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肖飞的头像

肖飞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3/26
分享

西藏散记

多少次萌生去西藏的念头,但都没有成行,原因有很多,但主要原因是没有时间,直到我退休一年多后才付诸行动。

过年前的一次朋友聚会,中山日报社的一位编辑朋友徐先生邀我一起去西藏,并说他己经向旅行社报了名。我听后有点心动,考虑了一会儿,便同意了,并将报名有关事项要他帮我完成,不久,他便帮我搞掂了,使我在今年三月上旬得以成行。

文字图片影像资料表明,西藏的自然风光令人震撼。珠穆朗玛峰作为世界之巅,俯瞰着世间万物,挑战着人类的极限。广袤无垠的草原上,成群的牦牛和绵羊悠然自得,牧人的歌声萦绕在耳畔,诉说着这片土地古老而美好的故事。纳木错湖的湛蓝湖水和周边的雪山、蓝天相映成趣,美得让人窒息。这些自然景观不仅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也让人心灵归于宁静。

火车向着拉萨跑

第一次去西藏,怀着一颗激动又忐忑的心,走进这个神秘的高原。我们做足了进藏前的准备工作,旅行社要求购买红景天药并提前几天服食。太太与我去了几家药店,买了一盒粉末状的红景天和两瓶西洋参切片。后来有人说我们买的不是粉末状的红景天,而是胶囊状的红景天。我只好是再次去寻找有胶囊状的红景天,结果在东裕路北京同仁堂中山药店买到了。太太还帮我买了一些药品,如感冒药、腹泻药,头痛药等,各种药品共花费六百多元。除此之外,她还帮我买了方便面、待加热的煲仔饭、面包、水果和一些零食等。

自从动车、高铁线路开通之后,我就没有坐过火车卧铺了。而且,乘坐时间长达53小时,也是我从未有过的经历。印象中,坐火车时间最久的一次,是30多年前从郴州去北京出差,坐了20多个小时。

三月八日那天一大早,天还没有亮,按旅行社的要求我就来到了四季国际旅行社的总部,与其他游客一道分别乘坐两辆旅游大巴直奔广州火车站。在上旅游大巴前,碰到了单位的一个同事,她叫我,说这么巧,在这里遇到熟人一同去西藏。

一个多小时后,我们便到了广州火车站,由于来的比较早,时间比较充裕,大伙儿纷纷在火车站广场拍照留念,四季国际旅行社的导游小姐拉起横幅要大家拍一个集体照,这间旅行社真会做广告,既满足了游客们打卡拍照留念的要求,又帮他们做了一次免费的广告。

上午九点,去拉萨的绿皮火车准时开车,大伙按票的位置,各自找到了铺位。不同的价格决定了不同的位置。我交了五千元还差一元的钱,得到了一个下铺位,我们的车厢是硬卧铺,每节车厢是11卡,每卡有两个上中下铺,由于价格不同,舒适度也不一样,下铺的舒适度比上中铺要好一起,不要爬上爬下,且活动空间要大一点。

我们乘坐的广州至西宁至拉萨的Z264次绿皮火车,这是一段令人难忘的旅程。长达53小时的旅沿途风景多样,从繁华的都市到苍凉的戈壁,每一处都让人心旷神怡‌‌。我们除了睡觉,大部分时间都在座位上度过。从广州出发,一路上跨越8个省区,从沿海到内陆,从南方到北方,从半干旱到干旱,从平原到高原,从祖国的最南边到达最西边,一路上可以看到各种不同的自然和生活风景。这些风景美得令人心醉。

到西宁后要换有氧气的火车。换车的时间是二十分钟,大伙儿赶紧拿着行李走向相同的车厢,相同的铺位。秩序井然,没过多久便找到了各自的铺位。在西宁上火车时看到有人在擦火车窗玻璃,当时我有点奇怪,后来我知道为什么要擦时,我也跟着把玻璃擦得干干净净。

在西宁换乘有氧列车后,风景一路开挂。列车上的文化推广员向我们介绍了可可西里、唐古拉山和措那湖等景点,她说:我们将经过青藏铁路的几大景观带,首先是青海湖、昆仑山、玉珠峰景观带,这里有我国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有最早的登山训练基地、有巍巍昆仑山。穿过青藏铁路建造史上难度最大的隧道-风火山隧道,便进入了精灵藏羚羊的领地——可可西里,每到春秋两季,便是他们大量聚集的时候,还可以看到野马、野驴、野牦牛等。长江源头景观带,中华水塔—三江源,就孕育于此。听了她一番介绍,让我们对青藏铁路的建设者和这里的藏民充满敬佩。这位文化推广员还向我们售卖由中国铁路总公司发行的“纪念青藏铁路开通的站台票”,几乎没有什么人问津,我觉得这本站台票有纪念价值,于是,花两百多元将其买下。

“天路”就在前方不远处了,大家都充满期待。青藏铁路全长1956公里,是重要的进藏路线,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在冻土上路程最长的高原铁路,是中国新世纪四大工程之一,整条铁路基本与青藏公路平行。

有氧列车从西宁驶出,傍晚时分经过青海湖,碧波荡漾的青海湖是旅程中的一个亮点,湖光山色交相辉映,美不胜收。十多年前我曾来过,在青海湖畔悠闲漫步,好不惬意。而此时,远处的青海湖被太阳西下的余辉所笼罩着,很好看。我赶紧拿出手机拍照。嚓嚓嚓连照数张,由于手机是儿子帮我新买的,拍出来的效果非常好。行驶了几个小时后,到晚上十点列车熄灯了,车厢渐渐的静了下来,睡梦中,时不时就觉得有阵阵清风吹了,清风拂面舒畅顺心,尽管这是空调吹的风。

列车下一个停靠车站就是格尔木了。格尔木,我在地理教材中就知道了这个地方,格尔木是蒙古语,意为河流密集的地方,地处青藏高原腹地,辖区由柴达木盆地中南部和唐古拉山地区两块互不相连的区域组成,总面积12.45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辖区面积最大的城市。也是一个军事要塞。1954年建政,是伴随着青藏公路修建和柴达木盆地资源开发而迅速崛起的一座新兴工业城市,还是稳疆固藏的战略支点。火车在此停留的时间比较短,十来分钟,游客们下车走到站台,或抽烟或拍照或活动一下筋骨。我也不例外,赶紧下车拍照留念。

从格尔木开始全车供氧。没来之前,也听过不少的说法,高原缺氧,高反的严重和频率的多发,但坐在车厢里,和在内地没有差别,这里的时差据说和内地有大约有两个小时差。当然,我没有明显的高反,并不等于别人没有。有几个人高反严重,还得靠吸氧缓解。

列车驶离格尔木车站后,就直奔昆仑山山脉,沿途一路上坡,在120公里之内,从海拔高度2800米攀升至4767米,净上升近2000米。这是我们乘坐的进藏列车经过的第一个标志性关口。列车接近昆仑山口时,沿着蜿蜒山间的铁路桥,穿越昆仑山隧道,徐徐上升,蔚为壮观。12时45分,列车驶过昆仑山口,车窗外有余光,昆仑山莽莽苍苍,左侧是著名的玉珠峰,右侧是玉虚峰。昆仑山口附近,也是青藏铁路经过冻土地带的北界,列车自此登上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平台。

 翻越昆仑山口后,列车就驶入可可西里无人区,这里因“藏羚羊”而盛名远扬。列车在可可西里边缘地带运行300多公里,从而为旅客掀开了可可西里的“神秘面纱”。列车经过可可西里时已经是第二天早上了,七点后天才从开始慢慢放亮。可可西里天高云低,高原草场向无边天际延伸。车厢外蜿蜒起伏的山伴随着车一路前行,山也不是内地那样,以沙石为主,看车外,山丘丘都是黄土,蔓延不断,远处的雪山在阳光的照耀下,发出耀眼的白光。偶尔发现有几群零星的藏野驴,藏羚羊,就会引起车厢内大家的激动,可惜太远了,加上列车行驶得比较快,拍得不太清楚。不过,总的来说,我们的运气还算是不错,多次看见了低头吃草的藏野驴、藏原羚等野生动物。

唐古拉山口,海拔5072米,是青藏铁路途经的最高点,海拔5068米的唐古拉站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火车站。列车驶上唐古拉,是激动人心的一刻。据说是一个无人值守的车站。列车平稳地行驶到唐古拉山口。这里雪山巍峨,高天流云,气象万千。车站两边分别写有“交通强国”“铁路先行”的红色字样。越过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火车站—唐古拉山车站,便进入了西藏的境内,从此,我们到了藏北草原景观带,当火车驶进藏北草原时,我彻底被眼前的美景震撼了。蓝天白云,湖泊草原,一切都那么美好、那么宁静。我仿佛置身于一幅流动的画卷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这里有漂亮的沼泽地、茫茫的羌塘藏北大草原,有点儿遗憾的是,由于不能停车,我们与高原圣湖措那湖擦肩而过。火车在前行,我的思绪不断,于是赋诗一首“火车向着拉萨跑,风驰电掣夺前方。万里铁道路漫漫,雪域高原久向往。地势渐高空气稀,蓝天白云有理想。明日抵达目的地,清风徐来心舒畅。”

青藏铁路的沿途,看到许多铁路的养护工,面对火车举手敬礼的情景,也特别让人感动,这些都是当地的牧民,他们护卫着青藏铁路沿线的安全,无私奉献着自己的热诚和生命,这才是沿途最美的风景。在长达1142公里旅途中,列车翻越了昆仑山、唐古拉山和念青唐古拉山三大山脉,途经长江、澜沧江和怒江三大水系,穿越名胜险关无数。于三月十日下午三点抵达拉萨。

色彩斑斓的拉萨

旅途中的第一站是拉萨,这是一座让我们充满期待的城市。雪山、河流、绿地、古城相互辉映,构筑了一幅迷人的自然画卷。我第一次近距离亲临这片土地时,鼻尖便闻到一股独特的清香,那是雪域高原特有的气息。阳光在蓝天的映衬下显得格外明媚,远处的雪山在阳光的折射下熠熠生辉,我顿时醉了心神,这就是令无数人魂牵梦萦的高原明珠--拉萨。

我们下塌的酒店是德朋大酒店,酒店还不错,设施比较齐全。导游说,第一天抵达西藏,请注意不要洗澡,注意保暖,以防感冒,多喝开水,适当饮食不宜多食。不宜剧烈运动,行动要缓慢。如遇身体不适,马上同她联系,她会想办法的。在西藏拉萨第一个晚餐,是城关区的“菌王府”吃的。我们一下大巴,即刻有人为我们献上了一条洁白的哈达。还有三人为我们表演牦牛舞,还邀请我参与,我不懂牦牛舞,但看到他们那么热情,也加入其中,跟着他们跳了起来。

拉萨城分新城区与老城区,我几次穿行于拉萨的老城区。老城区里有许多古建筑,主要包括以下几处:八廓街的大昭寺、拉让宁巴、桑珠颇章,‌还有清政府驻藏大臣衙门等。街道两旁年代久远的建筑散发着历史的余香,石砖铺就的青石板路曲折蜿蜒,街道上行走的藏民们个个身着藏袍,手捻经珠,虔诚谦和的面容显露出内心的纯净,重重砖雕木雕构筑的建筑错落有致,雍容华贵中不乏粗犷质朴,我被沉浸其中,仿佛穿越时空隧道,走入了一个遗世独立的时光长河。

在这些古建筑当中,最让我感兴趣的是清政府驻藏大臣衙门,其藏语名为“冲赛康扎康”,位于古城拉萨八廓街北街,地处拉萨老城区中心地段,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冲赛康扎康",是三层藏式楼房院落,清朝政府曾在这里成立首座驻藏大臣衙门,供驻藏大臣办公和居住。由于驻藏大臣可以从大院南楼的窗户近距离欣赏八廓街的繁华景象,因此这里被称为“冲赛康”,意为“可以看到集市的房子”。庭院内有不少清朝石碑。清政府驻藏大臣衙门陈列馆的展览共分为5个部分,分别是“清政府驻藏大臣治藏事迹专题展”、“清政府驻藏大臣衙门旧址复原陈列展”、“清政府驻藏大臣诗词书画生活展”、“民国中央政府治藏事迹专题展”和“中国共产党治藏新纪元展”。我们几位参观者驻足在一幅大清版图前,感慨万千,仅大清晚期就被列强霸占了三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落后就要挨打,似警钟长鸣。

财神,大家都喜欢。在老城区,我们走进了一座藏传佛教的寺院扎基寺,据说,是西藏唯一的财神庙,供奉女财神扎基拉姆,至今已经有了三百多年历史。那熏香的缭绕、梵音的吟诵、僧侣的朝拜,都在述说着佛教在藏族同胞心中的地位,西藏虽贫瘠,但佛教文化的传承绝对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大昭寺位于拉萨老城区中心,是一座藏传佛教寺院,是藏王松赞干布建造,拉萨之所以有“圣地”之誉,与这座“惹萨”佛像有关。大昭寺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在藏传佛教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大昭寺融合了藏、唐、尼泊尔、印度的建筑风格,成为藏式宗教建筑的千古典范。大昭寺是西藏现存最辉煌的吐蕃时期的建筑,也是西藏最早的土木结构建筑,并且开创了藏式平川式的寺庙市局规式。

我在大昭寺周边走了几圈,对大昭寺有了一定的了解。环大昭寺内中心的释迦牟尼佛殿一圈称为“囊廓”,环大昭寺外墙一圈称为“八廓”,大昭寺外辐射出的街道叫“八廓街”即八角街。以大昭寺为中心,将布达拉宫、药王山、小昭寺包括进来的一大圈称为“林廓”。这从内到外的三个环型,便是藏民们行转经仪式的路线。寺前终日香火缭绕,信徒们虔诚的叩拜在门前的青石地板上留下了等身叩头的深深印痕。万盏酥油灯长明,留下了岁月和朝圣者的痕迹。成人信徒们虔诚的叩拜在门前的青石地板上叩头和朝拜的路上叩头,人们似乎习以为常,但对年幼的几岁小孩也这样做就比较少见。我亲眼看见两位四、五岁的小孩,在大昭寺外围的街道上叩头,他们走三步便叩一个头,而且动作很熟练,一些有心人分别给他们一元、五元或十元不等。我也分别给了他们十元。

在大昭寺附近街道的转角处,我看到了一名老妇人,皮肤油黑,满脸皱纹。她在路边的石阶上,摆了一个小摊位,她一手捻念珠,一手在茶锅里熬煮酥油茶,茶香阵阵扑鼻而来,她慈祥的目光望着我,将一小碗热气腾腾的酥油茶递了过来,我有点儿迟疑,喝还是不喝?看到她那张慈祥的脸,我还是接过来喝了。原来这是藏族的一种独特的待客之礼,顿时觉得这种恬淡的生活方式才是最接近自然和内心的。

在八廓街,我们还看到了远处的雪山。蓝天白云,太阳直射雪山,好看极了。

拉萨河穿城而过,是拉萨人的母亲河,藏语称“吉曲”。以其清澈的水质、迷人的风光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吸引着无数游客。它发源于念青唐古拉山脉南麓嘉黎县彭措拉孔马沟,是雅鲁藏布江的5大支流之一。对拉萨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公元633年,吐蕃君主松赞干布统一西藏部落后,迁都拉萨河谷,拉萨河流域随之发展,逐步成为西藏高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和宗教的中心区域。流经拉萨城时,拉萨河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湖泊。金灿灿的阳光洒在碧波上,与两岸城市街景相映成趣。

拉萨市民很热爱这条河,每到周末或节假日,成群结队的拉萨人或开车或步行到拉萨河的沿岸、河谷,搭上帐篷,或钓鱼、或戏水、或沐浴,喝着酥油茶,吃着从家里带来的各种美食,尽情享受拉萨的灿烂阳光与闲情逸致,很像汉族的野炊。我在拉萨河畔溜达了一会儿,欣赏河畔的美景,感受高原的宁静与神秘。在拉萨河畔的咖啡馆小憩,品尝一杯香浓的咖啡,享受高原的悠闲时光。我感受到了高原圣城的独特魅力,领略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生。

拉萨的夜晚也很美。夜幕降临,灯光亮起,拉萨褪去了白天的繁忙,沐浴在宁静的夜色里。漫步在八廓街、布达拉宫广场、慈觉林等地,烟火气从大街小巷升起,呈现出与白天截然不同的浪漫景致。在拉萨赏夜景,布达拉宫广场是首选。被灯光点亮的布达拉宫,历来是广大游客的最佳拍照地。一个晚上,团友邀我去他一个朋友在南山公园附近开设的一个酒吧里喝酒,此时,已经是晚上十一点多钟了。我们到酒吧后坐下来,这个酒吧的老板出来陪我们喝酒。交谈中,我了解到这个梁姓老板曾在中山开过酒吧。老板是广州番禺人,来拉萨开酒吧二十多年历史了,番禺南沙与我们中山民众仅一河之隔,所以有一点亲切感。我说:拉萨这么晚了,街上还有那么多人和那么多的车辆。梁老板说:拉萨是一座不夜城,到了旅游旺季,他这里的客人是满满的。

实际情况也是这样的。入夜的拉萨灯光璀璨,KTV、茶楼、酒吧、夜店,拉萨白天的阳光明媚与夜晚的霓虹闪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那些极富西藏特色的建筑,如大昭寺等寺庙,平顶的白色楼房、黑框的门窗、飘扬的五彩经幡,到了晚上又会变成另外一番模样。夜里寺庙顶上耀眼的金顶、鎏金的宝幢、展翅欲飞的“香香”鸟、安详的法轮双鹿……在璀璨星光和霓虹灯的相互辉映下,把大昭寺装点得格外圣洁、壮观。


雄伟壮观的布达拉宫‌

西藏的文化底蕴深厚。布达拉宫,久仰大名。它是世界上海拔最高,最雄伟的宫殿,也是拉萨乃至西藏的标志性建筑。不仅是建筑艺术的瑰宝,更是藏传佛教文化的精神象征。人民币50块钱上面的风景图案那天,便是布达拉宫。那天,我们一大早就来到了布达拉宫后面的公园,想拍一张人民币50块钱上面图案的风景。人很多,我们几个团友挤进去,想方设法找到一个拍摄效果好的地方,快速地用手机拍了几张,虽然不是很满意,但也还算是过得去。

清晨,我们在布达拉宫广场,看到那幅渗入骨髓的画卷,内心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宁静。最美的赞词不断在我的脑海中涌现:

我穿越生死之路,只为与你邂逅相遇。站在布达拉宫前,虽然景色美得如画。布达拉宫不仅是建筑艺术的瑰宝,更是藏传佛教文化的象征。精美的壁画和庄严的佛像让人沉浸在历史与文化的氛围中。内部精美的壁画和佛像展示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大昭寺‌:信徒们虔诚祈祷的地方,体现了藏传佛教的深厚信仰‌。

次仁导游说,按预约,我们十点钟必须进去布达拉宫。在布达拉宫前,我看到人山人海的信徒,有白发苍苍的老人,有步履蹒跚的老妇,有等身叩首的母子,还有撕心裂肺呐喊的人,他们万变不离其宗,只为忏悔、只为祈祷!由于参观游览的人,导游讲解我们不一定听得到,于是,他帮我们每个人租了一个耳机,费用是每个人30元。

布达拉宫建造历史跨越13个世纪,从各个时期的建筑及宫藏文物上集中体现了我国各民族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往交流交融,特别是在十七世纪扩建布达拉宫时,藏汉等多民族工匠参与其中,吸收了多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技艺。布达拉宫的墙体很有特色,用一种专门的稻草和各种特殊的材料制作而成,保暖坚固美观,不得不说,古人的智慧真的很让人惊讶。很出名的牛奶墙,乳白色的墙体真的很漂亮。有人问导游,牛奶墙是不是真的全部是牛奶制成的?导游回答说:布达拉宫外墙的涂料不是全部的牛奶,而是由牛奶、蜂蜜、白糖和石灰等材料混合而成的。

大量宫藏文物,尤其是明清时期以来历朝皇帝赐予的经卷、唐卡、造像、丝织品,册封诏书和告示,任命西藏地方各级官吏的印玺,以及御赐的匾额、牌位等有力证明了西藏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红墙、白宫以外的建筑,有着特殊的寓意。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西藏和平解放纪念碑、还有国家五代领导人的巨幅画像,都承载着时代的记忆,铭刻着历史的痕迹。

我从中学历史教材中了解到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对汉藏两族的友谊做出了重要贡献。今天拉萨市的布达拉宫和大昭寺内还供奉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布达拉宫还保存着他俩结婚房间的遗迹,大昭寺前的唐柳传说是公主亲手所栽。藏族的史书用大量篇幅来记载公主的事迹。文成公主来的释迦佛像,至今仍为藏族人民所崇拜。文成公主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她携带了佛塔、经书和佛像入蕃,决意建寺弘佛。她协助松赞干布设计建造了大昭寺。大昭寺建成后,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亲自到庙门外栽插柳树,成为后世著名的唐柳。著名的甥舅同盟碑,也称长庆会盟碑就立在唐柳旁。

在布达拉宫边看边听导游讲解,我似乎在穿越历史时空。大唐公主,她很了不起。她带来的佛教圣物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和大量的佛经,更是一个文明的精神象征,它让雪域高原的文化基因发生了深刻嬗变,佛教文明与本教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催生出了独特的藏传佛教文化,这种文化的融合比政治联姻更为深远。现在大昭寺大殿正中供奉着的一尊释迦牟尼塑像,也是文成公主当年带来的。大殿两侧的配殿内,有松赞干布、文成公主的塑像,十分精美生动。只是他们脸上因布施献金的人太多,而绽开了金皮疙瘩。文成公主还修建了小昭寺。从此,佛教慢慢开始在西藏流传。文成公主还对拉萨四周的山分别以妙莲、宝伞、右施海螺、金刚、胜利幢、宝瓶、金鱼等八宝命名,这些山名一直沿用到现在。

松赞干布专门为文成公主修筑了宫室。汉文献中所述“为公主别筑城敦宫室”,系指松赞干布特为文成公主修筑于西藏拉萨红山之巅的三座堡式宫楼“布达拉宫”,以及后来由文成公主亲自主持所修筑的吐蕃式殿宇“大昭寺”与汉式庙宇“小昭寺”。

布达拉宫建筑不但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还给人一种神圣感和神秘感。至今保存得这么好,离不开党和政府的政策和措施。自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对布达拉宫的保护,每年都拨专款修缮,先后两次对布达拉宫进行了大规模修缮,使这座巍峨宫殿得以永存,体现了党和国家的民族、宗教、文物保护等政策在西藏的充分贯彻落实。1961年,布达拉宫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世界遗产名录,2013年被评为西藏第一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华灯初上,布达拉宫前的车水马龙,布达拉宫广场的音乐喷泉和熙熙攘攘的人群,仿佛每晚都是一场盛大的集会。广场另一边的空地上歌舞升平,几十位男女老少大圈包小圈,演绎着的锅庄舞蹈。随着歌曲的响起,人们的步伐不约而同地开始单向朝左边起步,左右两脚七步为一节,轮回起动,由慢转快。

对信佛群众来说,布达拉宫‌、大昭寺和八廓街等地充满了信仰的力量,信徒们虔诚的祈祷和诵经声营造出一种神圣而祥和的氛围。此外,人们通过品尝地道的藏餐如酥油茶、糌粑、青稞酒等,也让人深刻体验到藏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雪山不语,湖水含情

西藏有很多湖泊,几天里的时间,我们是不可能游览完的,只选择有代表性的巴松措和羊卓雍措游览。根据日程表我们先游览林芝的巴松措。从拉萨到林芝的行程包括景点公路为520公里。我们的旅游车一路向东,延绵的群山从窗外飞驰而过,初春的寒意还笼罩着大地,湛蓝透明的蓝天上朵朵白云如骏马、如羊群,俯瞰着山包上未融化的白雪。

巴松措,藏东南的神湖。又名措高湖,藏语意为“三岩三湖”,是西藏首个其中5A级自然风景区。巴松措位于林芝市工布江达县错高乡境内,是一个集雪山、湖泊、森林、瀑布、牧场、文物古迹和名胜古刹于一体的地方。无论春夏秋冬,这里都有不同的景色。各种野生珍稀植物在这里汇聚一堂,简直就是人间天堂。三岩指三座寓意慈悲、智慧与力量的宗教神山,三湖则是徒步爱好者钟爱的巴松措、钟措湖、新措湖。这片湖泊群仿若一块温润的玉石,静谧地镶嵌在天地之间,遗世而独立。在远古时代,地球表面的巨大冰川缓慢移动,当冰川消退后,遗留的终碛物堵住了原有的河道,湖泊就此形成。这一独特自然景观,是冰川强大力量的见证,更为人类研究古气候与古环境提供了珍贵窗口。“高峡平湖巴松措,神湖圣水映碧空。仙境幽深云霞舞,山水相间诗意浓。"巴松措,藏语意为“绿色水潭”,在这个人间绿宝石如同童话般的湖泊,自然静静地诉说着祥和与美丽。

巴松措是雅鲁藏布江支流尼洋河水系中的一个开放性深水型淡水湖,容易受到季节变化影响而出现水温分层现象。其补给水源主要为仲错弄巴曲河、新错弄巴曲河、白朗曲河、罗结曲河和扎拉河冰川融雪水以及天然降水。而海拔高达3490米的巴松措的湖面宽阔,占地约27拍的平方公里。当我们站在湖边,遥望着那些由冰川侵蚀形成的U形槽谷,似乎能听见远古冰川轰鸣的声音,感受到大自然那不可抗拒的力量。

那种浓郁绿色的湖水,第一眼见到是惊艳,湖水清澈透亮就像一块质地油亮的玉石。而周围的山,围绕着这片湖水,一切的一切都显得格外宁静。岸边的绿树林也紧密相靠,像是守卫员一样守护着这片湖水。风起时玛尼堆轻轻摇曳,便是为自己祈福了一次又一次,此刻这一份来自自然的馈赠也充满了力量。沿着湖边的栈道走着,呼吸着一股股干净的空气,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清新感,让人的身心都变得舒畅。湖中的扎西岛是一个不容错过的地方。岛上有一座错宗工巴寺,寺庙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当你踏上这座小岛,仿佛穿越回了古代,感受到了浓厚的宗教氛围。寺庙的建筑风格独特,墙壁上绘满了精美的壁画,每一幅都讲述着一个动人的传说。在这里,我们可以静下心来,聆听喇嘛们的诵经声,感受心灵的洗礼。

下午五点,当我们从扎西岛返回时,老天爷突然下起了鹅毛大雪,这给我们这些广东游客带来了一个天大的惊喜,大伙儿欢呼雀跃。我己经有十多年没有看到过鹅毛大雪了,心里也十分激动。大雪纷飞, 如同天空的羽毛, 轻轻覆盖大地, 一片洁白无瑕。这天气也变化得太快了,我们三点钟进入景区,还是阳光普照,蓝天白云。谁也没有想到在五点钟时会下雪。这似乎是,皑皑白雪覆, 温馨满人间。

巴松措,不仅仅是一处风景,更是一种心灵的慰藉,让人在这片宁静与美丽中,忘却尘世的纷扰,沉浸在这高原春季的梦幻之中。

羊卓雍措,位于西藏自治区山南市贡嘎县和浪卡子县,307省道羊湖景区旁,与纳木措、玛旁雍措并称西藏三大圣湖,是青藏高原南部最大的封闭性内陆湖泊,湖水面积638平方千米, 湖面海拔4441米,平均深度约23.6米,湖岸线250千米,流域面积6100平方千米,蓄水量约160亿立方米。

清晨,驱车离开拉萨。在一家藏药公司参观过后,我们的旅游大巴又启动了。过了机场高速,沿着306县道前行,道路逐渐从平坦变得蜿蜒。当旅游大巴驶入浪卡子县张达乡扎玉村时,远处的雪山已若隐若现。盘山公路像一条巨龙般攀附在山体上,引领我们向着鲁日拉山的方向攀升。

  "这里的海拔有多高?"同行的游客问导游。"鲁日拉观景台海拔4960米,山顶更是超过5100米。"

  "难怪呼吸开始变得有些沉重。"

"慢慢适应,等会儿的景色绝对值得。"

旅游大巴在山顶停车场止步,我们下了车,山顶风很大,且特别冷。站在新建的鲁日拉观景台上,山风劲吹,五彩经幡在大地与苍穹之间飘荡摇曳,连地接天,将藏民们虔诚的愿望传达上苍神灵。眼前的羊卓雍错颠覆了我对它的所有想象。不同于在岗巴拉山口看到的带状湖面,这里的视角让人惊叹:数不清的小岛散落在湖面上,蔚蓝的湖水如同珊瑚的枝桠般在群山间蜿蜒伸展,宛如天女手中撒落的绿松石,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我们这群游客在此拍了一个集体照,团友张先生和吴先生带来了无人机给大家航拍。观景台旁边的不远处,有一个藏民牵着一头牦牛给游客们合影,三十元一个人,任你照。我第一个尝试,拍出来的效果还不错。

羊卓雍措湖,藏语意为“碧玉湖”,羊卓雍措是集高原湖泊、雪山、岛屿、牧场、温泉、野生动植物、寺庙等多种景观为一体的、独特的自然风景区。我有幸踏上这片神秘的土地,亲眼目睹了羊卓雍措的美丽与神秘,那是一种无法用言语表达的震撼。羊卓雍措的蓝色会随着照射光线的变化而变化,产生不同的湖水颜色,浅蓝、深蓝、孔雀蓝……湖水总是蓝,却蓝得不尽相同。当天空布满乌云时,湖面又会变成灰色。在这里,人们不只是在观赏风景,更像是在聆听大自然的声音。对于每个到访者这里不仅是一次视觉的盛宴,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

清澈的湖水和周边的雪山、蓝天构成美丽的自然景观,让人心灵宁静。

雅鲁藏布观峡谷

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上最大、最深的峡谷。没到这里来,我还真不知道。因为五十年前我们学的地理书,书上写着明说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是世界上最大、最深的峡谷。时过境迁,经我国科学家考证发现,我国境内的雅鲁藏布大峡谷才是世界上最大、最深的峡谷。

雅鲁藏布大峡谷是地球上最后一块秘境,是世界仅存的一块处女地。它的激流至今没有一人敢于漂流,它的谷底至今没有一人能全程穿行。这里有世上最纯净的天空,最飘逸的云彩,最雄伟的雪峰,最漂亮的大拐弯,最丰富的宝库。这里的确是世界上最美丽、最令人向往的地方。雅鲁藏布江恰似矫健巨龙,在峡谷中奔腾翻涌,滔滔江水奔涌咆哮,发出雷鸣般的声响,奏响大自然的激昂旋律。那汹涌的波涛,裹挟着千年的故事,一路向前,永不停息。金色阳光倾洒江面,碎金般的波光闪烁,恰似无数钻石熠熠生辉,晕染出梦幻的景致。

我们坐在景区内的旅游大巴上,沿途的盘山公路风景还是很不错的。沿着峡谷的公路前行,脚下是厚实的土地,仿佛能感受到大地的脉动。路旁,一丛丛不知名的野花热热闹闹地开着,五彩斑斓。微风拂过,它们轻轻晃动身姿,似在亲昵交谈,又似在浅声吟唱。偶尔有一只飞鸟掠过,留下一串清脆的啼鸣,打破了这片宁静,却又增添了几分生机。而在山脚下,郁郁葱葱的原始林海则像一片绿色的海洋,波涛起伏,绵延不绝。那茂密的树林中,珍稀的动植物们在这片乐土上繁衍生息,每一片树叶的沙沙声,每一声鸟儿的啼鸣,都仿佛是大自然演奏的生命交响曲,神秘而美妙。

雅鲁藏布江,像一条蓝绿色的丝带,在高原上蜿蜒穿行,将寂静的雪山、广袤的草原和深邃的森林串联在一起,构成了壮美的自然画卷。在雅鲁藏布江境内,最宽处达十公里。于是村庄、山寨、香火、殿堂、悬崖峭壁、山川、瀑布、冰川等,纵横交错,遍布其间,在续写着雅鲁藏布江的历史。雪峰、群山、峡谷、薄雾,大自然涂抹的美景谁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绘出?这里的谷内,很少看到农田与作物。除一条小溪在维持其流水以外。其余的,便是洪水过后,被冲得东歪西斜的,尽是山丘,树木,沙丘以及小山坡。可见,山洪的威力,是何等的可惧。但这里的山峡,又是一道护民的铜墙铁壁,强风,暴雨,沙尘暴,一旦袭来,它以其铜墙铁壁之躯,一一地将它挡住,使人们百事无忧,百灾无害。

雅鲁藏布江,犹如狮子开大口,它的神经脉络,遍布在西藏的土地上,从而把西藏的这一往水土,给管了起来。递给人们一个永保平安的摇篮。向下看,怪石突兀,绿树掩映,浩浩荡荡的雅鲁藏布自西而来,然后转向,绕着南迦马瓦峰作马蹄形大拐弯,向南奔腾而去。

大概是大山大河都会有美丽的故事或传说。雅鲁藏布江也是如此。在水面较宽处,奔流不停的江水突然转了一个直角,令人惊叹不已,让人不可思议。面对这种情形,有人问藏族讲解员,他向我们讲了一个美丽的传说:“那是雅鲁藏布江在追赶弟弟妹妹呢!”传说冈底斯神山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老大叫雅鲁藏布江、老二叫狮泉河、老三叫象泉河,小妹叫孔雀河。有一天,冈底斯把他们叫到跟前说:“现在你们长大了,‘好儿女志在四方’,正是你们闯荡天下、开阔眼界的时候了。”于是他们四兄妹各自奔流而去。老大雅鲁藏布江流到这里的时候,罹起弟弟妹妹。当天上的苍鹰告诉他弟弟妹妹向着印度洋方向匆匆忙忙呼啸而去,于是便形成了雅鳍藏布大峡谷。听了这一美丽的传说,再看那好像被雅鲁藏布江冲刷出来的峡谷,让你更加不能不为这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叫绝。

一眼望去,南迦巴瓦峰,以其誓与苍天试比高的态势,把其尖顶直插云霄。而在其庞大的躯体上,忽而山峦叠翠,忽而雾锁山崖,好似在彰显其古;忽而飞禽走兽,忽而猿啼山谷,以造其星点。正当我们沉迷其中,一阵浓雾突然从山脚下席卷而起,后慢慢地往峰体翻滚而上,一阵气吞山河之感,油然而生。但一旦延至半山腰处,只好在那里徘徊了,给人一种欲罢不能的感觉。是高不可攀,还是南迦巴瓦峰的不忍呢?作为世界名峰的南迦巴瓦峰,以其强力也不是吃素的。南迦巴瓦峰与浓雾的相依相伴,似有不舍。从而赋给南迦巴瓦峰的,尽是绚丽多姿,气势磅礴之威。

雅鲁藏布江,中国高原的第一河流,西藏文明的摇篮,汉藏文化交汇的见证。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不仅是自然奇观的极致呈现,更是藏族文化的深厚沃土。峡谷中错落有致的藏族村落和庄严肃穆的古老寺庙与壮丽的自然景观相互交融,展现了独特的文化魅力‌。雅鲁藏布大峡谷用它的深邃、神秘与艰险,让我们看到了大自然的伟大与人类的渺小,让我们在挑战自我的过程中,学会了敬畏生命、尊重自然。它不仅是一处自然奇观,更是一座心灵的修炼场,让每一个到访者的心灵都得到前所未有的净化与慰藉。

实地走访藏民家

从雅鲁藏布大峡谷回来时,已经很晚了,我们下榻在林芝一个名叫希尔顿的酒店。第二天,我早早的起床了,因为我们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走访加乃村的一户藏民家。清晨,我打开酒店的窗户往外一看,沁人心扉的空气与云雾缭绕的群山涌进窗来,令人惊讶与陶醉。

上午十点钟左右,我们到达了加乃村,这是林芝市巴宜区八一镇所辖的一个行政村。这个村位于西藏林芝市巴宜区中部尼洋河畔,八一镇西27公里处。我们一下车,一个年龄在五十岁左右的中年妇女来迎接我们。她自我介绍说:她叫次仁拉姆,村里面安排到她家去走访。

她带我们进她的家,没进她家前,她向我们打招呼,进她家后不能拍照。她家门口一角插着一面国旗,房子是二层楼,院子很大,至少有一千多个平方米。院子里有一辆拖拉机和一些其他农具。

次仁拉姆引我们上二楼。一楼几间房门紧闭,大概是卧室。二楼由会客厅、厨房和杂屋组成。会客厅里摆放了几张大沙发,正墙的中央挂着两幅画像,一幅是毛主席和其他几个领导人的画像,另一幅是习近平主席的画像。一面墙是展示架,架上摆满了因捐赠而得来的各种大小不等的铜壶。次仁拉姆她简单地介绍了村子里的情况我家里的情况。她说她们村是广东东莞对口扶持的村,听说我们来自广东,有点亲切感。他们村的村民原来都住在人迹罕见,交通不便的大山里,后来政府要他们搬到这里来,这些房子都是东莞对口援建的。她有四个孩子,都在外面打工或做手艺,她丈夫是手艺人木匠。她是村里的“赤脚医生”接生婆,在村里的地位较高。她边介绍边给我们倒酥油茶,并让我们吃她亲手做的糣粑。她还说加乃村总户数30户,全村共有村民128人,劳动力56人。村里合作社实行“工分制”,到年底时,村里总工分前三名的奖励去北京旅游。她说她要努力工作,争取拿到这个奖。

在长达将近两个小时的座谈中,次仁拉姆的谈话都是满满的正能量。她说:“是毛爷爷领导藏族人民翻身得解放,摆脱了农奴制。是共产党把他们从大山里迁移出来,帮他们盖了新房,藏民从内心深处感谢共产党,感谢习主席!”党的富民富边政策,看来是很有成效的。

西藏的这次旅行,给了我很多的启示。它让我明白,人生的意义,不在于我们能获得多少物质上的东西,而在于我们能从每一次经历中学到多少,能成长多少。旅行不仅仅是去看不同的风景,它更是一次心灵的旅行。西藏之旅不仅仅是欣赏美景和体验文化,更是一个充满挑战的经历。西藏不仅是一个目的地,更是一段心灵的旅程。它让我们学会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学会感受生命的意义,学会珍惜每一个瞬间。每一段陌生的旅程,都会带给我们新的思考,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自己,看到自己真实的内心。我兴致来了,填词一首《沁园春 西藏行》“仲春时节,世界屋脊,白雪皑皑。乘铁龙进藏,风光无限,亿顷草原,牛羊遍野。人生有限,山河永在,西域体验悟情怀。游吟罢,阅古今人物,继往开来。千年几多惊澜,隐仙境苍茫在雪峰。忆文成公主,姻蕃固藏。昔日马道,今致富路。百万农奴,当家做主,从此欢歌彻山峦。东风起,天路超想像,冠绝全球。”

西藏之旅,有高原反应和氧气不足等常见的问题,这些需要耐心和勇气来适应。我站在绵绵的喜马拉雅山脉的山脚下,感受到坚持和勇气的力量,这种体验让人意识到面对困难时应有的坚持和勇气。旅行中的偶遇和与当地人的交流也让人感受到温暖与包容,我思索着,静下心来感受每一个细微的美好。旅行中的每一段偶遇,不论是人与人之间,还是与风景的邂逅,都可能成为人生中的一次重要启示。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