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来,在会宁做生意的亲家多次邀请我们去会宁走一走,看一看,由于时间难以安排,始终未能成行。今年遇上了罕见的国庆长假,一个多月前就与太太商量,趁这次长假的机会来大西北的会宁走走看看,一方面是来探望在这里已经生活了三十年的亲家,另一方面是了解一下会宁这个国家级的贫困县的风土人情。于是叫儿子在网上早早地预订了高铁火车票,国庆节那天,全家老小,伴着明媚的阳光,向大西北迈进。
对于会宁这个地方,我并不陌生,虽然之前并没有来过,但很多年之前,我就从有关资料和新闻报道中,了解到了许多情况。会宁有两个特点特别引人关注,其一是国家级的贫困县,其二是大西北的高考状元县。两个特点同时并存,可以这么说在全国范围内也是独一无二的。被人们称为“会宁现象”。会宁是西北教育名县,有"西北高考状元县"和"博士之乡"的称号。贫穷和愚昧,通常被看作是一对孪生兄弟。会宁县,作为地处我国西北内陆黄土高原腹地,一个国家级的贫困县。一个穷乡僻壤,在一户户刚刚解决温饱的农家,却存在着一种反常态的现象,许多农户砸锅卖铁也要供子女读书。从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至今,一个仅拥有58万人口的小县,却共考取博士200多人、硕士1000多人、学士10000多人、各类大中专院校3万多人。若再往前追溯,明清两代,会宁共考取进士20名,举人113名居甘肃全省各县之首。“状元故里、博士之乡”早已成为会宁重要的口碑,与西北贫困县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而成为“会宁现象”。
在会宁小住几天,除了之前了解到的“会宁现象”之外,还有一些事情让我印象深刻。
一、羊肉吃腻了
在会宁的几天时间里,几乎餐餐都吃羊肉。早餐是羊肉汤、羊肉面,中餐、晚餐都是羊肉唱“主角”,会宁“四大美食”之称的“会师第一排、爆炒乌鸡块、野蘑菇炖羊肉、开锅羊肉”,其中羊肉就占了三个,亲家点菜必有其中。还有会宁的柴火羊肉。几天里的就餐大都是在酒楼。“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这是会宁人特有的热情,亲家虽然是浙江人,但由于他们在会宁生活了三十年,其生活习惯几乎完全被会宁人同化了,除了说话还带有一点浙江人的口音之外,其他方面与会宁人已经是没有什么区别的了。
会宁有着“中国肉羊之乡”的美誉,《汉书》记载:“陇西(会宁古属陇西)山多林木,民以板为屋……地广人稀,水草宜畜牧,往往以兵马为务。”“牧马塬”、“大羊营”、“小羊营”等地名沿用至今,仍然传递着先民以“兵马为务”、以畜牧为业的生存信息。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会宁的先民之所以以畜牧为业,完全全是会宁“山高水寒”的自然地理环境所决定的。山高水寒,不利禾稼,却宜于放牧,于是,牧马养羊便成为会宁人的传统。
会宁羊肉的吃法主要有,黄焖、手抓、红烧、烧烤、涮窝等五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会宁的柴火羊肉,这道菜是享誉西北农家的美食,给我的感觉是味道不错。柴火羊肉用农家土灶,燃麦草秸秆果木硬柴,选用当地上等足龄羯羊羔,用独家秘方,经十二道加工程序烹制而成。柴火羊肉美味可口,老少咸宜,是四季难得之补品,素有“陇中羊肉第一家”之美誉。这道美食还有一段典故。相传,同治十年(1871年)八月,左宗棠集结各部,从平凉移师安定,平定西北回乱。期间取道会宁,大军一部驻扎柴家门王家嘴头一带,征集粮秣,整顿军纪,准备进击河州。其时会宁历年战乱,赤地如剥,加之王家嘴头地处偏乡僻壤,土地贫瘠,民生凋敝,大军粮草一时难以筹集。左宗棠忧心如焚,一筹莫展之际,闻报王家嘴头大户王氏族长求见,左宗棠允其进帐禀告。王氏族长叩谢禀呈:左公戡乱西北,匡扶社稷,合众邑人感激涕零。今闻大军筹粮艰难,特来相助。今愿为大军献猪羊百口、送粮百石,尽绵薄之力,早日平定战乱,也是邑人百姓之福。左公大喜,欲折价以银钱货之,被王氏长者及族人婉拒。
左公颌首赞许,召随军伙夫,燃当地白蒿枯柴,立行军大镬,烹猪煮羊,犒赏士卒。一时间王家嘴头炊烟缭绕,香气四溢。左公感于王氏族人急公好义,知恩图报,秘授宫廷御厨烹羊之法,以飨邑人,并欣然命笔留墨:“陌上新柳栽千行,陇中羊肉第一家”,此事一时在当地传为美谈。宫廷羊肉被当地百姓谓之“柴火羊肉”,经王氏一门数辈相传,潜心研厨,用宫廷秘制之法烹制的羊肉,肥而不腻,瘦而不柴,鲜而不膻,嫩而不绵,佐以各种香料和名贵中药,风味独特,用料考究,成了王氏家传的独门手艺,深受当地老百姓的喜爱。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羊肉能暖中补虚,补中益气,开胃健身,益肾气,养胆明目,治虚劳寒冷,五劳七伤”。但羊肉的气味较重,对胃肠的消化负担也较重,在会宁的几天,由于我吃羊肉太多,不但吃腻了,而且还上火了,以至于去厕所方便还出现了一些麻烦事。
二、红军会师的地方
来会宁,红军会师纪念地是必须要去看看的。按行程计划,我们到会宁的第二天早上,是准备去红军会师纪念地看看,可是一大早起来,天空是阴沉沉的,时不时还飘落起雨点,亲家建议等天气好一点才去看,我们也只能这样。眼看原计划上午去红军会师纪念地的行程要落空了,谁知道,老天爷还真给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南方客人一点脸面。上午十点,天空居然放晴,全家人都十分高兴,于是,我们一行兴致勃勃地来到了红军会师纪念地。
会宁红军会师纪念地位于会宁县古城。会师旧址的主要建筑有:始建于明洪武六年的红军会师楼及古城墙;红军会师联欢会会址--文庙大成殿以及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名的三军会师纪念塔,11层高的纪念塔,正面雕刻着邓小平题写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会师纪念塔”18个大字。而在会宁县大墩梁和慢牛坡还修建有红军长征纪念碑,借以纪念那些在中国红军万里长征中英勇献身的壮士;徐向前元帅亲笔题名的“会宁红军会师革命文物陈列馆”;红军长征将帅碑林等。家人纷纷在此拍照留念,特别是小孙子,他在“会宁红军会师革命文物陈列馆”中,看到了红军将士用过的步枪、手枪时,他说他也要一把,引得游客和讲解员都笑起来了。
会宁自古以来就是交通要道、军事重地,素有"秦陇锁钥"之称。它是历代为兵家必争的重地。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境内就有人类生息繁衍;在2100多年前汉武帝时就设有祖历县;古丝绸之路穿境而过,沿途留下了许多重镇驿站和城堡遗址。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胜利会师,红军会师期间,先后在会宁休整达一个月之久,遗留20多处战斗遗迹和1000多件革命文物,留下了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会宁由此闻名中外。以红军三大主力会宁、将台堡会师为标志,历时两年、长达数万里的红军长征,宣告胜利结束。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中国工农红军胜利地完成了1934年秋开始的战略大转移的历史任务,宣告了国民党反动派围追堵截、聚歼红军阴谋的彻底破产,给全国人民展示了一个光辉灿烂的前景,带来了新的希望,极大地推动了正在蓬勃发展的抗日救亡运动,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三、走访贫困户
中秋节那天下午,会宁的天空阳光灿烂,这样好的天气,如果是窝在家里,实在是有点可惜。会宁是国家级的贫困县,职业的习惯促使我萌生去会宁贫困农民家里看看的念头。儿媳妇找到她的同学,她的同学和丈夫既做司机,又当导游,将我带到了会宁最贫困的乡镇之一,八里湾乡。
八里湾乡位于会宁县东南部,东靠平头川乡和老君坡乡,西连柴家门乡,北与韩家集乡、大沟乡毗邻,南与翟家所乡接壤。距县城20公里。地处深山区,耕地少,加上山高路险,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自然条件差,黄土堆积侵蚀长梁、梁峁地貌。梁呈长条形,顶不宽,坡梁长,坡面大,坡度15—25度,多数被现代槽状冲沟切割,沟头为“掌地”,在中部有少数呈山间盆地地貌。侵蚀严重地区,梁峁并存,峁顶面积不大,四周斜坡在10度左右。峁梁相接者梁身不长,为沟谷深切,黄土堆积较厚。据小郭介绍,由于降雨量非常稀少,缺水,导致很多产业都无法得到发展,附近的村民生活都非常艰难。
我们的车一路向山上爬行,山路陡峭,弯道众多,一遇到对面有车驶来,会车时往往是险象环生。好在给我们开车的司机,儿媳妇同学的丈夫小郭,在西藏当了四年的汽车兵,驾驶技术高超,否则的话,还真难保证不出什么意外。我这次去走访贫困农户,没有固定的对象,纯粹是随机的。车过了八里湾乡政府,下坡后是一个自然村,我们决定去这个自然村去看看,先将车停在一块空坪里,空坪前面是几块玉米地,由于缺水,玉米结籽不丰满,也难看。走了几百米的路程,看见两个老农在放羊,于是我们便走过去,与两个老农打招呼,两个老农见到我们几个陌生人,先是有点紧张,经小郭用当地话向他们解释之后,似乎明白了我们此行的意思,脸上便露出了那朴实的笑容。他们的羊群很小才十多只羊,他们告诉我们,村子里没有几户人家,一些房子是空无一人。我问其中一位老农,他们是不是贫困户,他说他虽然很穷,但有十多只羊,在村子里算不上是贫困户。我又问他,能不能同他合影,他说可以,小郭便用我的手机,帮我与这个老农拍了一个合影,并与这两个老农挥手告别。
我们的车继续前行,来到一个半山腰上,又发现了一个自然村。小郭将车停稳后,我们几个下车向山坡上那个自然村走去。在村头,我们遇上了一个老太太,正在自家门口干活,我走过去问她,可不可以去她家里看看,她似乎没有听懂,小郭用当地方言与她交谈,她同意了我们去她家看看。她的家是两间用泥巴垒起来的小平房屋,她带我们进去了其中的一间,一个大碗里面盛有一点茶水,她拿着一个小杯要酌斟茶水给我们喝,并拿出荞麦饼给我们吃,我尝了一点,无食盐、无油、无糖。交谈中,老太太告诉我,说她今年已经七十五岁了,有三个孩子,其中两个是儿子,一个女儿,都成家了,但都比较困难,现在家里居住的只有她与老伴俩人。有三只羊,还有几亩靠天吃饭的旱地。大儿子在内蒙古打工,常年有病在身,生了三个小孩。女儿嫁去县城,家里也十分困难。小儿子在会宁县电力局做临时工,虽然相对其他两个要好一点,但由于生了两个小孩,也比较困难,三个孩子都没有一分钱给他们,她与老伴的经济来源就是三只羊,以及几亩靠天吃饭的旱地。我环顾了她家的所有家当,整个家当价值不会超过一千元。当然三只羊除外。在她家里坐了大约一个小时,老太太便带我们去看她的冬小麦,由于缺水,冬小麦生长得很慢,要想有好的收成,还得靠后期老天爷是否有较充足的雨水出现。
告别了老太太,傍晚时分,我们便回到了会宁县城,虽然是时值中秋佳节,但我的心情似乎很沉重,深感我们的扶贫工作任重而道远。当晚,我在微信的朋友圈里,发了一组走访会宁贫困户的照片,引来了几十位亲朋好友的点赞,有的朋友说我有家国情怀,有的朋友说我是心系于民等等。实际上,我并没有那么“高大上”,只不过是出于一个农业部门公职人员的职业习惯,想了解一些我们国家西部农村、农民和农业的真实情况。
在会宁小住了几天,尽管时间很短,但收获却不少。
写于2017年10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