是对的事情他就会义无反顾去做,他没有考虑太多的个人利益,也没有考虑到是否得罪贵族的利益,他只相信真理,只站在正义的一方。虽然他被贬了,他的政见没有被完全采纳,但是他的这种敢为人先的精神,以及家国情怀的理念却是深深打动了我,也让我开始对他刮目相看。是的,他不仅仅是个书生,而且是个出色的改革家和政治家,他完全把自己的认识和格局上升到一个全新的层级。
到了晚年,他还是一直在努力的发挥自己的价值。皇帝授予他龙图阁学士、枢密副使、刑部、兵部尚书、太子少师、太子太师。从这些封赏中我们可以看到皇帝对欧阳修的倚重,对欧阳修的重视,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欧阳修对于当时时代的影响,而欧阳修也确实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这一生就是北宋历史的一个缩影,同时他的一生也是将众多历史名人串联在一起,他的落寞,也是北宋这个朝代走上落寞的开始。
欧阳修绝对是中国历史上无法绕开的话题和人物,因为他对后事影响深远,以至于我们要研究宋代历史,就不得不去研究他。在文学上,欧阳修反对“西昆体”和“太学体”,他提出了文道并重,而且也纠正了韩柳古文的缺点,可谓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政治上,欧阳修对有真才实学的后生极尽赞美,竭力推荐,使一大批还默默无闻的青年才俊能够脱颖而出,名垂千古,堪称千古伯乐。真不敢想象,苏轼、苏辙、曾巩、包拯、张载、韩琦、文彦博、司马光这些名人都受到他推荐和赏识。在史学、金石学、经学、农学、谱学、书法等方面,欧阳修都有自己独特的贡献,所以仅从他所涉猎的众多领域,我就不得不佩服他知识渊博,能力超群。
报纸上说;“因为历史的存在,才可能让过往的生灵复活在人类的共同记忆里,个体的生活史自古便是国家叙事不可或缺的构件。”所以我才以文字固化记忆,将欧阳修的一生再去追忆,通过追忆我们总能从他身上学到某些东西,而这些东西正需要我们去传承和发扬下去。
备注;发表于《秦川文学》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