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天清闲,正好读书。窗外或下着绵绵细雨,或下着倾盆大雨,每当这种天气出现,我不能够干其他活,只有走进书房,在书架上找书读。有人说,在雨天读书,似乎如同枯木逢春,于悄悄潜入的雨中悄然发出新花。这显然有点夸张。不过,雨天的氛围往往能够让人感到放松,忘记了平日工作的压力和焦虑。这是事实。平时的烦躁,或许就在你雨天的阅读里荡涤殆尽;无聊的心境,或许就伴着阅读而变得轻盈起来。
下雨时,我在号称耕读堂的书房里看书,当眼睛疲劳时,很自然就会来到窗前,听听从天上掉下来的雨声,或大或小,声声入耳。
吾家耕读堂,地处中山一乡村,房屋占地面积不大,可院子较大,有几百个平方米。庭院东南角有一鱼池,鱼池上方是人工造的假山瀑布,水从假山上流入鱼池,形成哗哗的流水声。房屋结构不是仿古建筑,没有穿越时空,让人置身于明清时期的感觉。在书房里听雨本来是雅人的事,似乎与我不挨边。不过,我虽不是雅人,是一介草根书生,但在自家耕读堂里,迎着乡野的风,仍能感受到古代文人雅士的优雅与闲适。比如:赏花观鱼,摆弄盆景,晴耕雨读。
我在听雨时会思索一些问题,比如耕读传家。现代社会变化很大,物欲横流,有没有必要再坚守耕读传家的观念。许多人认为没有必要了,但我却不是这样认为的,耕读传家,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情趣。耕读丰富了我们生活,充实了我们的精神世界。清代乾隆年间书法家、文学家、金石学家翁方纲等人的楹联:“日有所思经史如诏,久于其道金石为开”。中国古代一些知识分子以半耕半读为合理的生活方式,以“耕读传家”、“耕以养身,读以明道”,“晴耕雨读”耕读结合为价值取向,形成了一种“耕读文化”。晚清名臣曾国藩的曾氏耕读传统影响至今,“耕读天下,富厚日新”。其中的“读”与“厚”,是读书,是教育,是重视人才,是精神层面的厚道、厚实、厚德。
悠闲是人们追求的一生活方式。人的闲适生活有很多种,古人把中国人的古雅生活描绘的淋漓尽致。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书房也是人们悠闲的一个好场所。书房之内,可以读书,品茶,焚香,对弈,插花,赏石,玩古,听雨。书房之外,可以侯月,寻幽,踏青,品茗,抚琴等等。其中,尤以书房听雨为许多文人墨客所青睐。
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便崇尚山水,对风光霁月颇为珍惜。雨,虽然是一种自然现象,但它能弥漫成一种情调,浸润成一种氛围,甚至镌刻成一种难忘的记忆。这些文人墨客他们喜欢在自己的书房里听雨。"万卷藏书宜子弟,一蓑烟雨任平生。"黄庭坚的期许穿越千年,在文震亨《长物志》的书架间苏醒。"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的诗境在书房化作立体的《听雨图》。北宋苏东坡有个名曰“喜雨斋” 的书房,他还为一座亭子命名“喜雨亭”,其谓:“亭以雨名,志喜也。在这个”苏东坡"喜雨斋"的陶盆里,至今蓄着黄州快哉亭的檐溜。元朝诗人虞集所作的一首《听雨》七言绝句,“屏风围坐鬓毵毵,绛蜡摇光照暮酣。京国多年情尽改,忽听春雨忆江南。”民国作家周作人有个名曰“苦雨斋”的书房,每至雨下,其写作的灵感倍增。"苦雨斋"的窗棂上,仍粘着苦茶庵的槐蕊。
雨水滋润万物,其中也包括跟草木。下雨天草木上沾满了雨珠,草木汲取水分,长得郁郁葱葱。郑板桥"听雨斋"有一副楹联写道:"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上联写春风拂过柳枝的景象,下联写春雨催开花朵的情景。他用拟人手法形象地描绘了春天春风拂柳,细雨润物的景象。现实生活中,如果在书房的外面,有一方空地,大的可以是一方庭院,小的可以是一眼天井,再不济,也可以是瓦檐窗下,在这些地方,种上清雅的草木。如竹子、芭蕉、扇尾葵、苏带草、梅花等等。待雨下的时候,淅淅沥沥,打在这些草木的花叶之间,为生活平添一份幽韵雅意。我家院子里也种有一些花草树木,如黑骨香、罗汉松、桂花树、小叶紫檀等。一场雨水过后,这些花草树木都沾满了雨珠,空气也格外清新。此时,我会情不自禁地走出书房,在院子里深汲几口新鲜空气。
听雨敲窗夜未央,心境澄净茶香伴。听雨并非刻意的雅事。看书,没有雨声,少了灵气。听雨,没有书声,少了清雅。书房听雨,享受宁静悠闲时光。我的闲适生活也有好几种,比如:室内除了读书,品茶,赏石,玩古,听雨。室外还有观鱼,赏月,摆弄盆景等。这些都比较闲情逸致,尤以听雨是其中最为惬意的一件事了,因为这完全是最自然的一种状态。下雨时的声音,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雨随时而落,人可以随时而赏,跟一切世俗的价值无关,它是最契合中国哲学与审美的一种生活状态。听雨胜过看雨,因为看雨,是要有视觉的壮阔的,要在高楼上,才能看见雨幕连天。古人所说的“扫石共看山色坐,枕书同听雨声眠”,写出了多少人窗下的诗意,手倦抛书,听雨入眠,大概抵得上十年的尘梦。
一年四季听雨的感觉都不一样。春雨绵密,夏雨猛烈,秋雨微凉,冬雨则呈灰白色的,仿佛被寒烟轻轻笼罩,为大地披上了一层轻纱。
春天,我在耕读堂书房中,静坐听雨,感受大自然的韵律。院子里的鸟鸣叫声和草虫的蛰鸣声交织在一起,仿佛在诉说着春天的故事。几场春雨过后,满目的新绿,隔窗而望,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这里,是心灵的避风港,是寻找宁静与和谐的理想之地。雨是窗外事,书为心头好。一间书房,清幽,玄静,满架的书籍,案上是日常所读的书,无论是经、史、子、集,还是诗、词、歌、赋,都能让人手捧闲读,沉浸其中,伴随着窗外琳琅如玉的落雨,心也可以变得悠远,宁静。每一滴雨都仿佛带着色彩,轻轻描绘出春天的画卷,让人不禁沉浸其中,感受这份细腻与美好。
夏天,下雨的时候令人兴奋开心。夏雨是陆游笔下“风如拔山怒,雨如决河倾”的清爽。珠三角的夏天来得比较早,四月就进入了夏季。夏天的雨,不会像春雨一样绵绵细腻,扭扭怩怩,一遮三掩。夏天的雨,来得猛烈,直率干脆,豪壮阳刚。顷刻而至,将空气中的炎热洗净。而且还常常伴随着雷声。来的快,去的也快,一霎雨过,凉风顿生。有时候早晨还是狂风骤雨,如同狂怒的潮水一般,但到了傍晚时分,却又突然放晴,恢复了宁静和明媚。有时候雨声淅淅沥沥,滴落在鱼池的荷叶上,发出细碎而清脆的声响。躲藏在石头缝隙间的青蛙们也随着雨声也“呱呱呱”地叫起来。听夏雨敲窗,思绪随雨丝飘远。我沉醉在夏日雨后,似乎空气弥漫着泥土香,令人心旷神怡。
秋天是一个少雨的季节。珠三角地区的秋天除了刮台风会带来大雨外,其他的时候下雨较少。但秋雨是天地的壮美,云气蕴藉,集结成阴,又降以雨。那雨中有微微凉气和湿润,安抚长夏和三伏被烤焦的身心,让你终于有个沉酣的好梦,在梦醒时分,那雨声,那从来而下的幕布,或密或疏,那雨声或急或缓,使人安宁。这份静谧与美好,让我沉醉其中。
冬雨,淅淅沥沥,飘飘洒洒,带着几分灵动,饱含万种情感。冬天听雨声,丝丝寒意。“何事冬来雨打窗,夜声滴滴晓声淙”。在这个季节,冬雨带着它独特的韵味,轻轻敲打着窗户,如同一位优雅的钢琴师在弹奏着一曲动人的乐章。听,那雨声中夹杂着的是冬日的寒冷与湿润,是自然的呼吸与节奏。它静静地飘落,不带走一丝痕迹,唯有那清脆悦耳的滴答声,在耳边回响,如同大自然的轻唱。
听雨,需要的是一种心境,能够听懂雨声的人心情应该是超然的平静,否则你是无法听雨的。在寂静中滴答滴答的雨声彷佛是一首小夜曲。听雨,成本低,只要你用心,一天任何时段,只要有雨声,你就能享受。雨天,因读书而更有情趣;读书,因雨天而更诗意倍添。书房听雨,听着窗外淅淅沥沥的雨声,嗅着书斋内馥馥香霭。令人陶醉令人神往。一壶茶,一本书,文人所求“香雾隐隐绕帘”的意境,大概也只有下雨天,才能得以玩味吧。
雨,不仅是一种自然现象,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每一场雨,都蕴含着清新、自然、欢乐与感动。读书听雨最容易使人入静,它不同于孤灯杯茗,也不同于赌书泼茶,更有别于红袖添香,它是人与天地最自然的融洽。特别是夜里听雨,总能触发无尽的遐想。当灯火逐渐熄灭,四周万物归于静寂,这样的时刻最适合深思。这时,雨轻轻敲打着窗户,仿佛从遥远的天际飘然而至,陪伴着你,聆听你诉说心底最深层的秘密。你在聆听雨声,而雨,也在倾听你的心声。我几次在耕读堂书房静心聆听雨声,凝神观赏风姿,听雨的过程仿佛是与自己心灵的深度对话,独享这份幽静与恬淡。且唯有这份静谧与安宁,使人舒畅与陶醉。